《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医方著作。十五卷。宋·朱佐撰。刊于1266年。本书收集宋代医家常用的方剂和单方1000余首。按病分为诸风、伤寒、诸气、脾胃、痰饮、积聚、黄疸、虚损、头痛、妇人、小儿、痈疽、补损、中毒及拾遗等15门。每卷前先列短论以为纲纪,然后依次因证列方。现有《宛委别藏》本。和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泪堂

解剖名称。《银海精微》:“大眦有窍,名曰泪堂。”指上下眼弦鼻侧端之小孔窍,今称泪点,为泪液排泄之起点。

泪泉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今之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中,其功能是分泌泪液。见《眼科临症笔记》。

泪窍

人体解剖名称。也即泪堂,见《血证论》卷二。详见泪堂条。

泪孔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作泪空。即睛明。见该条。

泪空

经穴别名。见《针灸聚英》。即睛明。参见该条。

泪骨

解剖学同名骨。在眼眶内侧壁前方,左右眼各一块。

人体生理性分泌物名称,系指具有清洁和润泽眼珠作用的水样液体。属人体正常的生理性液体。为五液之一。即眼泪。若无有悲伤而见流泪者,多属病态。如迎风流泪等。《素问·宣明五气》:“肝为泪”,肝开窍于目,凡病态之泪出,多与肝有关。治宜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肋罅(xià下)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在乳头向外旁开4寸,约当第四肋间隙处。主治腹痛,胁肋痛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肋头

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肋头。在胸骨两侧缘,当第一、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肋疽

病名。痈疽之生于两胁肋部位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夹荧疽。多因肝经火毒郁蕴结聚而发。初起肿块如梅李,渐大如杯碗,色多紫暗或焮赤,疼痛牵引于肩肘。若脓已成,溃出黄稠粘者为顺,若脓出稀薄如水者为逆。前者相当于肋骨骨髓炎;后者可能为肋骨骨结核病。治宜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内服可选柴胡清肝饮,外用可选乌龙膏敷贴。若脓已成则宜切开引流。属寒逆证者宜服托里透脓散保守治疗。若确诊为肋骨骨结核病,参见附骨疽条。

肋骨

骨名。左右各十二条,后端皆与胸椎相连,上五条前端与胸骨相连;中五条前端融合成一条而连于胸骨;下二条前端游离,合而构成胸廓。

①极度瘦弱。《素问·奇病论》:“所谓所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②疑为“赢”之讹字。《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新校正云:“详‘羸’当作‘作赢’。脉盛四倍以上,非羸也,乃盛极也。古文‘羸’与‘盈’通用。”

雷逸仙

其原名佚,逸仙为其字。清代医家(?-1862年)。福建蒲城人。后移居衢州(浙江)。自幼聪颖,初习儒,后改习医,曾悬壶于浙江,活人甚众,名噪一时,着有《医博》、《医约》等,未见刊行。其子雷丰亦为清代名医。

雷斅

南北朝时刘宋药学家。履籍欠详,以其所著之《炮炙论》而留名于世。该书又称《雷公炮炙论》、《炮炙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炮炙专着,奠定我国炮炙学之基础。

雷头风内障

病名。系指头旋恶心呕吐,继之憎寒壮热,头目肿痛,两耳若雷鸣,风动轰轰作声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俗称雷头风。本病多由风火挟痰引起。治宜祛风、泻火、涤痰,方用绿风羚羊饮或将军定痛丸加减。

雷头风

病名。指头痛兼有似雷鸣之响声,而头面则起核块的病证。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由风邪袭于外,或内有痰热生风所致。《医碥》卷三:“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是雷头风之常见症候。《赤水玄珠·头痛门》:“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也。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或如蝉之鸣,重则或如雷之响,故以声如雷而为名也;或以其发如雷之迅速也。设如前论,尽作风热治之,恐认标而忘其本也。”辨证属风热者,宜用清震汤、荆防败毒散等方;属痰热者,用祛痰丸。前人根据病势、病情,又有大雷头风、小雷头风之分,又有雷头风内障之名。参见头痛、大雷头风、小雷头风、雷头风内障等条。

雷气

雷响之气,天火之象,与心火同气相求,二者相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雷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是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命名的廓名。见《银海精微》。又名震廓、震雷廓、关泉廓、关前廓。关于雷廓的脏腑隶属有几种说法:

①《审视瑶函》:“震正东方,络通胆之腑,脏属于肝。”

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轮中血轮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轮(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

③《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腑。”

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

⑤《张氏医通》卷八:“小肠之腑为雷廓”,有名无位。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认为,雷廓位于白睛正鼻侧,属命门。

雷火神针

疮疡灸法之一。主治风寒湿毒袭于经络而发之漫肿阴毒之痈疽。见《外科正宗》卷三。该法有祛风,散寒,化湿,温通经络之功。适用于各种无名肿毒或属寒湿,或痈疽疮疡之属于阴证者,如附骨疽、流痰、流注之类可用此法灸之。其法用蕲艾三钱,丁香五分,麝香二分(后二味研极细末),将药与艾绒拌匀,作成艾卷,如指粗大。用时以软纸七层平放患处,点燃艾卷,在纸上捺紧,待不痛时方起针。病重者再针,七日后起泡即收功。阳疮焮肿者忌用。雷火神针又可用于筋骨疼痛,经络不通,沉寒积冷等症。方以艾绒、沉香、木香 、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为主,其制作和操作方法与太乙神针相同。

《雷公药对》

药学著作。四卷(一作二卷)。作者不详。托名雷公。约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初。陶弘景认为本书在药物功用、主治及品种方面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原书已佚。

《雷公慎修堂医书三种》

医学丛书。又名《医学三书》。刊于1887年。包括清代三种医着。即《时病论》、《医家四要》和《医法心得》。现存初刻本及1921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雷公炮炙药性解》

药学著作。六卷。原题明·李中梓辑注。约撰于1629年前后。内容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共8部。载药332种,每种记述其性味、主治,并加按语。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数十种。

《雷公炮炙论》

药物炮炙专书。三卷。南北朝时刘宋·雷斅撰,胡洽重订。约成书于5世纪。本书记述了制药学的基本知识,收载约300种药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1932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重予补辑,得药180余种,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论述,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现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雷公

上古时代传说人物。据传为黄帝之臣子。《黄帝内经》中,较多内容为黄帝与雷公问答加以叙述,此皆为后世所论。另又有将南北朝时期的炮炙学家雷斅称雷公者。

雷丰(1833-1888年)

清代医家。字少逸,祖籍福建浦城,后徙居浙江衢州。世医出身,雷氏自受家庭熏染,且天资聪颖,博学多才,颇有名于时。父殁后继父业而悬壶,初期请之者寥寥,几门可罗雀,后经当地府官亲验,赞其术,遂名噪一时。雷氏医德高尚,不追逐名利。手着《时病论》一书八卷,以论四时温病为主,并兼及疟痢泄泻诸证,每病之后又附有个人验案,亦为温病学中重要而切于实用之著作。

雷大震

清代医家。字福亭,浙江衢州人。父为清代温病名家雷丰。尝与其父之门人程曦、江诚等合撰《医家四要》,现有刊本行世。

勒法

推拿手法名。用屈曲的食、中两指紧夹患者手指(趾)根部,迅速滑出指(趾)端。常用于指、趾麻木、屈伸不利之症。

乐疽

病名。痈疽之发于肩前腋窝上方之凹陷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多因手厥阴心包络经血热气郁而发。好发于肩前侧腋窝上方,骨缝开合之凹陷处。其证之始发,见局部如椒,渐大如鹅卵,按之疼痛切骨。若溃脓及时者,肿消痛减。若脓稠者为顺。若久久不溃脓,或溃后脓稀如清水,肿硬不减者为逆。顺证治法参见无头疽。逆证之治宜参见附骨疽条。

烙治法

外治法名称。主要用于乳蛾、喉瘤等病。具体烙法是:先以消毒之小手术刀在治疗部位上轻轻割划出范围。然后根据治疗部位,病灶大小及程度,选择不同的烙铁,在火焰上烧红,蘸少量香油,趁热烙其预定部位,一触即起,不宜久停,可视病灶大小决定烙治次数,烙后吹冰硼散。宜每隔2-3天烙法1次,以烙平为度。应用时应注意:

①烙铁须烧红,凉则无效。应防伤健康组织,手法宜轻且巧。

②小儿或精神恐惧,不能合作者忌用本法。

③有表邪及火热内盛者不宜施用本法。

④术后禁食辛辣肥甘、烟酒。

⑤术后暂不宜作剧烈运动;防止暴怒及高声谈唱。

⑥术后可服用六神丸或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疏风清热之品。

烙铁法

喉科外治法之一。为喉科专用烙铁治法。分圆形、尖形、纵长方形、横长方形四种。颈直者多用于烙咽后壁,颈曲者多用于烙咽喉两侧。临床多用于烙乳蛾或喉瘤体上。具体方法是:先在火焰上烧红,蘸香油,趁热烙其划割部位,然后再从四周向中央旋烙;烙后吹冰硼散。

烙铁

器械名。为烙乳蛾、喉瘤之用。其头以铜或钢制成,分圆、尖、纵长方、横长方形四种,连一烙柄。其中均分曲颈和直颈两种,以便于不同部位之使用。

烙法

眼科外治方法。用于“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及胬肉攀睛割治后之根部,烙之则易愈且不复发。使用方法:使用时将烙烧热适度,以细棉揩试后,烙患处三五度。

外科手术器械之一。见《疮疡经验全书》。较早的外科器械烙,多是铁制成的,自隋唐以后,制烙的材料得以不断改进,由常用的铁钉、铁篦等铁器发展到了银烙匙、金烙铁等多种金属材料。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单纯的疮疡切开排脓到瘤肿切除,止血等多种用途。眼科烙的应用,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科正宗》所记载之烙系由全铜制成,长约四寸。胬肉攀睛割治后,以烙烙之,以防止其复发。亦用于烙治睑弦赤烂、胞肉胶凝等症。该烙的特点为制作工艺精细,操作更为方便。

《老子禁食经》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一卷,已佚。

老则长虑

养生术语。即老人宜积极用脑。出《管子·内业》:“老则长虑,……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唐代房玄龄注解道,“老则长虑”,“则遗其老”,即老人积极用脑可延缓衰老;而“老不长虑”,“令老则益困而速竭”。即加速衰老。这种观点表明了用脑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老翳

病证名。见《异授眼科》。指宿翳之顽固不易消退者。参见宿翳条。

老咽痛

病名。《外科理例》卷六:“老咽痛,日晡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知母,数剂而愈。”泛指长期不愈的慢性咽痛。宜多饮水,减少夜饭量。含服草珊瑚片,长期服用清热利咽的袋泡茶剂效果更佳。

老痰

病证名。气火郁结,凝结胶固,积久难治之痰症。又名郁痰、结痰、顽痰。《丹溪心法附余·痰》:“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老痰亦可由燥痰失治所致。《医学入门》卷五:“燥痰,久为老痰。”其症或见喉中有物,吐不出、咽不下(《丹溪心法·痰》)。或积于胸膈作痞,或流滞于经络四肢(《张氏医通·痰饮》)。治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以消化凝结之痰。《医碥》卷二:“老痰即郁痰结成粘块,吐咯不出,非南星、半夏、茯苓、苍术可治。”治用青黛为主,及五倍、海石、苦梗、旋复花、瓜蒌仁、芒硝等药。参见痰症各条。

老鼠胎

病证名。出《妇女卫生医药常识》:“更有初孕时一二月中,经水仍来,来而色淡不多者,名曰垢胎,俗云老鼠胎。”即激经。参见激经条。

老商

经外穴三商之一。见三商条。

老肉板睛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捷径》。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老人腰痛

病证名。见《医宗必读·腰痛》。多因肝肾不足所致。治宜补肾强腰,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据《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龚商年按,叶天士治老年腰痛,以奇经之脉隶属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温养下焦。亦可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

老人眼昏

病名。见《东医宝鉴》卷一。指老花眼,参见该条。

老人便结

病证名。老人大便坚涩或不通。《景岳全书·杂证谟》:“老人便结,大都皆属血燥。盖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则阴虚之渐也,此外则愈老愈衰,精气日耗,故多有干结之证。”治疗以虚者补之、燥者润之为大法。辨其虚实微甚,有火无火,因人调理。润燥剂可选用导滞通幽汤、苁蓉润肠丸、搜风顺气丸、东垣润肠丸、卫生润肠丸、元戎四物汤、三仁丸、百顺丸等方。亦可用许又微治年老虚人便秘方,以火麻仁、苏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药而便秘愈。《济生方·大便》主张老人大便秘结不可多服大黄,恐伤真气。《辨证录·大便闭结门》提示老人大便秘结,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目昏晕,面红烦躁,不可认为火盛闭结,乃是肾水之涸。以老人阴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之故。治法但补肾中之水,则水足以济火,大肠自润,方用濡肠饮。《张氏医通·大便不通》治“老人血枯便闭,用生地黄、当归身、鲜首乌各四两,广皮一两,熬膏顿热服半小杯。不通,三五次效。”参见虚秘条。

老疟

病名。疟疾延久不愈,深入三阴经者。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一名母疟。参母疟、疟母条。

老龙

推拿穴位名。

①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中指远端背面靠指甲根处。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儿急惊暴死,如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

②出《幼科铁镜·虎口合骨穴图》。位于中指指端。掐此穴用治惊风。

老淋

病名。即老人淋证。见《医医偶录·膀胱部》。老人肾气已衰,患淋多见虚证。若精竭复耗,小便牵痛如淋,治宜补肾通淋,用八味丸加车前、牛膝,或萆薢分清饮加减。若气虚下陷成淋,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通、泽泻。老人绝欲太早成淋,用生绿豆衣水浸,擂汁服,或淡秋石擂水饮服。参见淋条。

《老老恒言》

老年养生专着。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着,甚为后人称道。

老黄苔

诊断学名词。指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老花眼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又名老人眼昏。为肝肾衰耗所致,指年越四十而视近困难者。《外台秘要》卷十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证治准绳·杂病》亦指出: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即今之老视,宜配镜矫正。

老虎吞食

小儿推拿方法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脚上诸穴图》:“仆参穴:治小儿吼喘,将此上推下掐,必然苏醒。如小儿急死,将口咬之,则回生,名曰:老虎吞食。”

老汉绞罾(céng层)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老汉扳缯。见该条。

老汉扳缯

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老翁绞罾。《针灸大成》卷十:“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老复丁

养生术语。意为返老还童。《通俗编》引《急就章》:“长乐无极老复丁。”《周易参同契》:“老翁复丁壮也。”

老妇行经

指妇女年过五十岁以后仍然行经者。如身体健康为气血盛实有余;若经来较频,或一月经行二三次,血量反见增多,则属病态。多因气虚,肝肾不足,冲脉虚损,血失统摄所致。治宜补气养血、补肝益肾,方用安老汤。并应注意排除癌变的可能。

醪药

即药酒。《素问·气血形志论》:“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醪酒

泛指药酒。《素问·玉版诊要》:“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酒名。指汁滓混合的浊酒。《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痨证白喉

病名。系指由阴虚而虚火上灼咽喉,致咽喉疼痛,腐烂色白的病证。《喉症指南》:“痨证白喉,脉沉细而数,按之无力,由阴虚火燥所致,非时疫白喉证也。其证咽喉痛极,而水米难下……”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本病易同时疫白喉混淆,应加以注意。

痨瘵咳嗽

病证名。痨瘵病以咳嗽为主证者。见《不居集·痨瘵咳嗽》。《寿世保元·劳瘵》:“痨瘵之疾,由相火妄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治宜标本兼顾。用滋肾水、养心血、扶元健脾以培其本;以清劳热、降相火、润肺化痰治其标。方选清高滋坎汤、河车地黄汤、太平丸、瑞莲丸、犀角丸、生津止嗽膏、白雪膏、补中益气汤、麦味地黄丸等对症应用。危亦林治劳嗽(心肾俱虚)用劫劳散;治劳嗽、嗽血、吐血,用阿胶丸(见《世医得效方·痨瘵》),亦可用宁嗽膏等方。参见痨瘵条。

痨瘵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即劳瘵。《明医杂着》指出:(患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参见劳瘵条。

痨火喉

病名。系指虚痨引起的喉痛病证。《喉科金钥》上卷:“痰火虚痨,咳损肺金而喉痛者。乃水竭于下,火浮于上。”治宜滋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等加减。本病相当于结核性咽炎、喉炎。

痨虫病

病名。即痨病、肺虫病。为痨瘵病证之类。见《石室秘录》卷一。《血证论》卷五:“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皆为痨虫之候也。月华丸主之。多食鳗鱼肉,既有滋补,又善杀痨虫,或用鳗鱼骨烧黑,鳖甲炒为末,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补虚杀虫,相辅而行。若专事杀虫,金蟾丸亦可间服,金线蛙烧服亦妙。”又云:“痨虫居肺叶间,咯血声嘶者,皆能治之。”前人治痨虫病,每于大补气血及杀虫法并用;或主张补其真阴、元气。方如黄芪益损汤、鳖甲散、坎离膏、太平丸等。参见痨、痨瘵、肺虫病条。

牢脉

脉象之一。即似沉似伏,重按实大弦长之脉象。主阴寒内实,疝气症瘕。《脉诀汇辨》:“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筋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即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

劳注

病证名。注病之一。气血俱盛,小劳则甚,迁延难愈之证。《诸病源候论·劳注候》:“人大劳虚,而血气空竭,为风邪所乘,致不平复,小运动便四肢体节沉重,虚噏啜乏汗出,连滞不差,小劳则极,故谓之劳注。”参见疰条。

劳蒸

病名。即蒸病。以蒸病多属虚劳,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诸证》。参见蒸病各条。

劳者温之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劳累过度耗损精气者,宜用甘温补气药调养。例如中气不足而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白,脉虚大,治宜甘温除热,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

劳瘵

病名。劳病之有传染性者。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证见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见于结核病等。详见虚劳、传尸劳条。

劳则气耗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劳累过度易耗伤精气。症见喘促、汗出,继而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精神萎靡等。《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瘿

病名。因劳伤或情绪刺激而诱发之瘿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孙思邈分瘿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与忧瘿五种,并处五瘿丸以治疗之。即“取鹿靥以佳酒浸令没,炙干,纳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愈。”《圣济总录》卷一二五:“忧、劳、气(瘿)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不下,或结而不散是也。”治宜参考孙氏五瘿丸加味。

劳逸适度

养生术语。即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休闲、睡眠要配合得当。过劳过逸均可伤身耗神,于健康有害。故葛洪《抱朴子内篇》说:“不欲甚劳,不欲甚逸。”

劳役痢

病名。因劳累过度所致的痢疾。见《症因脉治·痢疾论》。因劳力过度,或饥饱不匀,负重远行,营伤卫损,血渗大肠所致。证见痢下纯血,或腰酸背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睡减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治宜先予去瘀生新,用当归活血汤。再予调养气血,扶元固本,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参见痢疾条。

劳噎

病证名。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证见气上鬲,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疼痛等。治用五噎散等。参见五噎、噎条。

劳心吐血

病证名。因劳心太过所致吐血证。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张氏医通·诸血门》:“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阿胶。”如由劳心而致,心火旺盛吐血者,用米莲散(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劳堂骨

骨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即腓骨。参(骨行)骨条。

劳损

病证名。指虚劳、虚损之属阴虚者。《景岳全书·杂病谟》:“劳损之病,本属阴虚。”因恣饮纵酒、色欲无度、劳倦过极,致精血受损引起。《不居集》卷十九:“精极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详见虚劳、虚损条。

劳嗽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

①指久嗽成劳或劳极伤肺所致的咳嗽。《证治要决·诸嗽门》:“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证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嗽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治用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

②即火郁嗽。《丹溪心法·咳嗽》:“劳嗽即火郁嗽。”详该条。

③即邪嗽、疰嗽。《鸡峰普济方》:“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疰嗽者是也。”参见邪嗽、疰嗽条。

劳伤月经过多

病证名。月经过多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在行经期间摄生不慎,劳伤过度,冲任或胞脉受损所致。症见月经量过多,持续时间长,血色暗,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或有腰腹酸坠等。治宜固冲止血,方用安冲汤、云南白药等。

劳伤吐血

病证名。因劳力过度,肺胃络脉损伤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用力努挣而得失血证者,治宜补气消瘀,用四物汤加黄芪、人参、续断、桃仁、红花、陈酒、童便(见(血证论》卷二)。或用发灰散止血。血止后如遇劳即发,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见《医钞类编》卷七)。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劳伤鼻衄

病证名。因劳力过度所致的鼻腔出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衄。此肺经气虚,失护卫之职,致心包火炎,经脉热甚,故行清道。”治宜益气止血,先予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再予补中益气倍黄芪。慎不可用辛热之药。兼有风寒者,小建中加葱白、豆豉。参见鼻衄条。

劳疝

病名。因劳伤诱致之疝证。见《医经会元》。多因诸劳气陷,或房劳伤精而发。证见阴部重坠胀痛,或于天寒气冷之时诸症加剧,治宜肾气丸加川楝子、巴戟天、鹿角胶之类。

劳热

病证名。虚损骨蒸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医学说约·热》:“劳热则蒸。”由气血亏损,阳衰阴虚所致。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五脏邪热不清亦可导致阳衰。心劳邪热,则口舌生疮、语涩、肌瘦;肝劳邪热,则胁痛、关格不通;脾劳邪热,则气急、肌痹,多汗;肺劳邪热,则气喘、面肿、口燥、咽干;肾劳邪热,则尿赤、阴疮、耳鸣、溺闭。治宜三白汤主之,心热加黄连、木通、麦冬、生地,肝热加黄芩、防风、当归、龙胆草、赤芍,脾热加山栀、石斛、升麻,肺热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苈,肾热加元参、赤苓、车前子、生地(见《医学入门》卷五)。

劳怯

病证名。阴虚内热性质的虚劳病证。《松崖医径》卷下:“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主在痰血水火不能既济故也。亦有外感六淫之气,失于怯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究其病源,当以补阴降火为主,用秘传加减八珍汤。参见虚损条。

劳疟

病名。

①疟之积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疟虽暂间,小劳便发。”证见寒热不止,或发于昼,或发于夜,食欲减少,肌肤羸瘐,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或症停稍劳即发。治宜补虚截疟,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根,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牛膝、首乌、小建中汤、八味丸、人参乌梅散等;或灸膏肓、四花等穴。

②即疟母。《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参见久疟、疟疾条。

劳碌气虚喘

病证名。劳累过度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浊·咳嗽哮喘源流》。详气虚喘条。

劳碌喉风

病名。系指满喉少有红点,根白不肿,常有血腥气,劳碌即发的疾病。又名辛劳喉风。见《喉科指掌》卷四。其病因系由肝肾虚损所致。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劳聋

病名。系指由气血真元耗损所致之耳聋。《仁斋直指方》:“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治宜养血益气培补精元。方可选用人参养荣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又《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劳聋者,肾气虚劳所致也。”其聋劳则甚,当用补肾法治之。

劳淋

病名。淋证之遇劳即发者。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其证小便淋沥不断,涩痛不甚,遇劳即发。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医碥·淋》:“劳淋,劳则动火,热流膀胱所致。脾劳(劳倦所伤)补中益气合五苓。肾劳(色伤),阳虚肾气汤,阴虚知柏地黄汤。心劳(思虑所伤),清心莲子饮。”参见淋条。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劳痢

病名。痢疾日久不愈,状如虚劳者,《证治要决·大小腑门》:“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用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见于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溃疡性肠结核、局限性肠炎等。参见痢疾、虚痢条。

劳咳

病证名。

①经久不愈之外感或内伤咳嗽。《济生方·咳嗽》:“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即劳嗽。参见咳条。

②劳伤五脏所致的咳嗽。《医学入门》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谓疲极伤肝、劳神伤心、劳倦伤脾、叫呼伤肺、房劳伤肾致咳。详见疲劳咳嗽、劳神咳嗽、叫伤咳嗽、房劳咳嗽、劳嗽等条。

劳倦恶寒

证名。因劳倦过度所致恶寒证。见《证治汇补·恶寒章》。由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所致。证见恶寒,倦怠,手心独热,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主之,甚则加桂、附。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劳倦

劳累疲倦。属内伤病因。又名劳伤。泛指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饮食失调等消耗性因素。致病多伤及脾气与肾精。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不安,烦热自汗,动则喘促等。《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劳极

病名。指肾虚劳损。《济生方》卷一:“肾虚劳损,卧多盗汗,小便余沥,阴湿痿弱,名劳极。”用磁石丸等方。

劳黄

病证名。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十二:“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胱急,四支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劳黄者,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下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若喘息气粗者难治。”治宜选用柴胡散、龙胆散、秦艽散、鳖甲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劳汗

证名。指稍劳即出汗。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脾虚气弱,以致稍劳即见汗出淋漓。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劳宫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劳复

病名。伤寒、温热病瘥后,余邪未清,因过度劳累复发者。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复证治》:“伤寒新差后,不能将摄,因忧愁思虑,劳神而复,或梳沐洗浴,作劳而复,并谓之劳复。”复则诸症复起。轻者静养自愈,重者察其虚实。虚则调其营卫,和其脏腑,待其表里融和方愈。安神养血汤主之。若误用攻下清凉,必致不救。实则治以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兼头痛恶寒者。加薄荷、葱白。兼寒热者,寒多加羌活、紫苏;热多加知母、黄芩。不可妄投补益,以致闭邪增病(《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详见各条。

劳风咳

病证名。一名劳风、风咳。由劳力伤风所致的咳嗽。《儒门事亲》卷三:“劳风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亦风咳也。”治宜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姜汁、竹沥。若痰逆势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禀气虚者,用炙甘草汤。参风咳、劳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