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舌纵
舌体伸长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者,称舌纵。
舌纵初见于<灵枢.寒热病):“舌纵涎下烦愧,取足少阴”。后世则有“舌出口外”、“舌舒”、“伸舌”等名称。
舌纵应与“弄舌”相区别,“弄舌”是舌体时出口外,旋露即收,详可参见该条。
常见证候
心火炽盛舌纵:舌体伸长,舌质红绛坚干,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面红烦躁,口渴尿赤,脉数有力。若挟痰者,舌伸出不收,舌体胀满,
兼有痰多、神志不清或喜笑无常,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肝气郁结舌纵:舌体伸长而不能收回,全身无明显症状,或出现胸胁闷胀,情志抑郁,多叹息,食欲不振等症状,脉弦。
气虚舌纵;舌体伸长,麻木不仁,舌质淡嫩痿软,回缩无力,全身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心火炽盛舌纵:常由用心太过,心阴暗耗,心火炽盛,热郁于舌,气不得泄所致。其特点为舌质红绛坚干,时时伸出,回缩困难,曹炳章形
容为“伸长收缓”,吴昆认为“舌出者,热实于内而欲吐舌泄气也,不能人者,邪气久居,舌强而不柔和也。”可以外用上好梅片五分掺舌上
,以利窍、柔筋、泄气,内服泻心汤泻火热之邪。挟痰者,其舌之气血更因痰阻络道,郁而伸长,不能回收,流涎不止,舌红而舌体胀满,且
痰涎上壅,塞窍而见痰多、神志不清或喜笑无常。治宜清心泻热,开窍豁痰,方选泻心汤与二陈汤合方加胆星、竹沥、僵蚕、乌药、菖蒲、生
蒲黄。
泻心汤
(《金匮要略》) 犬黄二两(6g) 。黄连一两(9女) 黄芩一两
(9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笔升,顿服之。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痞。主治: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等;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见有胸痞烦热;或积
热上冲而致目赤且肿,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于结等。
本方与黄连解毒汤同为泻火解毒之方,其不同点在于本方有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
薪,加强泻火泄热之功,所谓“以泻代清”;黄连解毒汤是泻火以解热毒,侧重于导泻
三焦火热下行,而无泻下作用。
二陈汤 本网站用药说明 你可另查其他药方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感冒鼻炎,鼻涕多且青浠者,加细辛1.5克(后下)、桂枝4.5克,桔梗6克、辛荑花6克。(小儿更效),也可合小青龙汤。
二 陈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绍兴续添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 上药哎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
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通过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 《医方集解.除痰之剂》云:
“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
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
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现
代临床常用加减有: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
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以消食化痰;气痰
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
肝气郁结舌纵:常由恼怒抑郁,致肝失疏泄,郁气上冲,舌长不收。辨证要点为:有明显的情绪刺激史,舌质多暗,兼有肝气郁结之胸胁
闷胀,情志抑郁等,则较易辨识。治应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 日久而有热象者可加黄芩、栀子。
逍遥散
柴胡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 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9)
[异名] 逍遥汤(《圣济总录》卷163)。
[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
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
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加煨姜、薄荷少许
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
服6—9g,日服2次)。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
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时应
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3.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
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须嘱患者心情达观,方能获效。否
则,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也。
气虚舌纵:本证由气虚失养,筋脉弛缓,舌体痿软无力所致,故舌体伸长、舌质淡嫩而伴自汗、少气等气虚的全身表现。治宜补中益气,
方选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3克 炙甘草1.5克 人参0.9克 升麻0.9克 柴胡0.9克 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 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
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
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
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如夏月,少加黄
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
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姜、肉桂以温中;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痰而痞,
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
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总之,舌纵当从舌体的形色及全身症状加以鉴别。舌体的形色方面,除共同的舌长不收之外,心火亢盛者,舌质红绛坚干;气虚者,舌质
淡嫩痿软;肝气郁结者,其舌形色无明显改变。全身症状方面,心火亢盛者,伴有热扰心神的表现;肝气郁结者,伴有疏泄失职的表现;气虚
者,伴有气虚等见证。临床所见,舌纵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
[文献别录]
<寿世保元。口舌):“舌吐不收,名目阳强。”
(证治汇补。口唇章):“(舌)气虚则麻纵”。
<辨舌指南.观舌总纲):“若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者,此女劳复,阳气虚极也。阴阳易舌出数寸者,死征也。舌出数寸者,又有因
产后与中毒大惊之候也,据证治之,犹可生也,小儿病舌出不能收者,心气散也,不治。”
“舌出不能收,不能语者,心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