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舌 卷

常见证候     肝经气绝舌卷:舌卷,舌质绛干,阴囊上缩(卵缩、囊缩),心胸烦满,唇青,神昏,脉弦数等。[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证治要点。‘包络代心用事,小肠脉络于颧而与心为表里,故心病舌卷特点为舌卷而短,颧赤,可见于温邪内陷心包。邪人中焦,滞热上冲心包者,常见便闭,面目俱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129.舌 卷
  凡舌头卷曲回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者称舌卷。此症或同时兼见神昏、囊缩等现象。
  一舌卷一症初见于(内经),认为是由心、肝二经病变所致, (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

终矣”。(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
  舌卷与“舌强”均有舌头板硬不灵,但后者舌强直不曲,能略伸出口外,前者舌卷曲回缩向后,’常不能伸出口外,舌卷多见于急症及危

笃患者,舌强则略逊之。
 
  常见证候  
   肝经气绝舌卷:舌卷,舌质绛干,阴囊上缩(卵缩、囊缩),心胸烦满,唇青,神昏,脉弦数等。
  热陷心包舌卷:舌卷而短,舌色红绛,两颧赤,壮热神昏,四肢厥逆,大便闭结,脉洪数或弦滑而数等。

  肝经气绝舌卷:以舌卷与阴囊上缩并见为主要特点,可与心病舌卷相区别。(温病条辨)谓舌卷囊缩虽同屑厥阴,但指出“舌属手,囊属足

也。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皆肝经所过,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此证常由里热极盛,肝阴涸竭,致肝经气绝。肝主筋

,经气绝则筋亦绝,故舌卷,舌质绛而干、囊缩、唇青、转筋、神昏等症状并见,可用羚羊钩藤汤加生石决、生鳖甲、玳瑁等治之。

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

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沦》)
    [组成]  羚角片钱半(4.5g)先煎  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四钱(12g)去心  鲜生
地五钱(15g)  双钩藤三钱(9g)后人  滁菊花三钱(9g)  茯神木三钱(9g)  生白芍三钱
(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钱(15g)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
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兼腑实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
凉开止痉;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喉间痰壅者,加鲜竹
沥、生姜汁、天竺黄等以清热涤痰;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
滋补津液。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
外、妊娠子痫等属肝热生风或肝阳化风者;对风湿性脑膜脑炎、急性菌痢合并脑病、重
症肺炎伴中毒性脑病、面肌痉挛、癔病等引起的抽搐或痉厥辨证为热盛或阳亢风动者,
亦有良好疗效。
  [使用注意]  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使用本方。

  热陷心包舌卷;‘包络代心用事,小肠脉络于颧而与心为表里,故心病舌卷特点为舌卷而短,颧赤,可见于温邪内陷心包。其中自上焦肺

逆传心包者,起病急,进展快,常在发病后迅速出现高热、神昏、颧赤、口噤症状,宜芳香开窍、清热解毒,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紫    雪
    (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8)
[异名]  紫雪丹(《成方便读》卷3)、紫雪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  黄金百两(3.1kg)  寒水石三斤(1。5kg)  石膏三斤(1.5k8)  磁石
斤(1.skg)  滑石三斤(1.5kg)  玄参一斤(500g)  羚羊角五两(150g)屑  犀角
两(150g)屑  升麻一升(250g)  沉香五两(150g)  丁香一两(30g)  青木香五两
(150g)  甘草炙八两(240g)
    [用法]  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种金石药,得四斗,去滓后内八物,煮取一
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2kg),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5ks)投汁中,微炭
上煎,柳木篦搅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内成研朱砂三两(90g),细
研麝香五分(1.5g),内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二分
(O.6g),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一分(O.3g),以意节之,合得一剂(现
代用法:口服,每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每次0.3g,每增1岁,递增0.3g,
每日1次。5岁以上小儿遵医嘱,酌情服用)。
  [功用]  清热开窍,镇痉熄风。
  [主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
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干黄,脉弦数有力,以及小儿热盛痉厥。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  本方为清热开窍镇痉的常用方剂,临床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
厥,便秘,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为成药,常针对不同证候配合汤剂使用,如热人营血可配合清营
汤,发斑可配合犀角地黄汤,疔疮痈疡可配合五味消毒饮,热毒痢可配合白头翁汤,癫
狂可配合清宫汤,痉厥可配合三甲复脉汤等。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重症肺炎、
肺结核咯血、中毒性痢疾、猩红热、白喉、急性扁桃体炎、疔疮走黄、小儿高热痉厥、
麻疹、斑疹伤寒等发热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属于热陷心包及
热盛动风者。
    [使用注意]
    1.本方过量服用,有损伤元气之弊,故应中病即止。    .
    2.脱证、虚风内动与dUD慢惊者,非本方所宜。
    3.气虚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4.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

邪人中焦,滞热上冲心包者,常见便闭,面目俱赤,舌绛苔黄,甚则肢厥,宜牛黄承气汤开窍泄热,若舌干燥起芒刺为热甚津伤,宜增液承气

汤养阴润下。并可针刺复溜、液门、二间等;

  总之,舌卷一症多见于危重病,尤以肝经气绝与热陷心包较为多见。前者伴阴囊上缩为特点,后者兼高热神昏为主证,临证不难区别。另

外,痰热蒙蔽心窍者,因痰热上冲,阻塞心窍,除有神昏、言语不清等主要症状外,亦可出现舌卷的现象,可资鉴别时参考。

  [文献别录]
  (症因脉治.外感舌音不清>:“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左关弦紧,……补肝散。”
  (望诊遵经.诊舌形容条目>:“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者,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也。”
  “语声忧惧,舌本卷缩,嗔喜无度,昏闷恍惚胀闷者,脾寒受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