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 干地黄 牡蛎各15克 桂心9克
上四味,哎咀。
治产后虚热头痛,或腹中拘急痛。
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发热者,加黄芩6克。
上十九味,除竹沥外,余十八味制为粗末。
治中风半身不遂。
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沥60毫升,微煎,空腹时温服,一日三次。
上九味,捣为粗末。
治胃脘蓄热,结聚成痈。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上为粗末。
和血调气,清热化湿。治湿热痢疾,腹痛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现用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于湿热者。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温服。
下痢如血者,渐加大黄用量;便血颜色紫黯者,加黄柏15克。
寒湿痢疾忌用。
上为细末。
治妇人气血瘀滞,腰胁疼痛。
每服6克,开水调下。
上药畋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方中重用芍药柔肝调血,缓急以止泻痢腹痛,是治痢之要药,为君药。黄芩、黄连性味苦寒,人大肠经,功擅清解肠中热毒,燥湿以止痢;大黄泻热破瘀,攻积通便,为“通因通用”之举,以除肠中积滞瘀血,与芩、连相伍,清中有泻,为臣药。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助大黄排除肠中积滞,即“调气则后重自除”,当归养血和血,助芍药养血益阴,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即“行血则脓便自愈”;方以少许肉桂温而行之,是为反佐,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防苦寒伤中,不致有冰伏之患。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虚寒性下痢者,均禁用本方。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安康。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证多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治疗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为主。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1、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黄芩汤与芍药汤均治热痢。但本方的清热燥湿功用较逊,多用治湿热泄泻、大便不畅、口苦兼身热之证;芍药汤清热燥湿之力颇强,且能行气调血,多用治湿热痢疾、泻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门灼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