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癣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风癣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具有养血和营,消风止痒的功效。主治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症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出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能 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主治 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组成

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茜草9克,红花9克,黄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生甘草9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外用皮癣膏:黄柏白芷轻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磺、雄黄铜绿、章丹各15克,枯矾、胆矾各6克。各药均取净末,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克调和成膏,涂擦患处。

功用

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主治

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方义

风湿热燥之邪蕴郁日久,耗伤阴血,以致营血不足,经脉失疏,此时症以血虚肌肤失养为主,而风湿燥瘀之邪仍存,故方中用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共为君药;元参滋阴润燥以助君药,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止痒共为臣药;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茜草、红花活血化瘀为佐,以除日久化热成瘀之弊,共用有养血和营,消风止痒之功。

运用

诊断要点: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加减化裁

病程长久,皮损泛发,浸润肥厚,瘙痒剧烈,久治不愈者可加用乌梢蛇、蜈蚣全蝎等搜风止痒之品。如若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或夜寐不安者,可增添宁心安神之品,如灵磁石、牡蛎珍珠母龙骨茯神、酸枣仁、远志夜交藤、合欢皮等。若皮损肥厚色暗紫、舌淡有紫气者,加用桃仁、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之晶。

重要文献摘要

《肛肠病临床诊疗实训大全》:“肛门接触性皮炎。内服中药根据辨证可选用消风汤、风癣汤、疏风清热饮或四五消风汤等加减治疗。”

《美容中医科》:“生地玄参丹参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以养血和营,消风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证(中同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疑难顽病奇症治验》:“投以风癣润肤汤,实际为朱仁康的风癣汤,吴鞠通的增液汤加清虚汤、养血安神药化裁而成,治久病虚多伤血之证行之有效。”

《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皮肤病性病科分册》:“治疗风燥证神经性皮炎主张用风癣汤: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牡丹皮9g,红花9g,荆芥9g,苦参9g,白蒺藜9g,苍耳子9g,白鲜皮9g。”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血热风盛证。治疗方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选用方剂:皮癣汤,消风散。”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症见:皮肤干燥搔痒,脱屑,重则周身皮肤潮红甲错。舌淡苔净,或舌绛苔光,脉细弦。法: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方:养血消风散;止痒熄风方;养血熄风方;风癣汤;养血润肤饮。”

各家论述

庞振中:认为本病多与风邪有关,“风盛则痒”。又由于血虚血瘀肌肤失养,使局部形成苔癣样化。故方中生地、元参、白芍养阴和营,丹参当归、茜草、红花养血活血,黄芩苦参苍耳子、白藓皮、地肤子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和营,祛风清热,杀虫止痒之功。(《古今名医名方秘力 大典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