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熄风通络。主治中风。 |
【处方组成】 地龙2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生地20克、没药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阴虚阳亢者加角版20克、丹皮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痰湿阻络者加半夏1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32例,显效4例,有效27例,无效1命名,总有效率为96%。 |
【处方来源】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曲海流。 |
【按 语】 无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驱风化痰,温经通络;主治风痰流窜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2)方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主治气虚血瘀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后遗症)。(3)方功能育阴潜阳,熄风活络;主治肝阳上亢型中风(多见于出血性中风及部分缺血性中风)。 |
【处方组成】 (l)秦艽9克、防风9克、桂枝9克、葛根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丹参9克、白附子9克、茯苓9克,水煎服。 (2)生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红花6克、丹参9克、地龙9克、桂枝9克,水煎服。 (3)天麻9克、黄芩9克、钩藤9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生地12克、玄参9克、怀牛膝9克、丹参9克、夏枯草9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若痰盛者加陈皮、竹茹、天竺黄、竹沥、胆南星;若抽搐较重者加全蝎、僵蚕、钩藤;如出现痰盛阴闭者则加服苏合香丸;纳呆者加砂寇仁、神曲等;阴虚者则加麦冬、北沙参;热盛者则加龙胆革、生石膏;若神志不清、痰迷清窍、阳闭者则加菖蒲、郁金、翔羊角粉,或口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口臭便秘者则加大黄、枳实、芒硝;若出现阴闭时则服涤痰汤加减及苏合香丸;若出现阳虚气脱者,以参附龙牡汤加减。 |
【临床疗效】 治疗106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行动恢复正常,或有些自觉症状但能继续工作,失语现象基本消失)17例,占16.0%;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但手足活动仍有不便,生活一般能自理)29例,占27.4%;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个别症状无改善,需扶持才能步行)46例,占43.4%;无效14例,占7.5%;总有效率为86.8%。 |
【处方来源】 新疆中医医院赵琨。 |
【按 语】 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主治急性脑血管意外。 |
【处方组成】 (1)郁金5克、菖蒲5克。用蒸馏法,按1:l水取蒸馏液,每瓶10毫升.(2)钩藤20克、桑寄生20克、黄芩10克、地龙10克,共为粗末,每袋15克。(3)水牛角1.5克、人工牛黄1.3克,共研极细末,为1次量。 先煎(2)方15分钟,后兑(1)、(3)方灌服(吞咽困难者鼻饲给药),每日早、中、晚各1次。 |
【辨证加减】 凡中风高热者加服甘露退热散(银花20克、生石膏20克、夏枯草20克、桅子5克,共为粗末,每包15克),与(2)方同煎;中风痰多者加服中风豁痰煎(胆星6克、远志10克、桔红10克,共为粗末),与(2)方同煎。 |
【临床疗效】 治疗66例,显效(2一3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明显好转)5例,有效(5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9例,好转(5一7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3例,无效(7天以上神态无变化,生理、病理反射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9例,总有效率为86.36%。 |
【处方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赵建淇等 |
【按 语】 本方宜于中风中脏腑之闭证者。(1)方重在开窍,(2)方重在熄风,(3)方重在清热,三者合用则增强熄风开窍清热之功效。(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除痰,镇静宁神,和调阴阳通窍。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及牙关紧闭症。 |
【处方组成】 防风9克、附片6克、天麻6克、酸枣仁9克、羚羊角4.5克(刨片):上桂心3克(研治冲服)、川羌活9克、甘草3克、玄参9克、石菖蒲6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投入竹沥I毫升、姜汁I毫升混和,分2次服,每隔1小时期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例,均服2克之后病愈。 |
【处方来源】 刘作桃 |
【按 语】 凡中风脾缓舌强牙关紧闭症,大都是由风邪痰结壅塞所致,特别是肺脾二经的影响,刘氏应用本方有40余年经验,认为本方有一定的疗效。(丁钰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