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功能主治】 功能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健脾化湿,消热生津。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
【处方组成】 金银花20克、大青叶20克、荆芥12克、薄荷12克、桔梗12克、藿香12克、神曲12克、蝉衣12克、芦根30克、甘草9克,上药制成糖浆180毫升,分2~3次服完,至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反跳停药。高热患儿药后体温不减者,剂量增加1/3- 1/2,至体温下降再恢复原剂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0例,服药后1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24例(62%)。2天降至正常者53例(26.5%),3天降至正常者16例(8%),4天降至正常者6例(3%),无效1例(0.5%).总有效率达99.5%。 |
【处方来源】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祝江迁。 |
【按 语】 方中金银花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大青叶解入里邪毒;荆芥、薄荷辛散表邪透热外出,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藿香、神曲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蝉衣疏散风热,祛风解痉。本方无副作用,易为小儿接受,对高热不需加用退- 热剂也有较好的效果。(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解表发汗,清解里热。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
【处方组成】 石膏300克、桂枝20克、赤芍20克、麻黄10克、甘草5克,此为冬季11一3月剂量。春夏季用药剂量为;石膏300克、桂技6克、赤芍6克、麻黄6克、甘草5克。用法:将石膏细未置1000毫升水中,先煎30分钟,加桂枝、赤芍、甘草煎煮15分钟,再加麻黄煎15分钟,头煎共60分钟,二煎30分钟,两次煎取药液300毫升,装瓶备用。 用量:每公斤体重3毫升保留灌肠,每12小时用完1剂药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热退者45例,占90%。 |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金福厚等。 |
【按 语】 小儿外感高热属临床常见之症状,中医药治疗效果良好,而小儿服药不便,给治疗带来困难,此方另辟蹊径,为高明之法。据现代药理研究,石膏、桂技、麻黄、赤芍诸药均有明显的解热、抗炎、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用本方需注意两点:(1)要求覆盖被子以取汗,便于助药力增加疗效。(2)用药3小时汗出或不出,热不退者,必为他证,需进一步查明原因,采取其他治疗。(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双解表里,祛邪退热。主治小儿高热。 |
【处方组成】 薄荷叶3.7克、蝉蜕5.6克、黑丑5.6克、葶苈子5.6克、瓜萎仁7.4克、山栀子7.4克、生大黄11.1克、熟大黄11.1克、前胡11.l克、僵蚕11.1克、黄芩11.1克、葛根9.2克。上方共100克,研极细木,分装干20个小瓶中,每瓶重5克。1周岁每次1/3瓶,日2一3次(或每4小时服1次),用开水冲服,其余年龄酌量增减。 |
【辨证加减】 夏天国感受暑邪所致者,用青蒿、六一散煎水冲服。 |
【临床疗效】 治疗小儿高热急症100例,显效57例,有效2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达84%,平均1.89无退热。 |
【处方来源】 广东省潮州市第一中医医院儿科陈先泽。 |
【按 语】 本方薄荷叶、蝉蜕、前胡、葛根解表散邪;黄芩、山栀子、瓜蒌仁清热化痰;生熟大黄、黑丑通大便而泄热;僵蚕、蝉蜕能镇惊祛风。本方对高热等里症明显而恶寒、头身疼痛等表症较轻音效疗较好,对单纯见表症或单见里症者,则非本方所宜。(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辛凉透表,清气退热。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
【处方组成】 薄荷6克、荆芥6克、银花12克、连翘9克、黄芩9克、栀子6克、桔梗6克、大青叶15克、律草20克。以上为1~2岁剂量,每日l剂,水煎3次,分3至5次服。 |
【辨证加减】 咳嗽频作加杏仁以降气止咳;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以理气和胃,清热止呕;乳蛾红肿,大便燥结加新雪丹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夏月伤暑,无汗加香薷以辛散表邪,祛暑化湿;口渴,汗多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实热;小便黄少加车前子以清热利湿;大便秘给不解加生大黄以清热泻火,通腑泄热;苔黄厚腻,选用藿香、陈皮、法半夏以芳香化湿;乳食积滞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四肢抽搐酌加钩藤、蝉衣、地龙以疏风清热,平肿止痉;突然神昏惊厥,立即指掐人中、双侧合谷穴,或针刺合谷、百会、神门,同时灌服万氏牛黄情心片,外用栀桃散敷剂:栀子3克、桃仁3克、杏仁3克,共捣如泥状,加入一个鸡蛋白(去蛋黄),另加入少许面粉,适量白酒,调匀,摊纱布上,贴敷患儿胸窝或一侧手足心,胶布固定,如敷剂干燥,再加适量白酒调匀敷至退热为止。凡口服场药退热效果不显者,兼用本剂有加速退热之效。该药数后皮肤呈深蓝色约2至3天自行消失。 |
【临床疗效】 治疗小儿外感高热250例,年龄在4个月~10岁之间。治愈232例,好转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4.8%,平均退热天数0.98天。 |
【处方来源】 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汪鑫涛。 |
【按 语】 本方对小儿高热偏于外感风热,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明显,而兼见咽红或乳蛾红肿等,效果较好。该方配伍恰当,选药精良,特别是使用栀桃散敷剂,有其独到之处。(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益阴透络。主治小儿高热。 |
【处方组成】 青蒿10克、银柴胡10克、白薇10克、丹皮10克。水煎,每日1剂,分3~4次服。 |
【辨证加减】 兼咳嗽者,加苏子9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杏仁9克;咽红肿痛者加野菊花10克、大青叶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320例小儿高热患者,痊愈(服药3剂,体温降至正常,诸症消失)293例,有效(服药4一6剂,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22例,无效(服药6剂以上,体温不降或降后复升,体温不稳定者)5例,总有效率为98.4%。 |
【处方来源】 北京市中医医院儿科滕宣光等。 |
【按 语】 方中取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银柴胡入少阳厥阴,搜邪退热;白薇、丹皮清热凉血。四药合用,既清气营之热,又育阴防灼,从而避免了热邪伤阴耗液之弊。(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熄风止痉。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
【处方组成】 生石膏(先煎)30克、板益根15一20克、大青叶15一20克、柴胡9克、僵蚕9克。水煎,每日1剂,分3一4次温服,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体温均在39℃以上患儿,显效(用药后3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96例,有效(用药后36一4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2例,无效(用药2天以上,体温恢复正常)2例。 |
【处方来源】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唐业忠。 |
【按 语】 本方石膏大寒清热;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柴胡退热,祛半表半里之邪;僵蚕熄风止痉,以防高热惊厥。全方药味简单,但份量较重,药力专宏。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以保证药物疗效。(杨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