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主治多发性疖肿。 |
【处方组成】 甘草30克、大黄3克(后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皂角刺10克、紫花地丁10克、黄连2克、牡丹皮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发热者加石膏;气阴两伤者加石斛、玄参、参叶、生黄芪;脾虚者加山药、白术、茯苓;夹湿者加藿香、佩兰、六一散。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多发性疖肿28例,治愈24例,好转4例。 |
【处方来源】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蒋再轶。 |
【按 语】 本方重用甘草以解毒,甘草与大黄的比例为10:1。服药期间及病愈半月内禁食腥燥辛辣发散之品,避免高热暴晒。服药后大便溏稀、烦燥不安者不需特殊处理,停药即自行消失。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排脓内托,透邪解毒。主治多发性疖肿。 |
【处方组成】 仙遗粮15克、生地黄12克、地丁草15克、白藓皮10克、苦参10克、紫草6克、白芷6克、丹皮6克、板蓝根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8克、泽泻9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风热上犯,热疖多在头面部,加山栀、防风、野菊花;湿热下注,疖多在身体下部,加败酱草,黄柏、苍术;热毒内盛,加生草、大青叶、生石膏;阴虚内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知母、石斛;气血虚,加黄芪、当归、熟地、甘草;皮肤并发湿疹,加地肤子、车前子、六一散。 |
【临床疗效】 治疗多发性疖病200例,全部有效(服中药期间一概不用西药),最少服6剂见效,最多服46剂始瘥,平均服17剂。 |
【处方来源】 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曹恩溥。 |
【按 语】 方中仙遗粮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祛风,经临床实践,治疗反复发作之疮疡湿毒有效;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与仙遗粮同为方中主药;配连翅、银花、地丁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散血;白藓皮、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泽泻甘淡,专功利湿行水,导热下行;白芷轻宣发表,祛风散邪,全方共奏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效。(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解肌肤热毒,行瘀散结消肿。主治小儿多发性疖肿。 |
【处方组成】 昆布9克、海藻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白茅根15克、赤芍10克、黄芪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多发性疖肿41例,服药3-9剂,平均4.6剂,痊愈29例(疖肿消失,3个月无复发),显效9例(疖肿消失,3个月内有少量疖肿复发),无效3例。 |
【处方来源】 姚庆云。 |
【按 语】 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的形成,系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痰气瘀血凝聚而成。方中昆布、海澡咸寒软坚,泄热行水;赤芍行滞散结;蒲公英、地丁清解肌肤热毒;茅根清热去湿;黄芪益气托毒固表,诸药合用,治疗小儿多发性疖肿有良好的疗效。(唐汉钧 ) |
【功能主治】 功能消肿拔毒,活血止痛。主治疖肿痈疽,恶疮顽癣。 |
【处方组成】 藤黄10克、马钱子6克、龙脑6克、新鲜猪胆汁100克。马钱子用砂拌炒软、去毛,研成粉末。然后将藤黄、龙脑分别研成粉末,将上药掺在猪胆汁中,备用。使用时,用棉扦或小毛刷蘸药汁涂在疖上,涂药范围要比红肿的范围大0.5厘米,每日涂2-3次。涂后需保留24小时以上,保留时间短,效果较差。重复涂药时,前次药液不要洗掉。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多发性疖肿47例,单发39例,外伤合并感染8例,均在涂药后2-4天痊愈(除18例伴有发烧等全身症状加用抗菌素或其他中草药外,其余均系本方治愈)。疖肿初期,涂药后多自行消退,就诊较晚者,涂药后周围红肿很块缩小,中央化脓溃破,溃破后用药1-3次痊愈。涂药4小时以后,多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
【处方来源】 湖南省株洲化工厂卫生所诸岳兴。 |
【按 语】 藤黄有消肿、化毒、止血、杀虫的作甩,主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等,据现代药理研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猪胆汁《本草拾遗》载:“主小儿头疮。取胆汁敷之。”观代药理研究,有消炎、抗过敏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马钱子能通经络,消结肿,止瘀痛;龙脑功能散热止痛。四药合用,治疗疖肿有显效;用于治外伤感染,亦收良效。但本药有毒,只能外涂,禁忌入口。(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发际疮、疖肿、毛囊炎。 |
【处方组成】 冰片、红辣椒、芝麻油、生白矾、黄蜡各适量。剪去辣椒柄蒂,除净籽瓤,椒尖向下,纳入等量冰片、白矾、黄蜡粗粉,余l/5-1/3空隙,灌入适量麻油,镊夹辣椒中部,点燃椒尖部,徐徐滴油于小酒杯或空万金油盆内(其他干净小容器亦可),立即使用或冷凝密封备用。同时,以净毛笔或其他用具蘸热油(若是备用药,加热至溶化为度)涂点疖肿,每日1-2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发际疮疖百余例,疗效满意。治疗后追访30例,治疗1次痊愈者9例,2次痊愈者17例,3次痊愈者4例。但残存之硬斑须数日方消散。临床观察到疮疖一经涂药,疖肿即感微湿生痒,疼痛顿止,颈项有舒适感。涂后,有脓者脓随凝固之药油自行脱落,无脓者疖肿1日便可消退。 |
【处方来源】 河南省商水县卫生学校李金贵等。 |
【按 语】 本方使用百余病例,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药油愈热、辣椒愈辣,则其效较佳。如疖肿范围大,或有生疖先疖先兆者,可扩大涂药范围。发际疮疖见脓为顺,注意切不可用手挤压和再污染,以免发生疔毒走黄之险症。(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清热,软坚消肿。主治多发性疖肿。 |
【处方组成】 僵蚕(研粉)1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若直接吞服有恶心呕吐者,则将僵蚕粉装入胶囊服用。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用治多发性疗疖肿35例,全部治愈。治愈天数5-7天者9例,8-9天者11例,11天者15例,平均7.4天。 |
【处方来源】 李芳。 |
【按 语】 疖肿治愈后,宜继续服药1周以固疗效,对较大疖肿,可辅以金黄软膏调适量冰片粉外敷。治疗期间忌服辛辣食物。本组病例治疗前,均分别接受过多种抗生素、磺胺药及其他中药等治疗,均未能控制。而用本方治疗后,经随访1年以上,仅2例复发,再用本人治疗而愈。(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疮疖。 |
【处方组成】 猪胆2个、野蜂房2个、雄黄9克、冰片5克,先将野蜂房烧至外皮呈黑褐色,里面黄褐色(不要烧成灰);再将蜂房、雄黄、冰片分别研末后混匀,加入猪胆汁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可痊愈。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疮疖数10例,疗效明显。 |
【处方来源】 广西钟山县钟洪才等。 |
【按 语】 本方猪胆、野蜂房、雄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作用,外敷治疗疮疖,疗效颇佳。(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消炎,解毒止痛。主治疮疖。 |
【处方组成】 人参茎叶适量。每年秋季采挖人参时,采集其茎叶及杂根,洗净后放适量水煎煮1-2次,去渣合并滤液,再用文火煎至较稠之浸膏,装入宽口瓶中,高压灭菌30分钟后,密封备用。用时,将浸膏涂于消毒好的厚纸上贴敷患处,隔日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颈、背、面部疖肿60例,贴敷2-3次治愈者48例,4次治愈者5例,症状减轻者5例,未见效2例。 |
【处方来源】 解放军81116部队卫生队朴光日。 |
【按 语】 以人参茎叶煮成浸膏治疗疮疖,疗效显著,疗程短,无任何副作用,简便实用。(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颈项、头面部多发性疖肿。 |
【处方组成】 金银花6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当归13克、赤芍9克、白矾6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颈项、头面部疖肿20余例,疗效满意。 |
【处方来源】 甘肃省宁县良平乡王仁。 |
【按 语】 颈项、头面部疖肿,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局部红肿,疼痛异常,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俗称发际疮疖。本方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治多发性疮疖有显效。(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清暑消肿,祛风止痒。主治小儿暑疖。 |
【处方组成】 川黄柏30克、明矾10克、徐长卿30克、野菊花30克、地肤子30克,将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过滤去渣备用。 |
【辨证加减】 伴热痱、瘙痒多汗者,用上药外洗或用药液纱布湿敷,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暑疖2-3日、红肿、结块或有白色脓头者,用金黄如意散、火丹散(大黄、飞滑石、黄柏、青黛、冰片、甘草等研细末)各等分,加入适量的本方药液,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2次,并经常用药液浸湿患处;暑疖6-7日,局部红肿,结块高突根浅,脓液将成或已成,疖肿周围涂上药箍围,隔日换药(若无头疖脓成,应切开排脓)。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疗程为3-6天,少数达9天。痊愈(肿消未溃)87例,好转(疖肿缩小1/2以上,无暑疖继续发生)13例。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南通市中心医院外科倪毓生等。 |
【按 语】 小儿发生暑疖,往往平时多汗,伴有痱子,因搔抓而感染。本方黄柏、野菊清热解毒;徐长卿、地肤子清热祛风止痒;明矾收敛;所配用的火丹散及金黄如意散有加强清热解毒、消肿及祛风止痒作用。本方既能治疖又能治痱,而且还可解决小儿不愿服药之虑。(汝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