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
【处方组成】 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姜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20克、黄芪20克、毛麝香20克、甘草2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12克、大风艾12克、海凤藤根12克、桂枝12克、大罗伞15克、入地金牛根12克);坏死期加消炎洗方(一枝黄花15克、虎杖15克、苦参12克、黄柏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2方分别研粉末,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冲药浸洗。前者热洗,后者温洗,每天1一2次,每次30分钟。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著好转33例,平均疗程56.3天;进步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98%。 |
【处方来源】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潘建中。 |
【按 语】 中医认为导致本病的原因是经脉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本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技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主药;干姜与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加强强心与扩张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至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予先煎。(汝丽娟 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养阴活血。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 |
【处方组成】 金银花90克、玄参60克、当归30克、甘花12克、黄芪18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连翘15克、土茯苓15克、牛膝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如伤口肿痛减退,脓腐脱落,新肉渐生时,可去荆芥、防风、白芷、连翘、土茯苓、牛膝,另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12克、龟版胶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 |
【临床疗效】 治疗本病坏死期12例,治愈7例,好转5例。 |
【处方来源】 广西藤县人民医院汪嘉善。 |
【按 语】 本病坏死期多邪郁化热,进入热毒邪盛正虚的阶段,本方重在加强清热解毒的祛邪药力,又加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等扶正之品,组方较为合理,符合邪去则正安的规律。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赵兆琳)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通脉,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
【处方组成】 走马胎30克、七叶一支花30克、当归尾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30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皂角刺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三花酒5一6斤,浸泡3周。 服法;每日4-6次,每次20-100毫升,以不醉为度,l个月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3例,近期疗效为临床治愈8例,显著好转4例,无效1例。 |
【处方来源】 广西桂林地区人民医院外科覃世才。 |
【按 语】 本方为酊剂,如患有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不宜使用,可改为水煎剂内服。凡局部红肿或溃烂、感染属湿热型者,不宜服用。(张友权) |
【功能主治】 功能培补气血,养阴清热。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Ⅰ、Ⅱ、Ⅲ期)。 |
【处方组成】 当归12克、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石斛12克、玄参9克、牛膝9克、银花9克、生甘草6克,制成糖衣浸膏片,每片含生药2.7克,每日3次,每次15片。2一3个月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数个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治愈48例(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级25例,Ⅲ期2级11例),显效45例(Ⅱ期10例, Ⅲ期1级18例,Ⅲ期2级15例,Ⅲ期3级2例),好转4例(均为Ⅲ期1级),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
【处方来源】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等。 |
【按 语】 本方以培补气血、养阴清热为治则,疗效优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临床有对照组表明,前者总有效率为97%,而且截肢率低,后者为73.3%-94.5%。从疗效机制分析,本方能增强血液纤溶活性,改善血液的易凝状态,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与溶解。本方治疗后,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使患肢新陈代谢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光电血管容积描记测定显示,本方可改善患肢血供,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和创而愈合。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唐汉钧 汝丽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处方组成】 毛冬青根50克、丹参5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穿心莲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洋金花1克、桂枝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附子17克、干姜12克、当归20克、甘草6一15克、罂粟壳10一15克、土茯苓15一30克、淫羊藿15一3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病在下肢加牛膝 10一20克;上肢加片姜黄10一15克;伴游走性静脉炎加土鳖10克、水蛭10克、川芎10-15克、木瓜10一15克、鸡血藤15一20克;恶寒者去银花、生甘草,加麻黄10克、肉桂10克;局部感染,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加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紫地丁30克;肿胀明显加木通9克、茯苓12克;高血压加刘寄奴15一25克、泽兰15一25克、黄芪15一25克、土茯苓15-25克;胆固醇高加决明子25克;体虚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20克。辅助疗法可用毛冬赤豆饮(毛冬青根62克加水1000毫升,煎熬30一40分钟后除渣,加入赤小豆60克、苡仁30克、红枣5枚,再熬至300一400毫升,每日1剂,作饮食)。 |
【临床疗效】 治疗41例,其中36例形成肢体溃疡,经治均治愈或好转。40例足背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19例,无效21例。15例伴腘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9例,无效6例。3例伴桡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2例,无效1例。41例病例服药最长280天,最短62天。 |
【处方来源】 郭日桢。 |
【按 语】 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多由受寒湿、外伤等因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脉络痹阻,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损骨,本方重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汝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