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6 秒,为您找到 437 个相关结果.
  • 新加黄龙汤

    …兼气血不者;新加黄龙汤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滋阴增液之力强,适用于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者。重要文献摘要 1、《温病条辨》:“旧方(黄龙汤)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备,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积、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汤,取甘草之缀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地、玄参保津液之难,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
  • 六神散

    …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 《鸡峰》卷五:六神散 处方 人参1两,白术1两,黄耆1两,甘草1两,百合1两,茯苓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调适阴阳,和养荣卫。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肌体瘦瘠,咽干口燥;时气已经汗下,血气已虚,邪犹未解,变生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煎至6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
  • 黄耆汤

    …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 龙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济阴纲目》卷九:…
  • 竹叶石膏汤

    …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使用注意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2、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 漏芦汤

    … 《外科大成》卷四:漏芦汤 处方 漏芦1钱5分,紫花地丁1钱,荆芥1钱,当归1钱,连翘1钱,薄荷1钱,白芷1钱,升麻1钱,麻黄3钱,大黄2钱,生甘草4分。 功能主治 痈疽疗肿,不问阴阳初起者,及初溃红肿尚未消尽者,及湿烂疥疮等毒。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食远温服,盖衣取微汗,渣再煎服。次日,麻黄用2钱,大黄用1钱半,甘草用6分,温服;第3日则麻黄、大黄、甘草各用1钱,…
  • 五积散

    …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用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3、清·汪昂《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
  • 肾气丸

    …滋阴药之量,加车前子利水,牛膝导下,故专于温阳利水,宜于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证。后方亦重用附子,再加鹿茸,并将桂枝易为肉桂,生地易为熟地,又加五味子敛气固精,所以温肾壮阳,补养精血之力较强,适宜于肾阴阳两虚较著之证。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腰痛,少腹拘…
  • 黄芩汤

    …油腻、酱、乳、醋,三十日忌之。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三 《片玉痘疹》卷十一:黄芩汤 处方 条芩(酒洗)、黄连(酒洗)、当归、川芎、甘草、木通、木香、赤芍。 功能主治 调阴阳。主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 用法用量 先用调胃承气汤以彻其毒,后用本方。 久不止者,加升麻;腹痛者,加酒…
  • 桔梗汤

    …夏汤、半夏汤、枳梗半夏汤 处方 桔梗(细锉,微炒)10两,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10两,陈皮10两(去瓤),枳实(麸炒赤黄)5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除痰下气。顺阴阳,消痞满。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伤寒冷热不和,心腹痞满,时发疼痛。 用法用量 桔梗半夏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半夏汤(《瑞竹堂方·补遗》)、枳梗半…
  • 龙脑丸

    …胆草1两,大栀子1两,黄连1两,黄柏1两,黄芩1两,大黄半两,芦荟半两,青黛半两,木香1分,麝香半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泻火通便。主肝胆实火,头痛,目赤晕眩,胸胁疼痛,惊悸抽搐,甚则躁扰狂越,便秘尿赤,或肝火犯肺之咳嗽。现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胆道蛔虫病;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弱,神志不宁,荣卫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