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腕关节扭伤
【解剖生理】
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桡尺远端关节。①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关节面及三角软骨盘之远侧面与舟骨、月骨及三角骨,借关节囊和侧副韧带连结而成;②腕骨间关节(又称腕中横关节):由近侧腕骨与远侧腕骨借关节囊和韧带相连组成关节(豆骨不参与该关节的构成);③桡尺远端关节:由桡骨下端内侧的尺骨切迹与尺骨小关节面借关节囊和韧带连结而组成关节。
腕部的肌肉与韧带:腕部掌侧有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的肌腱通过;背侧主要有桡侧腕伸长、短肌和指总伸肌的肌腱通过;尺侧有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的肌腱通过;桡侧有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桡侧腕屈肌的肌腱通过。腕关节主要韧带有:①桡腕掌侧韧带:起桡骨下端前缘和茎突,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三角骨和头状骨的掌侧面;②桡腕背侧韧带:起桡骨下端后缘,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三角骨,并与腕骨间背侧韧带相移行;③腕桡侧副韧带:起桡骨茎突尖部,止于舟骨、头状骨与大多角骨;④腕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并与三角软骨盘尖部愈合,向前处方止于豆骨与腕横韧带上缘内侧,向侧后方止于三角软骨的内侧面与背面。此外,还有出入腕部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可见腕部的结构复杂,加之腕关节可作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和环转活动。由于腕关节运动的方向多、范围大、活动频繁,故易发生扭伤。
【病因病理】
多由于不慎跌扑,脘关节突然背伸手掌着地,或提物不慎,致使筋脉受损,气血凝滞。《诸病源候论》曰:“腕关节损伤,皆是卒然致损,故气血隔绝,不能周荣……”。
腕关节过度背伸,则伤桡腕掌侧韧带;过度掌屈腕关节,则易损伤桡腕背侧韧带;过度尺偏,则伤腕部桡侧副韧带;过度桡偏,则易伤腕部尺侧副韧带。同时关节囊及经过腕部的肌腱亦受到牵扯而致损。
【临床表现与诊断】
腕关节扭伤,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出现腕部无力,腕关节活动不灵。轻伤,一般无明显肿胀,疼痛不甚,仅在大幅度活动腕关节时始有疼痛。严重扭伤,可间腕部肿胀、疼痛较重,不能活动腕关节或活动时疼痛加剧。
检查时,将腕关节用力掌屈,背侧出现疼痛,则说明腕背侧韧带与腕伸肌腱损伤;反之,则为腕掌侧韧带或腕屈肌腱损伤。如将腕关节用力向尺侧偏斜,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则为桡侧副韧带损伤;反之,则为尺侧副韧带损伤。如腕部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出现疼痛,而且活动明显限制,则说明是韧带、肌腱等的复合性损伤。损伤局部有压痛或触及筋肉组织异常改变。
由于腕关节损伤比较复杂,临证时须与桡骨、尺骨远端骨折,腕骨脱位、骨折等疾病相鉴别。故对于损伤严重的病例,可拍X线片,以资鉴别。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2、施术部位 患侧上肢,以腕部为主。
3、取穴 少海、通里、神门,尺泽、列缺、太渊,泽间(尺泽与曲噪之间)、内关、大陵、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阳池、外关、三阳络,后溪、阳谷、小海。
4、施术手法 摩、揉、按、拿、拨、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到十五分钟;新伤肿痛明显者,手法刺激宜轻;陈伤肿痛轻者,手法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为下三个步骤)
(1)单掌摩揉腕臂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立(或坐)于伤侧前方,一手托握部健侧,另手循经络路线摩、揉损伤局部及前臂3分钟左右(腕部以摩为主)。
(2)按揉俞穴握腕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肢,另手拇指循经按揉相应的俞穴,以酸胀感为度;继之,用双手多指握拿腕部1分钟,以起镇定止痛作用。
(3)指拨大筋动腕法 病人仍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肢适宜部位,另手拇指或中指重拨腋部、肘部或臂部大筋数次,有麻胀感传导至手部为佳;一手握拿腕部,另手拇指轻柔的弹拨损伤之筋肉数十次。继之,用双铄握拿握指部,牵拉损伤之筋肉,并将腕关节掌屈、背伸、侧偏及环转活动数次。双手掌相对往返搓前臂至腕部数遍,捻揉、牵抖五指结束。
【注意事项】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手法治疗期间,应适当减少腕部活动,可用“护腕”加以保护。
3、急性损伤施手法后,用绷带软固定三到五日。
4、慢性损伤可配合中药熏洗及热敷,加强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
【解剖生理】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低部,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基底部。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一个腱鞘,长约7到8厘米。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粘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腱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组织的摩擦及压迫。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在作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病因病理】
经常作拇指内收和腕关节的尺偏动作,使拇伸短肌和拇长展肌肌腱与骨性纤维管的壁长期摩擦,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其病理改变是腕背侧韧带失去光泽,组织充血,有细胞侵润,初期腱鞘水肿,以后逐渐增厚呈纤维变性,致腱鞘变狭窄。早期肌腱发生水肿,以后因受挤压而逐渐变息,但其上下两端可增粗,甚至发生肌腱纤维的摩损或撕裂。个别病例偶可发生桡骨茎突部骨膜炎,出现局部增生或硬结。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
2、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废用引起)。
3、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
屈拇握拳尺偏试验阳性。X线检查一般正常。
【治疗】
(一)按摩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疏通狭窄,恢复肌腱滑动功能。
2、施术部位 伤则桡骨茎突部周围。
3、取穴 曲池、阳溪、合谷、偏历、列缺、大鱼际等。
4、施术手法 滚、揉、弹拨、理筋、拨伸。
5、时间及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一次。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滚揉搓腕部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腕部垫枕,掌面朝下。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另手小鱼际部推滚伤处及其上下;继之,用拇指或大鱼际部反复揉搓桡骨茎突部,以热感为度。
(2)拨伸屈腕弹理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与伤侧手掌相合握住拇指,另手拇指按压于桡骨茎突部,余四指固定腕部尺侧,在双手反向拨伸下,将腕部向尺侧屈曲。同时拇指弹理该处肌腱、腱鞘数十次。
(3)按摩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托握伤肢固定,另手拇指揉拨手阳明大肠经的肘下段数遍;而后,压缺盆,弹拨腋下大筋、上臂桡神经点,点按曲池、列缺,揉拨阳溪、合谷穴。
(二)其它疗法
伤处可用中药熏洗,或敷用消炎止痛膏,内服小活络丹。治疗期间,腕关节尽量制动休息。亦可用醋酸强的松龙十二点五毫克加百分之一奴夫卡因2毫升,作鞘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对局部有硬结,非手术疗法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切开部分鞘管,疗效甚好。
三、腕部腱鞘囊肿
腕部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多发生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临床常见于舟、月骨关节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之间;其次是腕部掌面桡侧,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古称“腕筋瘤”。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多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成,与外伤沉寂和慢性劳损有关。也有认为是因局部胶样变性所引起。囊肿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盖,囊腔内充满蛋清样稠密或稀薄的胶冻状粘液。有时囊腔可与腱鞘或关节腔相通(有人认为囊肿的形成与关节或腱鞘内压力增大有关),也有的囊腔呈封闭状态,囊肿根部与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症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有一个发展缓慢的半球形包块凸起。
2.病人感觉囊肿局部轻度酸胀、疼痛,腕手部无力。患部远端出现软弱无力感者,提示囊肿与腱鞘相连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无任何不适感,仅觉是一种累赘,不美观。但腕部活动过度(由于内压加大),可出现酸胀无力感。
3.检查囊肿触之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早期质软有轻度波动感;后期因纤维化改变,而显得小而坚硬,用力按压时则有酸胀感,或向囊肿周围放散性疼痛。若囊肿生长于小鱼际近端或腕管内,可压迫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觉异常。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二)手术治疗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四、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伴韧带损伤
桡尺远端关节有纵横两个腔隙。其纵形腔隙由尺骨下端的环状关节面与桡骨下端的尺骨切迹相对而成,关节囊较紧,关节腔狭窄,其上有桡尺韧带加固,为车轴关节;其横形间隙位于三角软骨与尺骨头远端之间(三角软骨位于桡骨远端尺骨切迹与桡骨远侧关节面之间,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与腕部尺侧副韧带相连,桡尺远端关节掌背关节囊、韧带附着于此软骨四)。桡尺近端与远端关节共同活动完成前臂回旋功能(实际上尺骨固定不动,桡骨围绕着尺骨活动)。
【病因病例】
腕关节过度背伸或强力内旋、外旋活动,可引起桡尺远端关节的韧带损伤,前臂长期处于内旋或外旋为劳动,亦可造成前后韧带松弛,引起桡尺远端关节分离,甚者可伴有三角软骨的破裂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急性损伤,多见于青年人;慢性损伤,常发生于成年女性。
2.症状 初期,腕关节轻度肿胀,酸软无力,患手不能端举重物,前臂旋转活动时有弹响音。病程久者,病人常自述腕背部骨缝发凉。
3.检查 前臂旋转活动或用手掌部向下按压时腕部疼痛加重,并沿骨间膜向前臂方散。前臂内旋活动时,尺骨小头明显向背侧移位(凸起),外旋活动时则尺骨小头向掌侧凸起。
桡尺远端关节间隙增宽、变平,尺骨小头远端压痛,并有浮动感。X线可提示下尺桡关节较健侧增宽。
【治疗】
(一)手法治疗(以右侧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为例)
(1)顺旋托顶靠拢法 病人取坐位,伸平伤肢,掌心向下。术者立其对面,右手拇、食二指分别捏住桡骨远端的背侧和掌侧,余指扶持大鱼际部,左手食指半屈曲,末节桡侧顶住尺骨小头掌面,拇指扶于尺骨小头背侧。此时,令病人腕部放松,术者两手腕部作顺时针的回旋活动,当伤腕转向桡侧时,左食指向上托顶尺骨小头,腕部回旋到中立位时,双手拇食指将桡尺远端关节靠拢即可。若一次未成功,可重复数次。从手法适用尺骨小头向掌侧移位凸起的病例。
(2)逆旋按压靠拢法 预备动作同上,术者两手腕部作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活动,在回旋活动过程中,拇指按压尺骨小头向下,并将桡尺远端关节靠拢即可。本手法适用于尺骨小头向背侧移位凸起的病例。
若左侧损伤,则回旋方向相反,其手法操作相同。
(二)外固定
施手法后用布带缠绕扎紧桡尺骨远端固定1周,陈伤固定2到3周。固定期间禁止前臂旋转活动。
(三)外敷中药治疗
处方 当归十六克、川芎九克、土鳖9克、海桐皮十三克、萆懈十三克、黄蓍9克、松节7克。
用法 将上药研细末,再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伤处,布带包扎(禁用纱布绷带)桡尺下端固定一周。陈伤,包扎固定2到3周,3日换药1次,每疗程7次。
作用 此药有补气血,通利关节,修补韧带的作用。
五、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部正中神经受挤压症。是由于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挤压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临床并非少见。但其诊断上易被疏忽,或被误诊为风湿病、末梢神经炎,而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病因病理】腕管位于腕部掌面,由腕关节掌侧横韧带(宽约1.5~2厘米,长约2.5~3厘米)与背侧的8块腕骨组成的凹面一起构成骨性纤维管。管内有正中神经和拇长屈肌腱及4个手指的指深、浅屈肌膝通过。正常情况下,屈指肌腱在腕管内滑动不会影响正中神经,但局部骨折、脱位、韧带增生肥厚,腕管内肌腱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性水肿、增生等,导致腕管相对狭窄,挤压正中神经,而引起手部疼痛、麻木和知觉异常等。挠神经和尺神经因在腕管之外,所以并无桡、尺神经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主要症状为伤肢掌面侥侧正中神经支配区三个半手指感觉过敏、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疼痛。一般在夜间、劳动后或温度增高的症状加重,气候寒冷时,伤侧手指发、凉、发绀及活动不利。夜间睡眠时,病人喜将患手伸出被子外,或不时甩动,以求舒适感。〕
2.检查可见病久者可有大鱼际肌肉萎缩,拇指不能完成对掌动作,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叩击腕管部或内关穴处的正中神经,可出现手部挠侧掌面三个半手指放射性触电样刺痛感。腕关节掌屈90度,半分钟后可出现手部症状加重。指压腕管或被动背伸腕关节,则出现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放射性疼痛。
X线检查,部分病例可有陈旧性挠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或腕部关节炎改变。肌电图检查,可提示大鱼际肌出现神经变性反应。
【鉴别诊断】如果符合正中神经的障碍,还要进一步查明神经受累的平面高度。 若在腕管以上受累,则前臂的挠侧腕屈肌和拇、食、中三指的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应有不同程度的麻痹。因拇,食、中三指屈曲的动作表现虽在腕管以下,但其动力的肌腹却在腕管以上,而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的部位在腕管,其前臂的正中神经并不受侵害,所以,上述三个手指虽有感觉障碍而无运动障碍。若为颈椎病的神经根受压,其表现之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往往前臂也同时有痛觉减退区,腱反射也出现与某一神经根受压相一致的变化,如颈5、6神经受压,桡骨膜反射和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外,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常表现为双侧性,且不局限在正中神经,尺神经和饶神经均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原则温经通络,疏通狭窄,消炎止痛。
2.施术部位伤肢腕部上下,以掌面为主。
3.取穴内关、外关、配阳溪、曲池、合谷、极泉。
4.施术手法揉。压、搓、动。
5.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15至20分钟,新伤隔日1次,陈伤每日1次。一般用中等刺激量,不宜过重、过猛。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
(1)按摩俞穴痛点法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指拨檄泉,点揉曲池、阳溪穴,捏拿合谷,对压内关、外关穴,揉压腕部痛点。
(2)推揉前臂三阴法病人取仰卧位。术者坐于伤侧,用一手掌自腕部向上推、揉至肘窝部的前臂三阴经路线2至3分钟。
(3)揉搓腕横韧带法病人仰卧或坐位。术者用拇指、手掌或鱼际揉腕关节3至5分钟(以腕部掌面为主);继之,一手托住腕关节背侧面,另手大鱼际横搓腕横韧带部2至3分钟。
(4)动腕分掌牵指法病人仰卧或坐位。术者双手握拿伤肢的腕掌部,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及旋转活动腕关节数次;继而,向两侧分掌3至5次,并分别牵动手指各关节,操梳手指手背结束。
(二)其它疗法
1.醋离子导入或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2.封闭疗法醋酸氢化可的松12.5毫克加百分之2普鲁卡因1毫升,作大陵穴封闭,每周1次,5次为1疗程。
以上疗法无效,或针刺手指痛觉消失,或痛剧者,可动员其手术减压,切除腕横韧带。
六、手指屈肌腱鞘炎
手指屈肌腱鞘炎,又名弹响指、扳机指,或称拇长屈肌、指深、浅屈肌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于中年女性。
【病因病理】
本病常发生于拇长屈肌肌腱或指屈肌肌腱的掌骨头处。掌骨头的掌侧面正是屈指肌腱骨性纤维管的近端开口部,整个肌腱的滑动部分在其周围均有滑动的腱旁膜。屈指肌腱通过狭窄的腕管,进入掌部尚无明显的狭窄部,进入手指部分即在纤维管内滑动,尤其纤维管的开口部最为狭窄。
由于手指经常屈伸活动,屈拇和屈指肌腱与骨性纤维管反复摩擦,或指深、浅屈肌腱本身的相互摩擦;或手掌用力握持硬物,使骨性纤维管受到硬物与掌骨头的挤压,长期的机械刺激,使局部受到微细损伤,骨性纤维管发生水肿、增厚,进而纤维软骨性变或钙化,使管腔变狭窄,影响屈指肌腱的活动。屈指肌腱因受压而变细,两端膨大呈葫芦状。手指屈伸时,肌腱大部通过狭窄的鞘管发生困难。肌腱亦失去原有的光泽,变为暗黄色。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为逐渐形成,偶有因一次过度用力而发病者。
2.本病的早期症状是手指活动不利,掌指关节部的掌面酸痛不适,尤以早晨起床或劳累后症状明显,握硬物时疼痛加重。勉强伸直手指时,在某一角度出现交锁或弹响。患手喜热怕冷,热水浴后稍有舒适感。
3.检查可在患指掌面的掌骨头处触及因腱鞘肥厚而出现的硬结,压痛明显。用一手拇指放于患指掌指关节的掌面,余指置之背侧,嘱病人屈伸伤指,可触及肌腱的膨大部在皮下滑动或有弹动感(或闻及弹响声)。如管腔严重狭窄,则膨大部不能通过,也就触及不到肌腱的滑动,但有压痛,手指末节不能全屈与伸直。
【治疗】
(一)手法治疗(按以下三个步骤施术)
(1)过伸伤指捻揉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一手将伤指保持过伸位,另手食指放于掌指关节背侧作支点,拇指置于掌指关节掌面做捻揉动作数分钟,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局部的坚硬压痛点软化。
(2)拨伸伤指回旋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指的掌骨远端,另手捏住伤指末节,作对抗的拨伸动作,并按顺时针方向回旋摇动掌指关节5到十次,以增加掌指关节的活动幅度。
(3)过度屈伸伤指法 病人取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腕关节,用另手拇、食指捏住伤指末节缓慢的作极度北伸活动数次;而后,再将伤指逐渐地尽量掌屈活动数次。
以上三步手法做完后为一节,连做三节为一次治疗,在每次手法后应取内关、大陵、合谷、后溪、神门等俞穴进行按压、点揉结束。
以上手法每次十五分钟左右,每日一次,二周为一疗程。
(二)其它疗法
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切开腱鞘纤维管的狭窄部,效果良好。
(附)腱鞘炎散
组成 黄柏三十克、白蔹三十克、山豆根二十克、白芨二十克、昆布四十克、海藻四十克、穿山甲二十克、生南星二十克、生半夏二十克、三棱十五克、莪术十五克、红花十五克、防己二十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再用水、醋各半加热后把药调匀,外敷患部。
作用 消炎除湿,软坚散结。主治腱鞘炎、腱鞘囊肿等。
七、指关节挫伤
指关节挫伤,是手部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除拇指只有一个指间关节外,其余四个手指都有近侧和远侧两个指间关节。每个指间关节均有近节指骨的头部与远节指骨的基底部相对应组成关节,在关节囊的两侧有副韧带紧张,指关节屈曲时,两侧副韧带松弛。指关节正常时,只能作屈伸运动,而无侧方活动。
【病因病理】
手指受到骤然的侧方打击,或指关节因外力呈过度背伸、掌屈或扭转,均可导致指关节的侧副韧带、关节囊或关节软骨的损伤。损伤时,常有指间关节的暂时性半脱位或撕脱性肌腱的挛缩、变性,关节囊及韧带增厚,呈棱形肿大,关节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最后导致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明显受限。侧副韧带断裂者,有侧方成角畸形,手指关节凸向伤侧。
2.指关节伤侧有压痛,被动侧向活动时疼痛增剧。侧副韧带断裂者,指关节不稳,并有侧方活动。少数病例可伴有关节边缘的撕脱骨折,骨折片可进入关节腔内。
3.X线检查可提示关节变化情况,有利于确定诊断。
【治疗】
(一)手法治疗
侧副韧带、关节囊损伤或伴有撕脱性骨折者,采用下列两步手法处理。
(1)拨伸旋转屈伸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拇、食指捏住伤指近节固定,另手拇、食指捏住伤指末节用力向远端拨伸牵引,并轻柔的旋转、屈伸受伤关节,使关节间隙增宽,把卷曲或回缩的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拉开、拉平。
(2)推揉两侧理筋法 紧接上法。在一手维持牵引的情况下,用另手拇指放于受伤关节两侧,作由轻到重的推、揉理筋手法,使撕脱的骨折片复位,如受伤指关节已伸直,即为理筋手法成功。
(二)固定
外敷消瘀膏。侧副韧带断裂者,可用胶布把伤指与邻指一起固定,若伤在拇指两侧、小指尺侧或食指桡侧者,应在伤侧放一小夹板,再用胶布固定。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或手法按摩治疗。
(附)消瘀膏
组成 大黄1份、栀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黄4份、黄柏4份、蜜糖适量。
制作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再用水、蜜各半调匀外敷伤处。
作用 祛瘀、消肿、止痛。用于损伤后瘀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