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外侧,两肌皆起于腓骨体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端较高,并掩盖腓骨短肌。两肌的肌腱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基底的背侧,长肌腱转绕骰骨至足底,然后斜向内前方,止于第1楔骨及第1跖骨基底的外侧面。在踝关节的外侧,有上、下两支持带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以防止肌腱向前滑脱。该肌由腓浅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足外翻。

【病因病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外踝后侧管沟中,当足踝部过度跖屈内翻或过度背伸外翻的扭转下,引起该肌腱拉伤,或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的支持带断裂,肌腱因失去约束而从外踝后方面前滑脱。也可因外踝发育不全,沟管变浅,支持带松弛或缺如,在肌腱紧张时,易向前滑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者,伤后病人常有外踝部肌腱滑脱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青紫、疼痛。足背伸外翻时疼痛更为明显。沿腓骨长短肌腱有压痛,该肌腱紧张、痉挛,足踝部不能做内翻活动。

慢性者,腓骨长、短肌腱常移位于外踝之上,行走时出现弹响,故有“弹响踝”之称,一般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与行走功能。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整复移位。

2.施术部位 足踝部。

3.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4.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5.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跖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可配合局部热疗。

(附)外伤性滑囊血肿

外伤性滑囊血肿,均由急性损伤所致。常发生于上肢的肘关节后部、腕关节背面桡侧和下肢的髌上区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