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是自本世纪60年代起,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化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任何药物都不会在体内创造一新的生理、生化过程,而是通过调整疾病过程中失调的内源性活性物质量或生理生化过程,杀灭抑制病原体等,达到治疗作用。显然,药物作用靶位浓度不足或过量,势必导致药物治疗的无效或产生新的不良作用,甚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试图通过按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具体病人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世纪60年代末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成熟,使人们得以用简练的数学公式表达药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规律。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相继报告了普鲁卡因胺和地高辛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形成了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调整剂量指导临床用药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及中毒浓度也相继确定。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优越性,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从而促进了TDM的发展。目前,TD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也从8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这一工作。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资料均显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远远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而用药不当死亡者中,大多是剂量不当所致。可以说随着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在TDM的指导下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是药物治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应看到TDM工作的开展,使历来主要为诊断服务的临床化学实验室工作,开辟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广阔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