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体各类平衡波动
前面说过,中医的阴阳指的是某件事物中,其维持平衡所需的各类指标要素在时间上的波动和空间上的差异。本章谈一谈波动的问题。
自然界,一年阳光的变化形成四季,这是能量的波动。河流有汛期和枯水期,海水有涨潮落潮,这是液态物质的波动。各种波动在平衡范围之内,就是正常的。超过范围,就是失常。阳光的波动失常可造成酷热或者严寒,河流的波动失常可造成水灾或者干旱。同样,人体中也包含类似的道理。
1、人体内部的主要波动关系
人体要素产生与传递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有波动变化。比如人饱食之后气血增加,饥饿之时气血减少,这就是一种波动。运动的时候,四肢肌表气血增加,休息时减少,这也是一种波动变化。
人体某个部位可以有各类要素整体增加或减少的波动,也可以有单个要素增减的波动。在不同部位,可以有此增彼减、此减彼增的波动。这里谈两点人体内部主要的波动关系。
1.1、内环境波动基本原理
人体内部各处皆有能量与物质固、液、气三态形成的环境平衡。其中,元气、津血、气都容易有数量上的波动,只要不超出平衡范围,皆为正常。
如前所述暖气的例子,暖气完成供暖功能,需要火、水皆在平衡范围内。火可以有大小的波动,水也可以有多少的波动。
在平衡范围内:水火偏多,则气偏多,工作能力强;水火偏少则气偏少,工作能力稍弱。两者皆为正常。
超出平衡范围:
过多:火过多,则阳实而热;水过多则阴实而寒;
过少:水火有一个过少,都会气虚。若只是火过少,则阳虚而寒兼气虚,为气阳两虚;只是水过少,则阴虚而热兼气虚,为气阴两虚。水火皆不足,气更不足,即为阴阳两虚兼气虚。阴阳两虚情况下,水火还可有偏,火偏多则热,水偏多则寒,此时调节能力差,稍补水则变寒,稍补火则变热。
水火相对而言,火为阳,有主动性;水为阴,有被动性。所以火易调而水难调。在水量适度情况下,通常以调火来控制气的多少。调节暖气的输出功率时,只要调节火的大小,水温和蒸汽量即随之增减。火大则水、气皆热,火小则水、气皆寒,这就是阳主而阴从。
《内经》强调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并不排斥阳气的主导作用,因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主有从…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阳气虽然重要,但不要走入极端,只强调阳气是错误的。阳气主导的平衡波动是在阴液适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暖气中的水量很少,小于平衡范围,也需要补水,否则火稍大一点,就容易烧干。自然界也是如此,四季的形成是由阳光的多少变化而主导,但前提是大地有足够的水土。如果在水土贫瘠的沙漠,光靠阳光的增减是无法形成茂密森林的。
因此,阳主阴从、阳气为主导的含义是水火在平衡波动的过程中,火起主导作用,而非不考虑水的多少,一味的增加火量。
人体也一样,中医往往通过阳气的波动来代表整个气血的波动,但不意味着不考虑阴液的因素。人的津血正常的情况下,阳气适当增加,则人体的气足,反之则气稍弱。但若在津液虚的情况下,单纯增加阳气会更加消耗津液。
人体单纯阳虚则补阳;单纯阴虚则补阴;阴阳两虚则用侧重补阳的甘温之剂,虽侧重补阳,但也兼顾补阴。
有的中医有“贵阳贱阴”的说法。这个提法容易让不懂原理者走偏。理解了阴阳的道理,应该明白阴阳各有其用途,谈不上谁贵谁贱。
肯定阳气的主导作用。这不意味着“贵阳贱阴”,而是在以“阴为基础”的前提下来认识阳气的重要作用。与只重视阳气者自有区别。就临床来看,阳虚者固当扶阳,阴虚者亦当滋阴,这在调整阴阳的治疗过程中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证属阴阳两虚,一般都侧重阳虚而用甘温分剂,《灵枢•终始》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一般来讲,阳易补而阴难复。阳为能量,通过干姜、附子等药物刺激,可以快速促使精转化元气,达到补阳目的。阴为物质,吸收及传送较为困难,所以显效慢,且稍有不慎就送不到该去的位置,容易停留于某处形成湿气、痰饮等邪气。这种湿气、痰饮、瘀血类的邪气,在脏腑,会影响脏腑化物、藏精、藏神、产生气血等功能;在三焦、气脉、血脉等通道,会使能量及气液物质的传递发生障碍,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西医发明的输血、输液等手段,可以大量快速的补充津血。这种手段属于外来补充,而非人体自身产生,比较粗犷。人短时间大量失血、流失津液的时候,津血的整体缺失过多是主要矛盾,用这种手段比较好。非此类情况,则要考虑输入的阴液能否准确到达需要的地方?过量的阴液是否会让体内环境变寒?多余的水液是否会变为湿气、痰饮?从中医角度看,过量输液容易导致湿寒体质,而湿寒体质如果过量输液,会加重病情。
1.2、气血等资源的整体波动
人整体的资源运转为脏腑产生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供给形体使用。这个过程中,气血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
人的主要功能是行动、思维、感受、表达等。这类功能的使用强度决定了气血的消耗量。多动、多思、多言等偏阳性的行为会消耗较多的气血;反之,少动、少思、少言等偏阴性的行为消耗较少的气血。
形体获得较多气血的时候,有利于形体组织健康,使人的皮肤致密、肌肉结实、各种通道通畅,能够更好的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侵袭,即为养阳,这里的阳是指形体。此时脏腑的工作量较大。
形体获得较少气血的时候,脏腑可以获得休息,有利于脏腑化物、藏精等后勤保障工作,让脏腑健康,藏精更多,即为养阴,这里的阴指脏腑。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提到的养阴与养阳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波动关系,涉及到很多处的变化,为表达清晰,分类逐条讲解:
1、脏腑所消耗气血:养阳时,需要脏腑产生更多气血供给形体,此时脏腑工作量加大,其自身也要消耗较多气血。反之,脏腑气血消耗较少。
2、气血总量:气血总量为形体气血和脏腑气血之和。养阳时,形体气血偏高,脏腑气血也偏高,所以气血总量高。反之,气血总量低。
3、精的消耗量:因气血来自精的转化,所以气血总量高时,精的消耗量大;反之,精的消耗量小。
4、脏腑藏精量:脏腑所藏之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胃、肠、脾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吸收着水谷精微。精的消耗量小的时候,可以有多余的后天之精存入脏腑,脏腑藏精量增加。精的消耗量大的时候,则需要从脏腑中调出精,脏腑藏精量减少。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难以补充。气血总量高的时候,先天之精消耗的快。反之,消耗的慢。
5、肌表的腠理与汗:养阳时,肌表的阴阳气血皆充足,腠理容易打开,容易出汗。此时因津血在肌表多而脏腑相对少,所以小便偏少。反之,肌表的阴阳气血减少,腠理闭合,不容易出汗而小便偏多。
6、肌表的护卫抗邪能力:养阳时,肌表的气血多,抗邪能力强。反之,肌表的抗邪力弱;
7、气血的分布:
气血为流动之物,其在全身内外上下的分布应尽量均匀,各处可有一定差别,但不应过大。
形体应天,波动幅度较大;脏腑应地,波动幅度较小。养阳时,形体气血增加较多,脏腑气血增加较少,两者相比,形体气血量大于脏腑。养阴时,形体气血减少较多,脏腑气血减少较少,两者相比,形体气血量小于脏腑。
这里内外的气血量差异是指正常范围内的差异。如果两者差别过大,说明气血之出入有问题,是病证。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素问-评热病论》
8、五脏之间的差异:五脏之间比较,养阳的时候,心、肝的气血相对更多;养阴的时候,肺、肾的气血相对多。这是因为养阳的时候,气血总量增加,需要心调集更多肝所藏之血,输出到全身。而养阴的时候,气血总量减少,需要肺收隐气血于内,肾负责藏精。
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这依赖心阳的温煦与心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9、肝的藏血量:肝主藏血。养阳时,气血传输量大,需要调集肝所藏之血,输布于形体,所以肝的藏血量减少。反之,肝的藏血量增加。
人体内的血液分布,常随着各种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这种血量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肝的贮藏与调节。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时,人体的活动量减少,血液的需要量亦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于肝。当人处于活动状态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输布于人体,以供人体的需要。
《中医药学概论-肝、胆》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气血的整体波动,最常见的即为劳作与休息。劳作运动时,形体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就可以形成养阳的格局。休息睡眠时,形体消耗气血少,就可以形成养阴的格局。此外,邪气干扰、中药方剂、情志变化、气温变化、日月变化也可以对养阴养阳产生影响,但各有细节不同。这里暂时以劳作与休息举例。
劳作养阳与休息养阴的关系如下图。
因劳作健壮了形体,形体才能在休息时卫护于外,保证脏腑不被外界邪气侵袭。因休息时脏腑积累了精气,才能在劳作时提供足够的精来转化气血。休息与劳作一阴一阳,互为因果。两者都有合适的度,需要劳作以养阳,又不能过度劳累;需要休息以养阴,又不能过度休息。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养阴、养阳的波动中消耗肾精,逐渐衰老,直到先天之精耗尽,度天年而去。
人要想健康长寿,需要通过休息内养五脏以藏足精气,通过劳作外健形体以抵御邪气侵袭,再加思想恬淡以养神,就如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圣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以活到百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
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传统上,此处理解阴为阴精,阳为阳气,因解释不通顺,是中医的一个难点。此处的阴应理解为内在脏腑,可藏精,阳理解为外在形体,可保卫脏腑,对应内经的“内为阴,外为阳”比较好。同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里的阳也不是指阳气,而是指形体;阴不是指精血,而是指脏腑。
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阴精的支持,所以阴精要不断地输送精气于全身,以供给阳气的需要,这叫“阴者,藏精而起亟”。阳气对阴精有固摄作用,阴精要藏守于内,需要阳气固密于外,所以阳气要不断敷布于体表,以抗御外邪,固密阴精,这叫“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讲解-阴精与阳气的主要功能和关系》
2、天体波动的影响
天体日、月、星以及地球自传,对自然界和人体要素都有各自的影响。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
以太阳为例,一年四季,自然界阳气波动。自然界的生命顺应这种变化进行生、长、收、藏的活动。农民要按照节气在春天播种,夏天灌溉,秋天收获,冬天储备。遵循这个规律,就收获丰富,违反这个规律,就生活困难。说天道无私,就是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按照规律运转,并不因人的行为而受影响。但是人的行为却要遵循天地规律,违反则自己受损,与天地无关。所以两者之间,人要顺从天地。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里对几种天体的主要影响做一下介绍。
2.1、一年四季的变化
2.1.1、正常人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
一年阳气波动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是:春夏时,让人体阳气由内出外;秋冬时,让人体阳气由外入内。这是类似大海潮汐的一种波动。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阳气内微…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
《伤寒论-辨脉法》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素问-脉要精微论》
人体阳气的活动,白天多倾向于体表,夜间多倾向于体内,随着昼夜阴阳的消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认为人体阳气的活动能对天气的变化,随时作出应答反应……天热则腠理开,阳气外泄,故汗出而小便少;天寒则腠理闭,阳气内敛,故汗少而小便多,这正是通过阳气的适应性反应实现的。
《黄帝内经讲解-人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这种波动是自然界施加给人的干预力量,无法避免,只能顺应。而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神恰到好处的调控精、气、津血等要素才能实现。
春夏,受自然界阳气变化影响,肌表的阳气逐渐增加。此时,人要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让津血也向肌表汇集,以配合阳气的增加,这与农民春夏种地要浇水是一个道理。肌表的阳气和津血都增加,就可以让血脉通畅、形体健壮,也就是实现了前述养阳的目的。
秋冬,肌表的阳气减少,不需要驱动太多津血走表,脏腑可以休息藏精,自然就实现了养阴的效果。
春天,气血充实于经脉。到夏天经脉中的气血已经充满,进入络脉、皮肤。到了长夏,经脉、络脉中的气血都已充满,开始向内充实到肌肉。秋天,表皮气血减少。冬天,气血多藏于内部的骨髓与五脏。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
春天精化气血由肝主导;夏天气血充养形体,由心主导;秋天气血收隐,由肺主导。冬天精气潜藏,由肾主导。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通于春气。…
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同时又主升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的流畅,这本身就具有生养人体之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讲解-五脏功能与形体组织、四时阴阳的关系》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灵枢-本藏》
人应该调节自己的作息与情志,以更好的适应这种养阳、养阴的变化。春夏应晚睡早起,多接触太阳阳气,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积极。秋天的时候,应早睡早起。冬天的时候,应早睡晚起。秋冬宜意志安宁,平静内敛。
一年四季,气血的波动环环相扣。春天生发的气血,到了夏天壮大,供形体成长之用。夏天壮大的气血,供秋天收养之用。秋天收养之气血,通过精血互转,供冬天藏精之用。冬天所藏之精,再供春天生发气血所用。每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则既伤害本环节的脏器,又影响下一环节的功能。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伤寒论-伤寒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康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3、正常人不顺应四时规律的后果
内经推荐正常人按照四时的规律进行养生。如果违反,可能会有不好的后果产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应该应适度劳作。如果春夏过于休息,使形体未能得到足够的气血,则形体不健壮,护卫能力差,遇到自然界外感邪气,易被侵入皮肉筋骨而形成血痹、风湿等病,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五脏疾病。
秋冬应该休养为主,如果过度劳作,因此时阳气潜藏于内,过度的驱使气血走向机体,就如逆水行舟,需要消耗更多的精来转化阳气与气血。如此一来,一方面会导致脏腑藏精不够,不利于来年春夏养阳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耗更多的先天肾精,会缩短人的寿命。再有就是,冬天劳作出汗,腠理打开,寒气容易经皮肤而入,可能直接发为伤寒病,或者潜伏于体内,到春夏发为其它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伤寒论讲解-伤寒例》
自然界四时阳气波动,人体阳气也随之内外波动。人应顺应这种波动来养阳、养阴,就是“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此波动,就如人逆着波浪的起伏而游泳,非常费力,肾精消耗速度快,人易病、早衰、短寿。
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2.1.2、病人不能适应四季变化的情况
前述健康人应顺应四时变化来养生。如果是原本不健康的人,不能跟随四时阴阳变化来自我调整身体,则会出现病症。此时不要教条,要根据失衡情况,以调节平衡为先。
《伤寒论》辨脉法章节中,谈到如果让病人过量出汗,则伤人体阳气,过度泄下,则伤人体阴气。人体阴阳两伤,则调节平衡的能力不足。在阴历五月份夏至前后的时候,阳气表多里少,里部阳气不足而未能及时补充,就会里寒,这样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人却要多穿衣服,此时应补里部之阳。阴历十一月冬至前后之时,阳气表少里多,里部阳气多则需要补充里部阴气以达到平衡,阴气不足而未能及时补充,就会里热,这样虽然天气很冷,但人却喜欢少穿衣服,此时应补里部之阴。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伤寒论-辨脉法》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伤寒论-11条》
以上说的是伤寒误治,使人阴阳两伤,不能顺应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状况。推而广之,可知当人的调节能力过弱之时,就会随着四季阳气变化而表现出特定的寒热现象。
春夏,肌表阳气增加,若肌表的津血未能随之增加,则病外热;脏腑阳气减少,若脏腑未能产生一定的阳气来补充,则病内寒。
秋冬则相反,此时脏腑阳气增加,若脏腑津血未增加,则病内热;肌表阳气减少,肌表津血未减少,则病表寒。
春夏阳气波动于形体肌表,肌表阴液不足而不能补充的人,则会出现形体阴虚而热的病证,必须补足阴液。而春夏时,人内在脏腑的阳气外出,脏腑功能是下降的,所以还要考虑加强脾胃功能,才能将补入的阴液充分吸收。
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
《神农本草经疏》
如春夏形体未养好,护卫能力弱,到秋冬的时候,肌表阳气减少,则畏寒怕冷,不能完成保护脏腑的功能。严重者,形体有瘀血、痰饮,春夏时未能治愈,处于爆发疾病的边缘,到秋冬之时,气血内藏,形体正气减少,更容易爆发疾病,则此时也可以临时鼓动气血以缓解问题。秋冬本宜休息藏精,不宜驱动气血走向形体,但因形体问题紧急,只好行权宜之法,不得已而为之。
秋冬应该加强脏腑藏精。如过于开泻,精未能藏足,到来年春夏的时候,气血生发就没有来源。如果教条的认为春夏应该补阳气、多劳作以健形体,强行调动本不多的精转化气血,则犯虚虚之戒。此时应该视情况休息以养脏腑之精。春夏本不宜休息养精,但因秋冬藏精不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人表里皆有问题,里部五脏藏精不足,肌表护卫能力又弱,则“阳(形体)不能卫外,阴(脏腑)不能藏精”,就很危险了。此时应该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酌情处理。
必须要认识到,形体也好,脏腑也好,阳气能量与固、液、气态物质的平衡关系是最基本的。无论何时这种平衡关系出现失衡,都是必须要调节的。此时即便是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也不得不先处理这种失衡,否则可能没等到天年,人就先夭折了。
2.1.4、小结
本节内容首先探讨了为什么春夏适宜养阳,秋冬适宜养阴,以及违背这个规律的后果。其次探讨了人体若不能顺应四季变化,可能产生的病证以及治疗原则。
另外,还要注意适度劳作与剧烈运动的区别。从内经与伤寒等经典的论述看,中医不提倡出大汗的剧烈运动,而提倡在养阳的时候适度劳作,可出微汗。劳作的目的是让气血波动到形体,以健壮五体。当出微汗的时候,说明气血已经行至肌表,腠理已经打开,持续一段时间即可达到养阳的目的。过度出汗的剧烈运动,消耗的气血过多,虽然形体可以得到很多的营养,但消耗的精过多,不利于养生。所以内经谈到春夏养阳的时候,说可以“广步于庭”,即多走路;《伤寒论》谈到汗的时候,说春夏宜汗,又说凡是出汗,以全身包括手足小汗潮润为标准,不提倡“如水流离”的大汗。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伤寒论讲解-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2.2、一昼夜的波动变化
一昼夜的阳气波动,原理与一年的阳气波动原理差不多,所以人应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昼夜波动幅度不如四季波动大,所以中医常用四季变化来举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蔵,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尽管昼夜阴阳变化的幅度不如四时,但同样具有类似的运动规律。张介宾说:“人身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故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子后则阳盛,午后则阳衰。”
《黄帝内经讲解-正邪消长的昼夜节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
2.3、月周期的波动变化
前述年周期,自然界阳气变化会引动人体的阳气变化。在内经中还谈到,一月周期,月圆月缺的变化会引动人体阴血的变化。
自然界海水受月亮的影响出现潮汐现象,人体内的津血等液态物质也有对应的潮汐现象。内经说,月满之时,自然界海水西盛,人体的气血波动于形体肌表,使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易生脂垢;月缺之时,自然界海水东盛,肌表血气不足,卫气消沉,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发摧残,肌肤纹理疏薄,脂垢剥落。
因此,月圆之时,肌表的气血充足,护卫能力强,邪气难以进入。反之,月缺之时,肌表气血不足,护卫能力弱,此时如有外邪侵袭,容易深入而爆发急病。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灵枢-岁露》
天气温暖的时候,肌表气血的流动顺畅,适宜针刺调理气血。环境寒冷的时候,肌表气血的流动慢,不适宜针刺。这是“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满的时候,肌表气血充足,针刺时无需用补法。月初生的时候,肌表气血少,针刺时不宜用泻法。月无光时,肌表气血过少,连针刺治法都不宜使用。
可以推论,环境寒冷的时候,即便月满也不适宜针刺,因为气血流动慢;月无光的时候,即使环境温暖也不适宜针刺,因为肌表气血过少。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故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上是内经提到的针刺法与日月的关系。从中应能体会出阴阳的特点。阳足,为热量足,气血流动快;阴足为津血的量大。就像前述烧水的例子,水火具足才能产生足够的气,火不足或水不足皆不能正常工作。
2.4、其它周期的波动变化
除了上述波动变化外,中医还有六十年周期的五运六气变化。太阳系五大行星,每年地球与五大行星的距离发生变化,各个行星对地球天气、地气也有一定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也可影响地球生物的健康状态。好在其力度不算太大,如果是非常健康的人,其保持平衡能力强,受影响较小。而对于不健康的人,如果是虚证,其维持平衡的能力差,轻微的扰动即可以让其失衡发病;如果是实证,已经处于某方面失衡的临界点,在同类型扰动的加强下,也可能发病。如果疾病过重,这种扰动甚至可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
星体随年份变化影响天气、地气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内经中已经进行了规律总结,大约就是以六十年为周期,不同的年份对六气和五运各有不同的作用,或加强或减弱。光明教材《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是专门讲述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参考。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风水中的三元九运一百八十年周期,《皇极经世经》的元、会、运、世十二万年周期,而佛学中的成、住、坏、空周期更长。这些波动变化周期已经超出普通人的寿命,不属于常规中医的内容范畴,也不在此处探讨。
2.5、小节
本节谈到了天体相关的各种波动变化,看似复杂,但是核心原理还是一个,就是能量与物质固、液、气这四大要素的平衡。天体的波动力量大多为一种干预因素,对一种或者多种要素有干预力量。
如果有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对人就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不利因素叠加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危害作用。内经《岁露》谈到,年、月、四时三个周期叠加,若某时三个因素皆对人有利,称为三实,此时人抵御外邪的能力非常强。若某时三个因素皆对人不利,称为三虚,此时外邪就非常容易侵入人体。三虚之时,即便没有其它致病因素,也可能出现暴病暴死。
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素问-岁露》
对于这些波动中的一些不良干扰,如果人自身的正气强大、平衡控制力强,就可以抵御,反之若正气弱,则稍有干扰就会发病,甚至死亡,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积精全神,修身养德,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年龄增长的相关波动变化
从人的一生角度看,气血与形体都有波动性。孩童形体幼小,气血也少,但两者相比,气血多于形体,所以活力旺盛、喜动。青壮年,形体长成,气血也充沛,两者配合比较合适。老年气血衰减,形体也随之衰弱,两者相比,气血少于形体需求,所以喜静。这就是人一生的形体、气血波动趋势。
随年龄的增长,气血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先天之精越来越少,以肾精为代表的脏腑精气也逐渐减少,供给给形体的气血能量越来越不足,排除邪气的能力就减弱,于是身体中积累的痰饮、瘀血等邪气越来越多。正气逐渐减少,邪气逐渐增多,人就逐渐衰老,疾病增多、变重。
人在孩童时期,天真无邪,神思不乱,所以神足。加上肾精中的先天之精充足,精可补充一身的阴阳。孩童的脏腑形体虽未长成,但精、神充足,对身体阴阳失衡的调节能力很强,产生的气血数量超过形体基本需求,所以其生命力很强,活泼好动。
老人则相反,精、神都衰弱,导致脏腑功能下降,产生的气血不足以供养形体,所以行动迟缓,齿枯发落。虽然可以靠药物对脏腑虚实进行一定的调节,但是因其自身精神的调节能力已经很差了,所以效果也是有限。
也可以说,精是最好的药物,神是最好的医生。无论脏腑形体何处有虚实失衡,精、神皆可进行调节。精神充足,普通病邪难以深入,人一般无大病,有病也容易治疗。若精、神不足,一旦得病,小病易变大病、大病容易死亡,需要有高明的医生做精细的对证调节,才能治好。如果遇到鲁莽的大夫,胡乱攻补,小则伤身,重则送命。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岐伯对曰:……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上古……理色脉而通神明,……所以远死而近生……。中古之治病……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病也……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素问-移精变气篇》
青少年的时候,精、神充足,需要医药的情况相对少;中老年,精、神衰弱,需要更多医药来辅助补充调节;到晚年,精神衰竭,单凭医药就无能为力了。由此可见,积精全神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养生方法虽然以保养精气神为核心,但是以节欲保精为第一要义。因为精气神是不分割的统一体,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精、气、神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而精是神气的本源,所以《内经》有“积精全神”之说。
《黄帝内经讲解-养生学说》
4、小结
本章探讨了人体几大要素的波动情况。至此,中医理论中人体运转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基本探讨完毕。
这里再对前面的内容做个总结,让大家对养生和治病有个总体理解。
1、神最重要。神以心情安静为平衡点,适度七情为正常。不要七情过度,不要失神。
2、精为其次。五脏藏精以精满为最好。积精应注意开源与节流。开源以强健脾胃为主。节流以节制房事,不过度劳累,心情平和,顺应自然规律为主。
3、形体不衰。形体的主要功能保护内在脏腑不被外界寒暑之气所伤,需要适度的气血保养。因此健壮形体与与五脏藏精为一对矛盾,所以需要分别养阳与养阴。
4、环境平衡。人体各处都有适度的能量与物质维持内环境平衡,即阴阳平衡。
做到以上几点,即神全、精足、形体正常、体内环境平衡,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可达到内经要求的养生标准,这是根本。中医治病主要针对第4点的环境失衡。体内环境出现失衡的时候,当然需要调节,但即便能调节好,也比较消耗精神,所以最好是能够养生,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才好。治病是靠外力调节人一时的、局部的失衡,养生是人自身维护长久的、整体的平衡。治病相对养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中医看病,都要先观察一下病人的精、神状态。这两个要素,调节起来难度较大。精中的后天之精还可以通过调饮食、健脾胃来补充,若先天之精耗尽,天年已到,医药没什么办法。而神主要与内环境状态和外在刺激有关。如果神的失常是由内环境失衡引起的,可以通过对内环境的调节进行改善。如果神的失常是与外界事物的纠葛引起的,医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精、神是人体的基石。基石不牢,大楼一碰就倒。若精衰、神乱,会导致各处脏腑经络的各种虚实失衡纷纷出现,顾此失彼,很难治疗。精、神尚可,对于一般的阴、阳、气、血的失衡,合格的中医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现在社会,各种力量为吸引人们的关注,以“声色名利”动人心神为能事,造成很多人的神是乱的。如果生病不知调神养精,只想靠医药治疗,这边医生刚刚调理好平衡,那边神又耗精乱气,病情反反复复。这种情况,求中医没多大意义的,最多也就是缓解下症状、延长些时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