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锉如麻豆。
治风痉,身体强直,口噤,不知人事。
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荆沥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温服日二夜一。
一方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荆沥。每服六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夜卧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用厚衣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触外风。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凡产妇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虚嬴人,但当少服。
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度。不计时候。
若病自汗者,不可服。
葱豉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上四味,切。
治伤寒无汗,恶寒甚而拘急者。
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汗出愈。
上切。
消虚热极,止汗。主心风,伤风损脉,脉极热,多汗,无滋润。
以水1斗,先者麻黄3沸,去沫,下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忌生葱、酢物。
上切。
气极伤热,肺虚多汗,咳唾上气喘急。
以水9升,煮麻黄2沸,去上沫,下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上切。
头风湿,面如针刺之状,身体浮肿,恶风汗出,短气,不能饮食。
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服,每日3次。
以糜粥将息佳。
上切。
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
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纳药,煎取3升,每服1升,每日3次。
上切。
上气咳嗽,喉中水鸡鸣,唾脓血腥臭。
以水7升,煮取3升半,分5次服。得力后,长将丸服。
忌海藻、菘菜、生葱。
上切。
脉浮咳逆,咽喉水鸡鸣,喘息不通,呼吸欲死。
以水1斗,先煮麻黄3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3次服。
忌海藻、菘菜等。
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
上(口父)咀。以水9升,入清酒2升合煮,取2升半,分为4服,日3次,夜1次。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酢物。
上锉,如麻豆大。
脾中风,身体缓急,手足不随,不能言语。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不拘时候。
上为粗末。
中风肢体弛缓,言语謇涩,精神惛愦。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用热生姜稀粥投之汗出,慎外风。
上切。
风瘙瘾疹,搔之随手起,痒痛烦闷。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讫,进粥食3日。
上锉,如麻豆大。
风寒湿之气,感于肺经,皮肤(疒帬)痹不仁。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盖覆出汗愈。
上锉,如麻豆大。
肾虚中风湿,腰脚缓弱,顽痹不仁,颜色苍黑,语音浑浊,志意不定,头目昏,腰背强痛,四肢拘急,体重无力。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锉,加麻豆大。
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
每服6钱匕,以水3盏,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夜卧各1服。初服1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厚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
汗出忌触外风,凡产妇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虚羸人但当少服。
上为粗末。
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觉知,身体尽痛。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不拘时候。
上锉,如麻豆大。
止汗通肉解痹。主脾风。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切。
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呷,声气欲绝。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服。1剂不愈,频服3剂。
上为粗末。
肺脏风热,头目昏眩,皮肤瘙痒,夜卧身体如虫行。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上为粗末。
风黄,病人爱笑,腰背急,手足强,口干,舌上生疮,三部脉乱。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宜先烙肺俞,次烙第三椎风门两旁相去各3寸,又烙手心及足阳明气海、阴都、百会、下廉、肾俞,不愈,更灸神庭、天窗、气海、后心下100壮。
上为粗末。
肺气感寒,先觉发嚏,次加喘急。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同煎取7分,去滓,稍热徐徐服,不拘时候。
麻黄饮
麻黄30寸(去节)。
上蜜拌,炒令香紫色为度。
痘干枯,倒黡黑陷。
斑疮倒黡:李用之子斑疮倒黡,已至危困,投此药一服,疮子便出,其应如神。
麻黄饮(《种痘新书》卷十二)。
小儿伤寒,寒热往来。
上取猪脂1斤,细切,合药杵熟,入绢袋中炙微热,摩儿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尽绞令汗出,摩讫粉之,厚衣抱汗出。
宜春、夏用之,秋冬不可用。
上为粗末,分作两帖。
乳石发。
每帖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纳鸡子白2枚,芒消末1钱,热搅令沫出,以涂摩疮上。即愈。
上为粗末。
诸疟疾,先热后寒,头痛,四肢烦倦。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加桃柳枝心各7枚(锉细)、豉50粒,煎至1盏,入朴消少许,更煎1-2沸,去滓,分2次服,早晨及卧时温服之。
上切。
新久咳嗽,唾脓血,连年不愈,昼夜肩息。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温3服,每日3次。
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
上为粗末。
妊娠伤寒,发热恶寒,身体疼痛。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葱白1寸,盐豉7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为粗末。
妇人中风,口面斜。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入竹沥半合,再煎3-4沸,去滓,分2次温服。
上药各为细末。
醉酒汗出,风入经络,成风疽。
以水9升,先煎麻黄,掠去沫,纳诸药,煎取3升,绞去滓,每用1盏温服,并3服。温覆微汗,慎外风。
上为粗末,分作二服。
急热劳;产后血风,搐却腰脚者。
每服以水3盏,同于银石器内煎熬成膏,绞汁1盏,临卧温服。睡至二更汗出,次日无力,可思饮食为效。
上为粗末。
止烦下气。主心劳烦多热,喜笑无度,四肢烦热。
每用药末10钱匕,加鸡子白1枚,竹沥半合,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下芒消1钱,再上火令沸,分3次温服,空腹、日午、夜卧各1次。
上为粗末。
恶风毒,脚气痹弱。
每服5钱匕,水1盏,酒半盏,入大枣1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夜1。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招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湿,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人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藉汗于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