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通经消肿止痛。主治面神经麻痹。 |
【处方组成】 番木鳖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粉,白蜜调为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歪斜涂在边,向右边歪斜涂左边)。厚约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日发生奇痒,6-8日出现丘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之兆,即可停药,慎勿受风寒。取膏2日后再净面,黑垢处每日擦鲜人乳3次,3至7日肤色复原。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24例,痊愈199例,占88.85%;好转18例,占8.04%;无效7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 |
【处方来源】 诸成炎。 |
【按 语】 番木鳖又名马钱子,苦寒有毒,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功效。药理研究证明是有松弛肌肉作用。(胡国庆)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
【处方组成】 (l)炙全蝎6克、焙僵蚕6克、制白附子6克、川蜈蚣8条、钩藤6克、香白芷6克,共研细末,等分4份,分2日服。服时用此防风9克煎汤送下。 (2)炙僵蚕15克、全蝎(米炒)9克、制白附子15克、桑叶9克、菊花9克、大蜈蚣9克、荆芥9克、防风9克、天麻9克、鸡血藤9克、刺蒺藜9克、蔓荆子9克、钩藤9克,共研细末,每次用陈酒送服9克,每日3次。 (3)鳝鱼头部血30滴、麝香0.75克,调匀,涂患侧口角稍下方,约2厘米大,每隔15分钟1次,共4次。3一4小时后用温水洗去。 (4)蔓荆子6克、黄芪6克、炙草9克,捣如泥,涂于患侧。 (5)千艾叶30克、巴豆皮0.6克、白附子0.3克、香白花0.6克、生川草乌0.6克、苏薄荷0.6克、炙全虫0.3克、细辛0.6克、炙蜈蚣0.3克,共研细末,等分7份,分别置于艾绒中成艾团。将鸡蛋小头处打去四分之一,取长4寸两端开口之芦苇杆一根插入蛋壳侧面小孔中(芦苇杆四周除两小孔外用薄纸涂浆糊糊住),蛋壳四周也用纸糊住,将艾绒团放蛋壳内燃烧,芦苇杆另一端插入患者患侧耳内,另用一根芦苇杆通过蛋壳上方小孔以吹艾火,使热气窜入耳内勿使逸泄,共烧7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1)方治疗2例,1例初病者2剂而愈,1例病已年余,用服2剂停药2天方法,共服6剂而愈。(2方治愈2例。(3)方应用效果满意。(4)方治疗42例,药后12小时即见效。(5)方治疗2例,均病月余,经治4次,均获痊愈。 |
【处方来源】 钱可久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熊) |
【功能主治】 功能通络止痛。主治面瘫。 |
【处方组成】 木鳖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粉,白蜜调为稀湖状,文火煎熬1分钟,以备用。用时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斜涂右边,向右边歪斜涂左边),厚约0.2厘米(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更药1次。用药后在搽药处3一5日发生寄痒,6一8日出现疹子,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之兆,即可停药。用药时患者慎勿受风感寒,取膏2日后再净面,黑垢处每日擦鲜人乳3次,3一7日后肤色复原。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24例,痊愈199例,占88.84%;好转18例,占8.04%;无效7例,占3.12%。 |
【处方来源】 四川省北部蒲仕林 |
【按 语】 本方由四川大竹县中医院褚成炎等整理。方中香木鳖有通络止痛、治麻痹瘫痪之功,取蜜外用有解毒伸提之效。故二药共用对面瘫有卓效。(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平肝,活血通络。主治面瘫。 |
【处方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蜈蚣3条、蝉蜕6克、甘草6克、地龙10条(焙干)、乌附片13克(先煎半小时)、防风13克。钩藤门克、僵蚕1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治愈20例,无效4例。 |
【处方来源】 四川省万县张文明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扶正祛风,助阳散寒,温经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
【处方组成】 (1)肉桂末2一6克(冲)、附子4克、麻黄4克、川芎6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防己10克、白附子15克、甘草5克、细辛3克、蜈蚣3克、地龙15克,水煎服。另用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烫时可在患部移动。每天上、下午务热敷3一5次。 (2)陈巴豆(l~2年内药效最好)10一13克,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捏成饼状,置患侧手心处,外覆盖玻璃纸或塑料纸亦可,纸上垫团棉球呈凸状,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48小时后将巴豆取下捣烂,再做成饼状,敷贴于患侧手心24小时,共3昼夜。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00例,痊愈(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均恢复正常)443例,占得88.6%; 显效(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均基本近于恢复正常)34例占6.8%;好转(口限歪斜部分改善)8例,占1.6%;无效(经敷巴豆2次,服(1)方5剂后,症状无改变)15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痊愈时间最短3天,最长4个月。 |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松等 |
【按 语】 外敷巴豆后一般可有反应,如敷处发痒、发热、起小水泡,甚至沿手臂内侧或外侧到颈项胀疼、麻辣、火烧感,均为正常反应,毋须处理。如反应大,可去外敷之巴豆饼。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辛散风寒,温通筋络,化痰和血。主治面神经麻痹。 |
【处方组成】 (l)羌活4.5克、防风4.5克、白附子4.5克、茯神水或黄松节3克,半夏4.5克、甘草3克、胆南星3克、木瓜3克、秦艽6克、僵蚕9克、黄酒30克(分兑)。上药加水4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去渣,兑入黄酒服用。 (2)将上方各药量加大10倍,松节煎煮10分钟,东药共研细未,用松节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克,温开水兑黄酒送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疗130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运动自如,与健侧对称)共73例,占56%;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忠侧表治情肌活动功能部分恢复)共52例,占49%;无效(自觉症状及表情肌活动障碍无明显改善)共5例,占4%;总有效率达96%。 |
【处方来源】 陕西省澄城县医院黄鹤岭 |
【按 语】 本方诸药皆为辛温散寒、祛风通络、化痰、活血之品,对风痰入络之面神经麻痹颇为有效。(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通络。主治而瘫。 |
【处方组成】 取鲜杨树皮60一100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煎报后乘热熏患侧面额部,器皿下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汽持续而均匀,每次40~6O分钟。热熏3次无显著效果者为无效。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痊愈17例(治疗1次而完全恢复者3例,2次而恢复者9例,3次而恢复者5例),占56.7%;显效6例,占20%;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 |
【处方来源】 江苏省泰兴县中医院吴汉民 |
【按 语】 杨树皮系杨柳科植物旱柳的痂瘤皮,含单宁酸或柳酸、水杨甙。性味苦、寒,外用具有祛风刮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吴氏曾以单纯的水蒸汽或牵正散药渣煎汤热熏治疗面瘫10多例作对照,发现上述均无治疗作用,故可初步肯定本方对面瘫的治疗效果。本方对病程较短、单纯性而瘫者效果较为满意。(夏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