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消肿托毒。主治重症有头疽(项后痈、背部痈)。 |
【处方组成】 蒲公英30克、紫地丁30克、银花l5克、皂角刺10克、蚤休12克、连翘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体虚加黄芪、太子参;热盛加川连、黄芩;恶心加陈皮、姜半夏;湿重加川朴、苍术;便闭加生军、天花粉;高热神昏加犀角、生地、大青叶厥动风痉顾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
【临床疗效】 治疗热毒型重症有头疽(痈)118例,均获痊愈。 |
【处方来源】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外科方致和等。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消肿,清热解毒,拔毒生肌。主治发背(背部痈)。 |
【处方组成】 鲜老鹳草两棵约60克、儿茶10克、血竭10克、轻粉5克、红粉4克、冰片6克、大珍珠(煅)2粒,真铜绿5克、朱砂5克、猪板油120克。将儿茶等8味药研成细面,再同鲜老鹳草、猪板油调在一起用铁锤捣烂调匀,如糊状,即成为老鹳草膏。将此膏分成两份,摊于2块布上,每块膏药贴7天。第—块贴后,会有大量脓液流出,红肿即消散,疮面可收缩一半;换第二块,再贴7天后,疮面即收口愈合。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00余例,均为痊愈。 |
【处方来源】 河南省清丰县人民医院程卫鼎。 |
【按 语】 老鹳草,又名老鹳嘴,系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全草,功能散风消肿,祛湿清热解毒。轻粉、红粉、血竭,治恶疮溃疡,解大毒,逐湿热,疗痈疽,有以毒攻毒之功;儿茶、冰片、珍珠、铜绿、朱砂有清热拔毒,收敛疮面,生肌定痛,托毒外出之效;板油为润滑剂,调和诸药之用。(汝丽娟)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脑疽、发背疽(痈)及手足背痈(蜂窝组织炎)。 |
【处方组成】 大麻子仁(蓖麻子)42个、蜂房6克,取新瓦盆1个、白麻杆1捆待用。将选择好的光头大麻子放在新瓦盆内,用白麻杆烧火焙黄,去壳取仁。再将蜂房放入瓦盆内,仍用白麻杆火烧,把蜂房炙枯、炙透至黑色,存性为度,然后把2药共研为细末,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用米粥水调和成膏外涂疖肿脓头,每天l-2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有头疽”百余例,效果较好,一般用药2-3天,疮头脓血水可去,结成干痂,7天可愈。治疗最长时闻15天,最短5天,无副作用。 |
【处方来源】 河南省桐柏县城郊向庄卫生所药公。 |
【按 语】 蜂房散是药氏之先祖父遗下的秘方,用治“脚发背”、“手发背”,“对口”、“脑疽”、“发背疽”,屡见效验。(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消肿,托里解毒。主治热毒型有头疽(痈)。 |
【处方组成】 当归12克、赤芍9克、丹参12克、紫地丁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12克、生黄芪15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热毒型有头疽(痈)32例,均获痊愈。治程最短15天,最长60天。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唐汉钧。 |
【按 语】 有头疽患于颈项后部称脑疽,患于背部称发背、搭手,西医称痈。热毒型多发生于中壮年正实邪盛。本方以当归、赤芍、丹参和营活血行瘀;紫地丁、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生黄芪、穿山甲、皂角刺攻坚消肿,托里解毒,配合外治,疗效显著。(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托毒。主治阴虚型有头疽(痈)。 |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参3克、黄芪13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阴虚型有头疽(痈)45例,治愈44例;死亡1例(败血症)。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唐汉钧。 |
【按 语】 阴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糠尿病患者,治拟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本方用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玄参养阴清热;黄芪、角刺、穿山甲托毒外出。(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治痈、蜂窝组织炎。 |
【处方组成】 单味鲜地蜈蚣草。用法:内服用本药30克-60克捣烂冲服;外用将鲜地蜈蚣草60克-120克洗净,捣烂加干面少许调成糊状(或在夏天收全草,洗净捣烂加凡士林适量和备用)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痈21例,治愈19例,显效2例;治蜂窝组织炎7例,治愈6例,显效1例。 |
【处方来源】 江苏省高邮县人民医院。 |
【按 语】 地蜈蚣草又名垂盆草,性凉、味甘淡、微酸,无毒。本方仅用单味草药,内服外敷并用,疗效更佳。(汝丽娟)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养荣,消热托毒。主治正虚型有头疽(痈)。 |
【处方组成】 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草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正虚型有头疽(痈)52例,痊愈51例,死亡1例(年老体虚并发紫癜性肾炎,死于肾功能哀竭)。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唐汉钧。 |
【按 语】 正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者。本方益气养血以扶正;配以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皂角刺、穿山甲等祛热托毒以达外邪。(唐汉钧)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有头疽)。 |
【处方组成】 牛膝120克、藤黄15克、松香1000克、没药120克、猪胆20只、生姜1000克、葱2000克、凡士林适量、2%苯甲酸钠适量。制法:先将姜、葱捣汁,放锅内煮沸;再取猪胆汁连同上药(先研末)一起放入和匀;再加入广胶90克、适量凡士林及2%苯甲酸钠即成。外用。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余例,均获痊愈。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外科室。 |
【按 语】 本药因容易变硬,久置易发酵,加入适量的凡土林及2%苯甲酸,可避免上述问题。(汝丽娟) |
【功能主治】 功能解毒散结,祛腐肉。主治蜂窝组织炎。 |
【处方组成】 巴豆一味。先将巴豆放在清水中浸泡3-4天后与熬稠的糯米浆混拌,置强日光下曝晒,经4-5小时,巴豆皮即自裂。然后去皮取仁100克,加入淀粉160克,拌匀研磨至乳白色、细松之粉末,即为巴豆霜,装瓶密贮备用。用法:将巴豆霜直接撤于溃疡面一薄层,或先撒在外用膏药上一薄层,再盖贴于溃疡面上。如果溃疡较深者,也可将本霜撒于湿纱布条上适量,再纳入溃疡之深部。重者1日换药1次,一般隔日换药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用药2次后,脓腐脱尽,嫩肉新鲜红活,收效满意。.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宜兴县中医院胡劲倍。 |
【按 语】 巴豆霜虽性温,但具解毒散结、祛恶肉之功。本方取其点拥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化。(唐汉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