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心脾积热,泻小肠火,养阴利湿。主治实热型的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急性口腔粘膜炎等。 |
【处方组成】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木通6克、淡竹叶9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青蒿12克、芦根9克、甘草6克。每剂制成冲剂90克。13岁以上患者日服90克,连服4-7日为1疗程。13岁以下儿童服量酌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04例,有效率95.1%。 |
【处方来源】 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李秉琦等。 |
【按 语】 方用石膏、知母清胃火热;竹叶、甘草、卢根等清心火热;板蓝根、青蒿清热解毒;儿茶、本通利水通淋;玄参滋阴降火。全方偏重清热,对热病初起、热在气分的实热型口腔粘膜溃疡有较强的清利作用。但此方不宜用于久病阴虚患者;对大便溏薄、形寒肢冷、舌淡苔白、下谷清利等脾肾阳虚者禁用。本方经体外试验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和一定的抑菌作用,临床试验表明所含玄参能加速抗体形成,使抗体提前出现;石膏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成熟;生地能升高外周白细胞;甘草能抑制过敏反应,从而体现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这些作用都对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的愈合有密切关系。(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补中益气,益卫因表,托毒生肌。主治气虚型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 |
【处方组成】 黄芪42克、党参42克、黄精(又名鹿竹)24克,制冲剂1包。成人日服2包。 |
【辨证加减】 证见面色苍白、心悸头昏、脉虚舌肿、妇女崩漏等血虚证象者,加当归、龙眼肉、红枣等补血之品,煎汁冲服;证见舌暗唇紫、舌下静脉曲张、月经凝块不下等血瘀证象者,加服中成药丹参片,日服8片,分2次。 |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溃疡平均愈合期缩短2.7倍,间歇期平均延长3倍,复发溃疡数减少,面积缩小,疼痛减轻。 |
【处方来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按 语】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患者因气不足而致血脉不和或脏腑功能衰弱,影响到精微物质的输布和供养,从而造成口腔粘膜溃疡。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气虚患者的微循环中可出现毛细血管纤细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流量变小等情况。应用本方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管径增粗,血流量增加,这是与党参、黄芪、黄精的补气作用密切相关的。气虚型复发性口疮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症状改善与微循环状态的同步改善有关,也证实了“气行则血行”的中医理论。(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主治血瘀型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 |
【处方组成】 灯盏细辛干浸膏,制成胶丸、薄膜、含片。含片每片含浸膏0.3克,合生药1.9克;胶丸每粒含浸膏1克。轻型口疮单用薄膜或含片;口炎型、重型以及白塞氏综合征内服胶丸。每日3次,每次3粒,同时视病情加用含片和薄膜。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有效率80%。溃疡间歇期平均延长2.2-8.4倍,愈合期缩短2-2.3倍,溃疡数减少,面积缩小,疼痛程度减轻,患者舌下静脉曲张和舌下瘀血点明显减少。 |
【处方来源】 上海铁道医学院吴少鹏等。 |
【按 语】 灯盏细辛又名灯盏花、地顶草、地朝阳,味甘性温,有活血通络散瘀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药对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流瘀滞状态有肯定作用,因而对血瘀性疾病有效。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状态,经研究证实都有异常,尤其是血瘀型患者表现更加典型。根据中医“塞因通用”治疗原则,本方对血瘀型复发性口疮患者效果良好。(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芳香宽胸,辟秽解毒。主治热毒型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以及暑热泄泻和心脏病所致胸闷。 |
【处方组成】 麝香0.3克、羚羊角3克、冰片0.6克、蟾酥0.005克、熊胆酸0.2克,制成菜籽大丸粒。每丸12.5毫克。成人日服3次,每次4-6丸。儿童减半。内服或开水溶化后涂溃疡处。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包括轻型、口炎型、重型和白塞氏综合征)50例,显效(溃疡愈合期缩短1倍以上,且治疗期内溃疡静止复发)18例,有效(溃疡愈合期缩短,间歇期延长,数量减少,疼痛减轻)23例,无效(溃疡发作无明显改善或中断治疗者)9例。总有效率为72%。 |
【处方来源】 吴中二。 |
【按 语】 热毒型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即“热毒口疳”,是由外感热邪所致的口腔粘膜溃疡,邪热与血互结,可迫血妄行,引起局部内出血,若不能排出,即成血瘀。本方用麝香、羚羊角可通络开窍,辟秽散瘀;熊胆酸清热解疼;蟾酥、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诸药并用,对热毒口疳有良好止痛和促进愈合功效。临床发现本方对兼有消化系统疾病者(如热结便秘)效果更好。蟾酥有毒,但本方用量极微,故无不良毒副反应。本方不宜用于脾胃虚弱者。孕妇忌服。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滋阴养血,行气散瘀。主治久病阴虚型的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重型)。 |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当归12克、枸杞子18克、佛手9克、丹参12克、赤芍9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口干咽燥加石斛15克、花粉15克、葛根15克;舌红而干加石膏15克、知母15克;肾虚所致腰膝酸软加熟地15克、山药15克、女贞子30克;夜尿多加菟丝子;血虚加红枣、首乌;溃疡发作期加丹参、桃仁、红花;溃疡间歇期加补益脾胃药如白术、山药等。 |
【临床疗效】 治疗54例,痊愈(随访1年以上溃疡未发或基本未发,无口舌干燥症状)7.4%,显效(间歇期延长3-5个月,偶尔出现小红点,溃疡小,愈合快,全身症状不明显)9.3%,有效(间歇期延长,发作期缩短,口腔及全身症状减轻)46.3%,无效(未见改善)37%。 |
【处方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翁侯年 |
【按 语】 历代医家认为“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甘寒之药清之。大病久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温之药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也。”因此,对久病不愈的重症复发性口疮患者,更需先辨虚实寒热而后治之。本方在滋阴养血同时,投以丹参、赤芍等活血之品,辅以佛手理气,促进血液循环,补血行血同用,可催溃疡早愈。但本方须见舌红无苔、口干津少、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候才能使用,若有舌苔厚腻、脉滑纳呆等湿困症状者,万万不宜使用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止血去腐。主治口腔、咽喉红肿溃疡糜烂、复发性口疮。 |
【处方组成】 黄连12克、黄柏20克、青黛26克、龙骨12克、白芨30克、海螵蛸30克、轻粉4克、雄黄8克、朱砂14克、硼砂30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口腔粘膜溃疡处局部喷撒,日5-6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635例,局部喷撒本方后3-5日溃疡愈合。 |
【处方来源】 河南省开封专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
【按 语】 本方对初发的口疮和实热型口疮疗效显著,但仅为局部对症处理,尚须配以内治,则疗效更佳。(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实热型的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 |
【处方组成】 (1)僵蚕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冰片0.6克、丹参12克,共研细末。(2)人工牛黄0.3克、黄连6克,研细末,加入(1)方诸药。用于心火炽盛者。(3)大黄6克、升麻9克,研细末,加入(1)方诸药。用于胃火炽热者。(4)羚羊角粉3克、青黛6克,研细末,加入(1)方诸药。用于头胀目赤,脉弦胁痛者。以上药末吹敷溃疡处,日5-6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5例,显效(随访3个月内发作次数稳步下降,停药3个月内无复发)16例,有效(随访3个月内仍有发作,但发作期缩短,问歇期延长,次数减少,症状减轻)7例,无效(病情无缓解)2例。 |
【处方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耳鼻喉科研究所邱曾秀 |
【按 语】 本方须在内服活血化瘀方剂或清热方剂时同用。本方以僵蚕、白花蛇舌草为清热解毒消肿之要药;配以丹参活血;冰片开窍止痛。局部吹敷,能起到良好止痛消炎作用。本方还针对心、胃、肝三脏腑之火的不同,参以不同归经的清热药物,辨证论治,有益于提高疗效。(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小儿口疳。 |
【处方组成】 生地9克、板蓝根12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山栀6克、薄荷3克、甘中黄4.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外感风寒加防风、柴胡、荆芥各9克;有高热者再加羌活9克、蒲公英15克;胃火炽盛加生石膏30克、知母9克.芦根1支;便秘加玄明粉9克;脾土湿热加苡仁16克、茵陈9克。 |
【临床疗效】 治疗3个月至6岁的小儿口疳68例,用药后2天痊愈者55例,3天痊愈者13例;其中23例伴发热者,2天退热22例,3天退热l例。 |
【处方来源】 顾振达。 |
【按 语】 本方由上海市儿童医院任仕裕总结发表。口疳发作有虚实之分。儿童发病多实证,常因心脾积热,邪毒乘机而入,与内蕴之火互结,腐蚀肌膜而成口疮。本方重用清热药银花、连翘祛外感清蕴热;板蓝根泻心清胃,凉血解毒;薄荷硫风散热;生山栀清热利水;生地、甘中黄滋阴凉血。本方对有脾胃虚寒之证象的体弱儿童不宜。(周曾同) |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解毒祛湿。主治顽固性口疮。 |
【处方组成】 黄芪30克、制附片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2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 |
【辨证加减】 舌苔黄腻者去制附片、白术,加黄柏、苍术;舌质白、苔少者去制附片、白术,加生地、麦冬。 |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16例,好转(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消失)8例。治疗中末出现副反应。 |
【处方来源】 江西医学院九江分院中医科彭义士。 |
【按 语】 口疮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粘膜损害。古人有“口疮白,脾脏冷”之说,可见虚寒与实热一样可致口疮。沈金鳌说:“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必求其本焉。”本方补气健脾,温中散寒,力求治本。方中所用黄芪、白术、米仁为健脾补气要药;附片味辛性大热,能温里祛寒;配以甘草和中;土茯苓解毒。全方重在温补,故对实热型口疮者不宜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周曾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