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阳合明的关键是合,有关合的意义我们前面已作过讨论,就是聚合阳气勿使发散的意思。那么燥的意义呢?《说文》云:燥者,干也。燥就是干,所以,干燥往往连起来用。在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干”字我们用的繁体,而在繁体里,它与易中的干卦是一个字。干(干)与干(qián)是同体异音字。干为什么要与干同体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干卦在后天八卦里处在西北方位,一提西北,大家很可能就会自然地把它与干燥联系起来。在写这段文字之前,我刚好应邀到西北去会诊一个美国病人,上机前穿着衬衣,可一下飞机就得穿毛衣。天冷这还没什么,多穿几件衣服就解决了,作为南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干燥。到的第二天嘴唇就干裂了,等到第三天就起了焦巴。西北为什么会这么干燥?可见干乾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借用的问题,还有深层的涵义。

干燥相对的是潮湿,就像寒热相对一样。前面我们讨论寒的时候是从热这个角度去谈,这里我们讨论燥也可以借用这个方法,就是从湿这个角度去论燥,看看燥在阴阳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研究湿我们还是先从它的造字入手,湿的形符为“氵”,说明湿与水有关联;湿的声符为显,显是什么呢?我们常常与显连用的一个字就是明,明显或者显明。是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获得明显或者显明?白天是太阳,夜晚是灯火。太阳也好,灯火也好,都是阳的象征,阳能使之显,阳能使之明。故显者阳也,阳者显也。原来湿中也有阴阳。显义了知以后,湿义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湿?怎么形成湿?水加阳为湿,阳蒸水动以成氤氲者为湿。湿与水有关联,湿从哪里来?湿从水中来。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是水湿并称,但,湿与水又有区别,这个区别就在“显”上,就在阳上。湿虽从水中来,但它毕竟不是水,必须是阳气散发以成蒸动之势,以成氤氲之势,这个时候才成为湿。所以,阳气的散发蒸动是构成湿的一个条件。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春夏秋冬四时里,哪些时候多湿,哪些时候少湿?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多湿,秋冬的时候少湿。我们再从方位来看,东南西北又是哪些地方多湿,哪些地方少湿呢?东南阳也,其地湿多;西北阴也,其地湿少。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湿的差别?很显然就是因为在阳气散发蒸动的程度上有区别。

六气的本质是什么?春夏的阳气蒸蒸日上,所以连带出的这个湿就自然很多,而秋冬的阳气由发散转为聚合,聚合了就无以蒸腾。无以蒸腾,那构成湿的这个条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自然少湿。而由这个秋冬少湿又自然连带出一个重要的相关问题,就是燥的问题。燥湿相对,多湿了自然少燥,少湿了自然多燥。为什么秋冬干燥?为什么西北干燥?说穿了就是湿少了,就是阳气的蒸动少了。这样一来,湿燥的问题就又回到阴阳上来了。我们探讨事物就是要抓住它的本质,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就是阴阳。所以,我们从这样一个层面来讨论湿,来讨论燥,这就抓到了本质,这就是《内经》所说的求本。

十九病机为什么不言“燥”?燥、湿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清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病机十九条,就觉得十九条中不言燥并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为怪。实际上,言湿言热,燥在其中矣。阳气散发则为湿为热,阳气聚合则燥生矣。因此燥也好,湿也好,不过是阴阳的不同状态而已。刘河间、喻嘉言自以为高明,给病机补上一条燥,看起来很有必要,其实是着相了,是蛇足了。

有关湿燥的这样一个意义,我们还可以从易卦的方面看。湿的易象表达。《周易》的第五卦叫做需卦,用文字来表述这个卦象就是水天需。上卦为水为坎,下卦为天为乾。易系统本来有三个分支,我们常说的《周易》只是其中的一易,除此之外,还有连山、归藏二易。《周易》以乾天为起手,《连山》以艮山为起手,《归藏》以坤地为起手。在《归藏》易中,需卦叫作溽卦,溽是什么呢?溽者濡也,湿也。因此,需这一卦就是专门用来讨论“湿”的。我们要把湿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问题放到二维平面上来讨论,那就非需卦莫属。我们看需卦,看溽卦,看这个“湿”卦,什么叫湿呢?水在天上即为湿。水在空气中弥漫、氤氲即为湿。水何以在天?水何以弥漫空中?离开阳气的蒸腾是不成的。阳气不能蒸腾,阳气聚合了,水就无以在天,水就无以弥漫,这个时候水就只能润下,而不能“润”上为湿。没有湿,燥就自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