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寿命及破坏部位的测定
[原理]
静脉注入51Cr标记的自体红细胞后,逐日测定标记红细胞在血循环中的消失率,可以推算出红细胞的奉命。衰老或死亡的红细胞将在肝脾等部位沉积破坏,自体外探测51Cr发射的γ光子,可以了解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的主要部位。
[方法]
静脉取血10ml,抗凝,离心分离红细胞,加入51Cr-铬酸钠2.2-3.7MBq(铬的浓度应少于2μg/ml)标记红细胞,标记完毕,将51Cr标记红细胞由静脉注回病人体内。
1)测定红细胞寿命10分钟后于对侧肘静脉取血5ml,24小时再次采血,第2-7天间再采血三次,以后每周采血二次,测定各血样的放射性计数率,经衰变校正后换算成每亳升红细胞计数率,绘制红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出放射性计数率降低一半的天数,即红细胞外表半衰期。
正常人51Cr-红细胞的外表半寿期为25-35天,小于25天为轻度缩短,17天以下为明显异常。
2)探测红细胞破坏部位:20分钟后,分别测定心前区、脾区及肝区的放射性计数率,此后每日或隔日测定一次,测量条件和位置不变,至直心前区放射性减半或到达红细胞外表半寿期为止。
正常人脾区与心区放射性计数率之比应小于1.5;肝区与心区放射性之比小于1;脾区与肝区之比小于2。脾肝之比在2.1-2.3之间为轻度异常,大于2.3为明显异常。
[临床应用]
1.红细胞寿命的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贫血、研究贫血的发病机理及判断预后。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源因素等引起,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寿命明显缩短。自体红细胞外表半衰期缩短者,可再用相同血型的正常人红细胞进行标记,观察其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若异体红细胞外表半寿期正常,提示贫血原因为患者红细胞内在缺陷,反之,可判断为外源性。
2.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与红细胞寿命测定同时进行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脾功能估计、脾切除适应症的选择和预后判定。脾功能亢进患者早期即出现脾/肝与脾/心比值高于正常,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肝/心比值基本正常,说明脾功能亢进患者红细胞过度破坏的主要部位是在脾脏。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因其红细胞形态或脆性改变,更易在脾内沉积破坏,亦可出现此类征象,是脾切除的指征。脾肿大而无功能亢进患者,早期可出现脾内放射性计数明显升高,脾/肝、脾/心比值均大于正常,但动态观察基本稳定,无上升趋势。肝脏内放射性明显积聚,肝/心大于1.0,而其它正常,表明红细胞破坏主要场所是肝,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二、骨髓显像(Bone Marrow Imaging)
[原理和方法]
红骨髓中的血细胞生成细胞的分布通常与网状内皮细胞的分布一致,静脉注射能被骨髓中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胶体后,可以间接地观察红骨髓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骨髓显像剂有99mTc-硫胶体、99mTc-植酸钠胶体,剂量为370-555MBq(10-15mci),静脉注射后30分钟显像。正常成人可见中央骨髓(椎体、胸骨、肋骨、骨盆等)和颅骨骨髓显像,外周骨髓只有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1/3显像。儿童四肢骨骨髓全部显影,10岁后接近成人分布,影像左右对称。由于骨髓显像剂是常规的肝显像剂,故肝脾内亦见放射性浓聚。
[临床应用]
1.观察红骨髓的分布状态及功能状态,结合临床及骨髓活检的结果,协助诊断血液疾病。骨髓显像对病情及代偿情况的估计、预后及疗效评价也有一定意义。
2.协助临床选择最佳的骨髓穿刺部位。
3.骨髓栓塞的诊断:栓塞骨髓显像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在与临床症状相应的部位出现放射性稀疏,伴周围放射性增高。
4.骨髓显像协助诊断股骨头无菌坏死、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乔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