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医教育学,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中医教育的历史,若从师徒授受和医籍编纂算起,已有两千余年。近代史上的中医教育,首推一八八五年浙江陈虬创立的利济医学堂。新中国诞生不久,创办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所中医学院,从而揭开了当代中医教育的序幕,至现在,全国已发展到二十三所。但是,如果把我国中医教育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和提炼,升华,揭示它的规律,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中医教育学的话,那么,它还处在再创阶段。这就是说,中医教育及其规律存在的历史是悠久的,但论述中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却是崭新的。因此,中医教育工作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探索和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充分重视中医典籍在培育和造就历代医家中的伟大作用。事实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它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学家就是把这些道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其中部分人经过刻苦自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医术高超的医学家,这是我国历代医学家成才之路,亦是中医教育史上培养人才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我们民族中医教育事业的光辉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医教育工作来说,既要给学生打好传统医学的基本功,又要使他们掌握一些新兴的科学知识,使继承与发展得到统一。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十分认真地研究和设计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归结起来即是:注重打好中医基本功,注意提高中医基本理论水平和培养临床诊治技能,着力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竭诚发挥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特长。并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学员知识面。我们把这些要求与思想,全面体现在本校的教材建设中。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以便能担负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的光荣任务。

在回顾中华医学教育历史,展望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总结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培养出适合四化需要的合格中医人才,对中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就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起为新形势所需要的中医教材。我们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在认真研究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和广泛征询中医专家、学者和医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新编了这套较为完整的中医教材,定名为《高等中医函授教材》(包括了二十八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人员,由本校选聘知名教授、学者和学有专长者担任,编写时,我们力求各门教材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内容上富有实用性,在文字表达上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以利便于自学或函授,此外,我们还将根据需要,选编一些辅导材料,以帮助学员(读者)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学取中医知识。

由于教材编写时间仓促,又竭力于继承与创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学员和广大读者惠赐宝贵意见,以便在再版时修订。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育研究室

一九八五年十月四日

导言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