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自学时数〕6学时

〔面授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痹病的成因、证候特征和治疗原则。

2.掌握虚劳病的概念、病机和辨证施治。

3.了解血痹病和虚劳病之间的关系。

4.掌握第一、二、三、八、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条和天雄散方。

5.熟悉第四、五、六、七、十四等条。

6.了解第九、十、十一、十二等条。

概述

本篇论述血痹病、虚劳病两种疾病。血痹病,是由阳虚不能卫外,邪风侵入,致血凝泣於肌肤而成。其证“身体不仁”,治以通阳气、和营卫为法。虚劳病首以“大”和“极虚”的脉象,揭示虚劳病的总纲,着重在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虚劳病为一系列的衰弱证候,如里急、心悸、鼻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喘喝、失眠、盗汗、腰痛、发落、痹侠背行等等。其病阴虚者,治以酸枣仁汤;阳虚者,治以天雄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阴阳两虚者,治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等;有风气者,治以薯蓣丸;有乾血者,治以大黄䗪虫丸。

条目


一、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1)。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2)。

讲解〕本条为论述血痹的成因及治疗原则。

(1)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得之:《素问•五藏生成论》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於肤者为痹”。尊荣人精髓虚少而骨弱肌肤盛,其劳少逸多,故阳不卫外为固而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则易召风邪,虽为微风亦可阻遏阳气运行,阳气不能畅达,血凝滞於肌肤而遂得为血痹之病。

(2)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则愈:其病乃阳微血滞,故其脉微涩而见於寸口;因血为痹,故关上之脉见小紧。治疗宜针引阳气,阳出邪去而脉和,故曰“令脉和紧去则愈”。

临证意义〕本条治则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肌肤能养而不为痹证。治疗不独治阴血,而要注意阳气的治疗。


二、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1),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2),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3)。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讲解〕本条论述血痹的方治。

(1)血痹阴阳俱微,……小紧:阴阳俱微者,即营卫俱微,邪入血分而为痹,其阳不足,故寸口关上之脉见微;其阴为痹,故尺中之脉小紧。

(2)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血凝于肤为痹,而不能充养于肌肤所致。《病源•风痹候》谓风痹病“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如“风痹状”者,谓血痹病的“身体不仁”,有如风痹病的“肌肉顽厚、疼痛”,而实非风痹之病。

(3)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其病阴阳俱微,故不以针治,而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血之滞,助卫阳之行。黄芪助卫固表,桂枝通阳祛风,芍药通络以去血痹,生姜、红枣以和脾胃。

临证意义〕血痹病轻证用针刺法,重证用药物疗法,临床上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治疗。针刺可根据具体证情进行选穴。


三、夫男子平人(1),脉大为劳(2),极虚亦为劳(3)。

讲解〕本条论述虚劳病的主脉,并以“大”和“极虚"的脉象论述其病因重在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为虚劳病的总纲。

(1)夫男子平人:所谓“男子”,这里是指房劳所伤;所谓“平人”,这里是指“脉病形不病”,非谓无病之人,与《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二条所谓“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的“平人”一词不同,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谓“平人者,不病也”的“平人”一词不同。

(2)脉大为劳:虚劳在肾,其肾精损,而真水不能配火,阴虚阳浮,则脉见大,虽大而无力,故脉大为劳。

(3)极虚亦为劳:虚劳在脾,气虚精损,而穀气不能内充,脾精内耗,则脉见极虚,浮取则软,重按极无力,故脉极虚亦为劳也。劳,指虚劳病。


四、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1)。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2)。

讲解〕本条为虚劳病的色脉合诊。

(1)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藏府经络先后病篇》第三条说:“色白者,亡血也”。面色无润泽而见枯憔,乃津尽血亡所致。

(2)卒喘悸,……里虚也:津血衰竭,火邪刑金,故喘;血少无以养心,故悸。精血虚少,无以配阳,而阳升浮於上,故脉浮而重按无有者为里虚也。此阴亏太甚,阳不交阴,为虚劳重证。

临证意义〕“脉浮者里虚也”,意在说明脉浮不但主表证,且主里证。虚劳阴虚阳浮,所以脉亦可显浮,且重按虚软无力。另外,虚劳之喘悸与痰饮水气之喘悸不同,彼为持续性的喘悸,是为实证;此为时断时续的喘悸,是为虚证。临床上当分别清楚。


五、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1),短气里急(2),小便不利(3),面色白(4),时目瞑(5),兼衄,少腹满(6),此为劳使之然(7)。

讲解〕本条承上两条补述虚劳病的证候不同於外感。

(1)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乃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之象,病非外感,故外无寒热。

(2)短气里急:下焦生气不升,故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至为里急”,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故里急。

(3)小便不利:下焦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满”。

(4)面色白:血少而不能华於色之故。

(5)时目瞑:其下虚则高摇,“瞑”字与“眩”同义。

(6)鼻衄,少腹满:阴虚於下,而阳冲於上,故证又见“鼻衄,少腹满”。

(7)此为劳使之然:以上诸证,皆由虚损所致。


六、劳之为病,其脉浮大(1),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2),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3)。

讲解〕本条论述肾精亏损、阳浮阴寒而精自出的虚劳病证。

(1)劳之为病,脉大为劳:上文说:“脉大为劳”,阳浮於外,阴孤於内,故其脉见“浮大”。

(2)手足烦,……冬瘥:阳内虚而外盛,故其证见“手足烦”,春夏阳升,内愈寒而外愈热,故春夏之时其病增剧;秋冬阳降,外热轻而内寒减,故秋冬之时其病少瘥。瘥,愈也。

(3)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水火不交,相火易浮,肾冷失去蛰藏之用,故阴寒精自出。精虚不充於骨,故酸削不能行。酸削者,痠痟也。此“削”乃“病”之借字,训“痛”而非瘦削。

临证意义〕“春夏剧,秋冬瘥”,说明了疾病与自然气候转变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须注意到这一点。


七、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讲解〕本条乃论述男子不育的脉证。

《病源•虚劳无子候》说:“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虚劳病,其阳虚不敛而脉浮,阴衰不振而脉弱,血寒有滞而脉涩。气虚血寒,精气清冷,何有生子之能?故无子。

临证意义〕本条脉证,有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加附子治疗者,颇有效验。


八、夫失精家(1)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穀,亡血,失精(2)。脉得诸芤动微紧(3),男子失精,女子梦交(4),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5)。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滑精与梦遗证候以及梦遗的方治。

本条之文实为两条而被后人误并在一起。

(1)夫失精家:阳虚不固,致时常滑精的人为“失精家”。

(2)少腹弦急,……失精:精液耗损,肝肾阳虚故少腹弦急,外阴部寒冷;精衰血少,清阳不能上于空窍,故目眩;精血损伤,故头发脱落。阳气阴血俱损,浮大中空为芤,迟谓脉来迟缓,又虚弱无力,故称脉极虚芤迟,其证即见下利清穀亡血失精。

治当以“天雄散”方。天雄、桂枝温肝肾以助阳祛寒,白术健脾培土以资气血之化源,龙骨固涩以止精滑。

(3)脉得之芤动微紧:乃阳气阴血虚损之象。芤动为阳,微紧为阴,其脉或见芤动,或见微紧,不是四脉同时出现。

(4)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阳气虚浮而不为固,邪扰其精,故在男子则为“梦失精",在女子则为“梦交通”。

(5)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治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调气血、燮阴阳、敛浮越、固遗泄。桂枝汤调和阴阳,龙骨、牡蛎安神涩精以除梦泄。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讲解〕本方为上条前半条证候之方,见前。《方药考》云:“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可证。


九、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1),喜盗汗也(2)。

讲解〕本条论盗汗的脉象。

(1)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病人脉见"虚弱细微“者,乃阴阳俱损,卫阳营阴两不相交,而外泄为汗,汗久则亡津液而必致身体瘦枯。

(2)喜盗汗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说:”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细弱微,皆为盗汗脉也。”

临证意义〕本条的虚劳盗汗,虽无方治,但临床上可以采用桂枝加龙牡汤,或《外台》之二加龙骨牡蛎汤(即桂枝加龙牡汤去桂枝、加附子、白薇)进行治疗。


十、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1),痹侠背行(2),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3)。

讲解〕本条论述老年精衰为劳的脉证。

(1)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人年五、六十岁,其精气已衰虚,而病见脉大者,正上文所谓“脉大为劳”。

(2)痹侠背行:年老精衰,太阳不足而邪乘之,故其“痹侠背行”,以太阳之脉行身之背而然。

(3)若肠鸣,……得之:若,犹或也。阳气以劳而外张,阳外张则寒动於中而肠鸣;火上逆则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是皆劳伤脾肾,不能滋培肝气,致风动火升痰凝,亦虚劳病之常见者。《灵枢•寒热篇》说:”寒热瘰疬在於颈腋者,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在颈为侠瘿,在腋为马刀,未溃称瘰疬,已溃称鼠瘘。皆由虚劳得之。

临证意义〕本条说明,同一脉象可以出现不同的病证,这是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疾病形成的机理不同而导致的。临床上当全面审察疾病病机,针对病机,从而正确辨证治疗。


十一、脉沉小迟,名脱气(1),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2)。

讲解〕本条论述虚劳阳虚之脉证。

(1)脉沉小迟,名脱气:脉沉小迟,为脾肾阳虚,血寒不能升达,故名脱气。

(2)其人疾行则喘喝,……化也:胸中大气既泄而不足,肾气复不能收纳,中气虚而升降失职,则疾行气喘。阳虚则寒,寒盛於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寒盛於中,故腹满溏泄、食不消化。此亦“极虚为劳”之脉证。

临证意义〕病喘,有虚实之分。本证为虚喘,是脾肾阳虚,不能纳气归根所致;而实喘多为邪气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十二、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1),妇人则半产漏下(2),男子则亡血失精(3)。

讲解〕本条以弦减芤大为革,阐明虚寒相搏、气血改革的男女病证。

(1)脉弦而大,……为革:虚寒相搏,气血改革,浮阳不能摄阴,阴不抱阳,精血下陷。

(2)妇人则半产漏下:在女子则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

(3)男子则亡血失精:在男子则不能统血而亡血,不能藏精而失精。

本条亦见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惟末句有异。


十三、虚劳里急(1),悸,衄,腹中痛(2),梦失精(3),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4),小建中汤主之(5)。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呼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讲解〕本条论述虚劳病脾精虚损的证治。

(1)虚劳里急:脾属土,土居中央,以养四方;脾主运化,以养四末(即四肢),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受损,竭其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而成虚劳。虚劳病往往出现阴阳俱衰,气血两亏之候,阳虚则寒盛,寒主收引、凝滞,故感少腹挛急拘紧抽痛,但按之不硬。

(2)腹中痛:脾阳不足,寒阻中焦,肝木乘之,脾司大腹,故腹中疼痛。

(3)悸,……梦失精:由于脾胃虚衰,阴阳俱不足,气血皆亏乏,而波及四脏。伤及于肝,肝不养筋则里急;伤及于心,心营不足则悸;伤及肺,阳络伤而衄血;伤及肾,水火不交而多梦失精。

(4)四肢痠疼,……口燥:脾精不足,脾主四肢,气血不能营养四肢而见痠疼;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而手足烦热;阴血不能上乘,虚火反而上炎,故见咽干口燥。

(5)小建中汤主之:本方重用饴糖为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芍药为臣,敛阴柔肝,助饴糖温中益土,芍药得饴糖,甘酸化阴,以补阴之虚;用桂枝通阳温经,桂枝得饴糖,辛甘合化为阳,以补阳之衰,桂芍相得,燮理阴阳,调和营卫。佐以生姜、大枣、甘草、调脾胃,和营卫,增甘温建中之力。综合本方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燮理阴阳,调和肝脾之效。对于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内生寒热、脾胃虚衰、五脏失调等虚劳证,补阳气,有碍阴血之生,补阴血,有碍阳气之长,祛寒又恐助虚热,清热又惧敛寒,攻补两难之际,应用本方,从中调补,卓有成效。所谓建中汤者,尤在泾云:“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临证意义〕阴虚火旺,吐血咳嗽,乃血证,与此不同,似虚劳而非虚劳,另有治法,辛甘温法忌用。


十四、虚劳里急,诸不足(1),黄芪建中汤主之(2)。

黄芪建中汤方

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讲解〕本条承上条迸一步论述虚劳病脾精虚损的治法。

(1)虚劳里急,诸不足:概诸上条所述各不足之证。

(2)黄芪建中汤主之:本方建立中气以调内外虚损,非仅治里急一证。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黄芪尤有充虚塞空之专长,故於小建中汤方中加黄芪以为治。

临证意义〕本方为小建中汤方中加黄芪一味而成。今常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证,效果良好。


十五、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1),八味肾气丸主之(2)。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虚劳病肾气虚损的证治。

(1)虚劳腰痛,……利者:腰为肾之府,而肾主小腹与膀胱为表里。肾气虚损成劳,故腰痛而少腹拘急;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2)八味肾气丸主之:与肾气丸滋阴助阳,温化肾气以治之。肾气丸以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益髓填精,丹皮、云苓、泽泻渗泻湿浊,通调水道,加用附子、桂枝,量虽不多,而属阳热之品,意不在峻补肾火,而在于温养水中命火而生肾气,先天旺盛,后天自足,诸虚乃复。


十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1),薯蓣丸主之(2)。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讲解〕本条论述虚劳兼有风气的方治。

(1)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虚劳脾精虚损而为各种不足之证,且兼有风气诸疾。

(2)薯蓣丸主之,宜薯蓣丸调补脾精而祛风邪,薯蓣、白术、人参、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曲益气调中,当归、芎窮,白芍、干地黄、麦门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去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

临证意义〕惜薯蓣丸之治证不详。似可参考《外台秘要•杂疗五劳七伤方》引《古今录验》之“大薯蓣丸”方下所列治证:“疗男子五劳七伤,晨夜气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彊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服此药令人肥白,补虚益气。”


十七、虚劳虚烦不得眠(1),酸枣仁汤主之(2)。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肝阴不足的虚劳证治。

(1)虚劳虚烦不得眠:人寤则魂寓於目,寐则魂藏於肝。虚劳之人,肝阴不足而燥热乘之,故虚烦不得眠。

(2)酸枣仁汤主之:治宜酸枣仁汤补敛肝阴,安神滋燥。酸枣仁养肝阴,安心神,疗不眠;芎藭、知母养血敛阴,除燥热而止虚烦,茯苓安神宁心,甘草调中而和诸药。

临证意义〕本方除虚烦不得眠外,还有心悸、目眩、口燥咽干、脉弦细数、舌红等证。


十八、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1)。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2)。

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血瘀而致虚劳病的证治。

(1)五劳虚极羸瘦,……黯黑:血瘀而干,防碍新血之渗灌,致血不营於一身,则形气虚极羸瘦而肌肤甲错,肝藏血,开窍於目,其血内瘀而不华於色,故两目黯黑。瘀血内著,气机阻滞,故腹满不欲饮食。五劳,指心劳、肺劳、肝劳、脾劳、肾劳。干血,虚劳内伤,气血营卫运行不利,产生瘀血内停,成为干血,又称久瘀,而成劳病,又名干血劳。七伤,指食伤、忧伤、饮食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血伤。

(2)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其人形色虽虚极羸瘦,然实由瘀血所引起,瘀血不去,足以碍新血之生,故宜大黄䗪虫丸以破血攻瘀。大黄、䗪虫、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桃仁、杏仁以破瘀行血,干地黄、芍药滋血活络,黄芩清热,甘草和中。瘀去正复,则可收“缓中补虚"之效。

临证意义〕 1)本方为补虚而活血祛瘀的方剂,临床上多用于久病正虚,瘀血内结的病证。

2)本证为五劳七伤,至虚之极,外证见腹满,肌肤甲错,极似实证,须当细辨。后世称“至虚有盛候”,即指此证。

《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升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脉结是荣气不行。心悸是血亏心无所养。荣滞血亏,而更汗出,故虽行动如常,但不出百日则阴亡阳绝而死。炙甘草汤、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人身之阳,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地黄行人身之阴,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可参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炙甘草汤证。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

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讲解〕“鬼疰”之证,为寒热、沉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感全身到处不舒,累年经月,渐致困顿疲极,以至於死,后复转注旁人,乃至灭门。獭肝其叶随月而生,性味甘温,具生发之气,故用以为治。其所谓“冷劳”,当为虚劳之属於阳虚者。


小结

本篇论述血痺和虚劳二病,都是因虚所致之疾患,也是临床上常见之病证。

本篇依据《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所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於肤者为痺”之精神,指出血痺病之成因,是“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也即是阳气虚不能卫外,邪风乘虚入内,营血因而发生滞涩所引起。其外证为“身体不仁”,治疗上应该“针引阳气”,但如果病人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则又宜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而宣化阳气。

本篇所载虚劳之病,首先提出:“夫男人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以脉象说明其病专重在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

本篇所载虚劳病之主要证状为:“腹里拘急,心悸,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喘喝”,"盗汗”、“腰痛”,"发落”,"虚烦不得眠”,“精冷无子”,“痺侠背行”等。

本篇对虚劳病的治疗,是本《难经•十四难》所说:“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肾者,益其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精神,以建中补精为主要方法。然由於其病有阴虚,有阳虚,有阴阳俱虚,以及有风气、有干血,所以在具体措施上,又根据其临床表现施以不同方剂。如虚劳病之属於阴虚者,用酸枣仁汤补虚养血以清热除烦;如虚劳病之属於阳虚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虚调气血以燮阴阳、敛浮越,如虚劳病之属於阴阳俱虚者,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建立中气以和阴阳、调营卫,或八味肾气丸滋阴助阳以补益肾气;如虚劳病之属於有风气者,用薯蓣丸益气补中焦以去风散邪;如虚劳病之属於有干血者,用大黄䗪虫丸通经络攻瘀血以缓中补虚。这些都是临床上屡收效果的治疗方剂。

复习思考题

1.血痺病怎样治疗?

2.虚劳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等方剂在临床上怎样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