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升阳。治气虚下陷,门户不藏,下利不止。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久疟,间1-3日一发,人虚不可用截法者。
崩漏经乱,经用四物汤、十灰丸、地黄汤,崩漏既止,里热已除,宜补气血者。
饮食劳力,读书刻苦,勤政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状,发热头疼恶寒,身强体痛,苦劳极复感风寒,则头疼如破,全似外感伤寒之症,误表伤正者。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2钟,煎8分,食远服。或加黄柏5分。如身大热,只1服,气和微汗而愈。
夏月神短,加麦门冬、五味子;口干,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当归;头痛,加川芎、蔓荆子,头顶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姜;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黄芩、麦门冬、五味子,秋加黄芩、麻黄、金佛草,冬加款冬花、马兜铃;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参、耆;饮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气滞,春加青皮、陈皮、木香,冬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加芩、连,秋加槟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实、黄连、白芍药;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姜、桂;腹痛,加白芍药、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黄芩、甘草、芍药,冬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胁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药;如脐下痛,加熟地黄,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脚软,加黄柏、防己。
固脾胃损伤,血枯经闭不行者。
劳力伤寒,头痛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年老虚弱之人,气虚不能收摄,小便烦数,滴沥不止。
疝气,小腹胀痛牵连睾丸。
补气,敛肝。主产后血崩,新血暴注,血脱气陷者。
骨伤后,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腰膝疼痛。
水煎服。
补气安胎。主平素体质不强,妊娠4-5月,忽然腰酸腹胀,或有下坠感,精神疲乏,胎动不安,阴道有少许出血,脉滑无力,属气虚下陷者。
气虚,眼胞下坠,视物不明,目无红肿疼痛者。
伤食而热。
水煎服。
痔证已成,随肛脱出,累累然如珠贯穿,不能收复,血水常洗,痛如火炙,虚热相兼者。
噤口痢由于阴亏血少,肝燥克脾,痢而兼呕,饮食不能入腹,服独梅汤后,呕止而痢不止者。
上锉1剂。
内伤劳疫,浊气上泛,清气下陷,虚痞者。
妊娠5月,脾肺气虚,肢体倦怠,饮食无味,先两足肿,渐至头面遍身俱肿。
水煎服。
潮热病。每日申西2时身发寒热,初以微寒,即作大热而躁,躁甚如狂,过此2时,平复无恙,惟小便赤黄而涩。往时一有心事,夜即梦遗,左尺脉浮中沉取之皆洪数有力,余部皆平。
水煎服。
阴中挺出,脉软者。
水煎,去滓温服。
上锉。
虚劳发热,口干咳嗽,吐痰喘急,自汗,四肢困倦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肚腹膨胀而肿,六脉浮数无力。
上锉1剂。
症瘕积聚,诸医攻击太过,以致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
下痢赤白,脓血相杂,腹痛里急后重,昼夜无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食,疲劳之甚,或服寒凉峻利太过者。
伤寒误投攻击发表之药过多,发得表虚,上气喘急,口干不食,肢体昏沉,冷汗大出,以致亡阳。
上锉1剂。
补元气,健脾胃、养心血,平肝火,清湿热,消膨胀。主
下痢已久,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
上(口父)咀。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