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化瘀,益气养阴祛邪。主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处方组成】 (1)柴胡9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银花12克、板蓝根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茅根60克。(2)生地15克、玄参9克、黄芩9克,白薇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青蒿9克、黄芪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 以上均水煎,日服1剂,分3一4次服。此为学龄儿童剂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3例重型住院患儿,痊愈17例,好转6例,服药后平均3.6天退热。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赵政等。 |
【按 语】 (1)方用于实热(2)方用于阳虚。 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花蛇舌草的清热抗炎效果可能与提高免疫作用有关,它能使淋巴组织中网状细胞显著增生,并增强白细胞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黄芩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玄参能延长抗体的存在时间。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杨传佛)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化痰,通络散结。主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处方组成】 黄芩10克、板蓝根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川贝6克、夏枯草9克、白僵蚕9克、玄参9克、海藻9克、山慈姑6克、昆布9克。水煎,日服1剂,分3次服用。此为学龄儿童剂量。 |
【辨证加减】 往来寒热者如柴胡9克;肝旺者加白芍9克、生甘草6克、忍冬藤9克。 |
【临床疗效】 治疗1例5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肿型)患儿,发热2周,颈淋巴结大如蚕豆,两侧颌下淋巴结大如核桃,予本方加减内服,7剂热退、淋巴结逐渐缩小,继服2周而愈。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安效先。 |
【按 语】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多样,程度轻重不一,而热、毒、痰、瘀是其病理变化的主要环节。本方抓住这一主要病机,用黄芩、板蓝根、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川贝、夏枯草、僵蚕、玄参化痰通络;山慈姑、海藻、昂布软坚散结,共奏清热化痰、通络散结之功。本方对以浅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发热为主症者效果较好,对它症为主者,当随具体情况灵活加减或更用别方。本方名山编者所拟。(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处方组成】 (1)银花12克、连翘9克、薄荷6克、葛根15克、生石膏(先煎)30克、板蓝根15克、淡竹叶9克、鲜芦根12克。(2)青黛2克、紫草12克、乳香1.5克、丹皮9克、寒水石1.5克、丹参9克。土地9克、地骨皮9克。 以上水煎,日服1剂,分3一4次服。 |
【辨证加减】 肝脾淋巴结肿大明显加夏枯草、昆布、赤芍等活血软坚之品;咽喉红肿明显者加牛蒡子、射干清热利咽;夹湿者症见发热时间长,舌苔黄或白腻可加苡仁、佩兰、藿香、滑石清热祛湿。 |
【临床疗效】 治疗27例住院患儿,均痊愈或基本痊愈,疗程最短4天,最长24夭,平均13.5天;退热天数最短2天,最长14天,平均5.4天。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儿科陈丹。 |
【按 语】 小儿用药,大苦大寒之品宜少用或慎用,以免伐其生生之气,此二方虽同主清热解毒,但均避大苦太寒之品。银花、连翘、板蓝根、青黛、紫草同主清热解毒;葛根、芦根清热生津;石膏清热;淡竹叶清热除烦;薄荷辛凉宣透;乳香、丹参、丹皮活血化瘀;丹参、丹皮并能凉血;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紫草清热解毒凉血;寒水石清热降火。临床当分辨两方适应症而选用之。(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养阴。主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处方组成】 板蓝根15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沙参9克、生地9克、元参9克。生甘草3克。水煎日服1剂,分3一4次服。 |
【辨证加减】 发热为主者,加荆芥6克、白薇9克、知母6克;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9克、生牡蛎(先煎)30克、瓦楞子3克;兼肝脾肿大者,加鳖甲、郁金、竹茹、厚朴、枳实、代赭石、金石斛等;兼咽峡炎者,加牛蒡子、山豆根、生百合、锦灯笼;心悸失眠加枣仁(炒)、夜交藤、合欢皮、五味子;头痛加蔓莉子、菊花等;白细胞增高重用甘草;白细胞减低加太子参、黄芪、生山药;贫血加鸡血藤、黄芪、当归、阿胶;皮疹加苍耳子、白藓皮、蝉蜕;鼻衄加藕节、茅根;多汗如生石膏、知母、煅牡蛎;黄疸加茵陈、滑石、栀子、黄芩、川楝子。 |
【临床疗效】 治疗371例,治愈率达95.6%。 |
【处方来源】 河北省沧州卫生学校韩仲义。 |
【按 语】 方中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地骨皮退虚热;沙参、生地滋阴清热;元参软坚散结,滋阴清热;生甘草既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杨传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滋阴潜阳。主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处方组成】 (1)黄芩9克、柴胡12克、石膏(先煎)30克、僵蚕9克、板蓝根9克,水煎服。适用于实热证。(2)青蒿9克、鳖甲12克、沙参9克、麦冬9克、银柴胡9克、胡黄连3克、地骨皮9克,水煎服。适用于阴虚证。以上为学龄儿童剂量,其余年龄组酌情增减。 |
【辨证加减】 高热无汗加薄荷;口干加葛根、花粉;呕吐加半夏、竹茹;咳嗽加桔梗、杏仁;胃纳不佳加淮山药、鸡内金;对高热渐退,出现夜热早凉者,重用银柴胡、鳖甲。 |
【临床疗效】 分型治疗54例,痊愈3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8%。 |
【处方来源】 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 |
【按 语】 本方本着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主要起抑制病邪,激发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的作用。(1)方中黄芩清热解毒;柴胡味苦质轻,畅气泄热;石膏清热;板蓝极解毒清热;僵蚕化痰通络。(2)方青蒿引阴分邪热外出;鳖甲滋阴潜阳;沙参、麦冬滋阴生津;银柴胡、胡黄连、地骨应退虚热。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杨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