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湿络热,凉血解瘀消肿。主治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热壅证。 |
【处方组成】 益母草6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生大黄5一10克、三七粉3克(吞),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热肿显著,舌质红,脉滑数,热偏重者加牛角片30克、生石膏60克、柴胡15克;灼热肿痛已减退者去紫地丁、生大黄,可加生黄芪30克、茯苓皮3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急性35例(发病在2周内),亚急性25例(发病在2周以上,患肢灼热肿痛仍明显),疗效均较显著,患肢灼热肿痛症状5一10天基本消退。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
【按 语】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阶段,热壅络脉致瘀,热不去则瘀不减,故清营凉血,以解瘀热为主。待肿胀缓解后,可以加用益气的黄芪、茯苓巩固疗效。(赵兆琳)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清热通络。主治静脉滴注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
【处方组成】 红花30克、甘草30克、共研末,用50%酒精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各种部位的浅静脉炎69例,外敷包扎1-3次后收效。显效(红肿热痛消失,局部静脉变软,恢复弹性)43例,无效(红肿热痛消失,但局部静脉较硬,弹性差)26例。 |
【处方来源】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张清和。 |
【按 语】 本方红花具有较强的活血作用,加甘草清热解毒,直接敷于患处,消炎化瘀吸收作用较佳。(吴伟达) |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
【处方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忍冬藤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红肿显著者加银花15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5克、蒲公英15克;胸痛重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王不留行15克、漏芦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20例,痊愈12例,好转8例。 |
【处方来源】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宋爱武。 |
【按 语】 胸腹部为肝经循行范围,该处发生栓塞性静脉炎,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本方疏肝理气与活血化瘀并用,治疗胸腹壁静脉炎疗效较好。(吴伟达)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行瘀,软坚通络。主治血栓性浅静脉炎。 |
【处方组成】 (1)当归230克、赤芍230克、川芎150克、制乳香90克、红花90克、苏木150克、地龙150克、郁金150克、炙黄芪230克、络石藤450克,上药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含生药1.3克),日服2次,每次10片。(2)苏木15克、红花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干姜15克、花椒10克、桂枝10克、透骨草30克、千年健15克、鸡血藤15克、银花15克、樟脑15克(以上为1剂量)。取上药2剂。分别装入2个小布袋内,各倒入白酒少许,缝好后上锅蒸热。先取1袋置于患处,5分钟后与锅内1袋交换,反复10次,3一4天后换新药。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85例,治愈(治疗后疼痛消失,局部不留痕迹)79例,占92.9%;显效(疼痛消失或减轻,索状物较治疗前变软,缩短1/2以上)3例;占3.5%;好转(疼痛减轻或无变化,索状物较治疗前变软,但缩短不足 1/2) 2例,占2.4%;无效(治疗后疼痛消失,索状物有缩小但仍坚硬)l例,占1.2%。治愈疗程最短2周,最长8个月,多数1个月左右。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陈淑长。 |
【按 语】 本方内服外敷兼低效果良好。方中当归、苏木、赤芍、红花、地龙均为活血行瘀,软坚通络之品;黄芪益气消肿、川芎、郁金活血行气;制乳香、络石藤均有止痛功效,前者活血止痛,后者通络止痛。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唐汉钧 汝丽娟)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化瘀通络。主治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红肿疼痛。 |
【处方组成】 生黄芪30克、当归尾15克、银花15克、甘草9克、桃仁12克、赤芍9克、红花9克、皂角刺9克、虻虫6克、蒲公英15克、山甲9克、水蛭9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痛甚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红肿明显加紫地丁15克、玄参15克、天花粉15克。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均治愈。服药最少10剂,最多64剂。 |
【处方来源】 海军总医院张荣增。 |
【按 语】 血栓性浅静脉炎之临床表现,多有较坚硬之条索结节,初起多伴红肿,属“瘀热”之证。本方既有较强的逐瘀消坚通络功效,又具清热解毒作用,故用于血栓性静脉炎有条索、红肿痛者较为适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吴伟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