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外感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外感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临证参考 本证可同时用双黄连粉针剂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2)气分证。范德斌以白虎银翘汤治疗感冒发热689例,用生石膏、知母、粳米、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芩、枳实、甘草,日1剂,病重者日2剂,4日为1疗程。曹道俊等观察用清开灵治疗外感高...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治外感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外感发热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0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卫表证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数。常用方

1.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6克 淡豆豉7.5克 薄荷9克 淡竹叶6克 牛蒡子9克 桔梗9克 生甘草7.5克 芦根15克   

加减:

1. 热甚者,加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

2. 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3. 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4. 咳嗽者,加杏仁、贝母宣肺化痰止咳;

5. 暑湿在表,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者,当解暑化湿,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临证参考银翘散在于轻清宣达,“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方中金银花、连翘解毒之力强,用量宜大,水煎轻取其气,不宜久煎,服后取微汗为佳,外感重症者,可一日两剂。

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荆防败毒散

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暑湿在表,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者,当解暑化湿,,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3.新加香薷

香薷6克 银花9克 鲜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新加香薷饮加减。

2.肺热证 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常用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4.麻杏石甘汤

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18克 

1.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2.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减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3.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

4.痰黄稠、胸痛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5.若属麻疹内陷,加连翘、银花、黄芩赤芍等。

6.麻疹未透出,或出而隐没时,加薄荷荆芥牛蒡子

7.若麻疹色暗红,加丹皮、紫草

加减:

1. 热甚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2. 胸痛,咳吐脓痰者,加金荞麦葶苈子泻肺涤痰。

临证参考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闭,腑气不通,当泻下通便,此病在上而取其下,临床可用生大黄粉1.5~3.Og顿服,或冲入汤药服。

3.气分证 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常用方 白虎汤加减。

5白虎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加减:

1. 卫气同病者,加金银花、连翘卫气同治;

2. 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益气生津;

3.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泄热通便;

4. 若发斑隐隐者,加水牛角、玄参清热凉血。

临证参考 本证可同时用双黄连粉针剂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或用清开灵40ma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4.肠腑实证 发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常用方大6.承气汤加减。

6.大承气汤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加减:

1.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麦冬以增液通便;

2. 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竹叶清热解毒,泻火除烦。

5.肝胆湿热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目身发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常用方7.7大柴胡汤加减。

7.大柴胡

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加减:

1. 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

2. 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

3. 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4.黄疸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

6.脾胃湿热 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身目发黄,大便溏泄,舌苔白黄而厚腻,脉滑数。常用方王氏连朴饮加减。

8.王氏连朴饮

厚朴6克 姜川连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栀子9克 芦根60克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

1` 热甚者,加黄柏黄芩苦寒清热;

2`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3` 身目发黄者,加茵陈利湿退黄。

7.大肠湿热 发热,腹痛,泄泻或利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9.葛根芩连汤

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加减:

1. 热甚者,加金银花贯众黄柏清热解毒;

2. 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3. 气滞腹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化滞。

8.膀胱湿热 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腰部或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常用方八正散加减。

10.八正散

车前子10克 瞿麦10克 萹蓄10克滑石10克 山栀子10克 炙甘草10克 木通10克 大黄10克 (加入木香10克更佳)

加减: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加减:

1. 热甚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2. 小腹坠胀者,加乌药、枳壳行气消滞。

临证参考本证乃邪热入里,与里湿相合,蕴郁不解,治疗必先治湿邪,否则湿郁则热生,热重则病势又增。

 外感发热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卫表证 。

  ①银翘解毒丸(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热表证。

  ②防风通圣丸(桐君阁牌,重庆桐君阁药厂):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外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

  ③正柴胡饮冲剂(宁宁牌,江苏南通中药厂;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④清咽滴丸(松柏牌,天津第六中药制药有限公司):每次4~6粒(1~2粒连续含ilk),每日3次,含服。主治风热喉痹,症见咽痛咽干,口渴,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气分证

  ①金莲清热冲剂(银药牌,宁夏中药厂):每次1袋,每日4次,口服。适用于外感热证,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等。

  ②康氏牛黄解毒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肺蕴热引起的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牙疼,暴发火眼,皮肤刺痒。

  ⑧瓜霜退热灵(林源牌,吉林敦化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镇静之功。用于热瘀、高烧、惊厥抽搐、咽喉肿痛、舌疔等症。

  ④三黄片(华山牌,河北省邯郸制药厂):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具有清热泻火,消炎利便之功。用于三焦热盛,口鼻生疮,咽疼齿痛,头晕眼红,胃热心烦,肠炎痢疾,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3)营血分证

  ①紫雪散(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59,小儿遵医嘱,口服。用于邪热不解,重感伤寒,传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狂躁不安,憎寒壮热,颈项强直,头昏脑胀,咽痛口渴,面赤腮肿,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小儿痘疹,急热惊风。

  ②新雪丹(星牌,广州奇星药厂):每次1瓶,每日2次,口服。用于各种热性病之。发热(如扁桃腺炎、上呼吸道炎、咽炎、气管炎、感冒等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4)退热针剂

  ①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日20至40ml,稀释于lo%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生理盐水100m!中,静脉滴注。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以及中风、肝炎等病证。

  ②穿琥宁注射液(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每次40~80mg,每日3次,肌内注射;或每日 400~640mg,稀释于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流感与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等。

  ⑧柴胡注射液(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第1次4ml,以后每次2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④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X2皇连牌,哈尔滨中药厂):每次每公斤体重6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用于风温热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证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等。

  ⑤鱼腥革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一--4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或20~60ml,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⑥生脉注射液(华西牌,四JII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戎州牌,四川I宜宾制药厂):每日40~100ml,稀释于药液量2~4倍的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高热伤津者。

  2.对症治疗 

  (1)退热

  ①物理法降温用荆芥15g、薄荷15g,或用麻黄10g、薄荷1g9,煎水擦浴,适用于风寒外感发热。或用20%石膏煎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症。或用冰袋装入冰块,置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大热清退后停用。

  ②针刺及穴位封闭一般上肢可选曲池、合谷、手三里,下肢可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毫针刺,用泻法。或针刺十宣出血。亦可用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0.5~1ml药液,每4~6小时1次,至大热消退为止。

  ③滴鼻三解素滴鼻液:由柴胡金银花、连翘、青蒿等组成,经提炼成31%的蒸馏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0.5~1小时滴1次。亦可用复方柴胡滴鼻液(由柴胡薄荷等组成)制成40%的蒸馏液,用法同前。

  ④灌肠

  1)大黄枳实汤:生大黄15g,枳实15g,山药15g,寒水石20g,甘草lOg,煎水取汁200m],高位直肠滴注或灌肠(保留30分钟左右),每隔2--4小时1次。体温下降后应视病情而减少灌肠次数或停用。本方药适用于各种外感高热者。

  2)清热灌肠汤:生石膏30g,连翘15g,荆芥15g,薄荷15g,芦根30g,赤芍15g,煎取汁200m],用法同上。本法适用于卫分证、气分证或卫气同病之高热者。

  3)还可用单味大黄30g或番泻叶30g,煎取汁灌肠。

  (2)止痉

  ①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配穴为少商、委中。

  ②止痉散:用1.5g,每日1~2次。

  (3)开闭

  ①针刺:用三棱针针刺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使之出血;或刺人中、涌泉。

  ②竹沥水:每次tOm],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闭者,或加服人工牛黄粉3g。

  ⑧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者。或选用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

外感发热现代研究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内科疾病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引起的发热病证,中医文献对外感发热的记载较多。80年代以前,外感发热以随机性辨证论治为主,之后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突飞猛进,表现在科研设计比较严密,大多有对照组和统计学处理,并有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结合。同时采用全国或地方性协作,进行辨证规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相应的有效疗法和方药。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南方热病协作组认为,本病系邪毒内侵,正邪相争,导致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病。疫毒内侵,卫气失固,正邪相搏,由外而内,而为发热;风寒外袭,腠理闭塞,玄府不通,泄越失常,故见发热;久病劳伤。阴液枯竭,复感外邪则阴气少而热气盛,亦致发热(中医急症通讯,1985,<4>:4)。黄星垣等认为,外感发热的产生,是邪正双方相争的表现,是人体阳气亢奋以抗邪的表现。外邪犯表,卫气与邪亢争,必然亢奋而发热;外邪在表,可致腠理紧闭,阳热之气不能向外泄越,也可造成发热。外邪深入脏腑,全身阳气必然进一步调动与之相争,此时热势更盛。温热之毒最易伤津,多种危候均为热耗营阴之变。发斑,乃热毒不散,搏结于肌腠之征;谵妄,乃热毒耗津上扰清空之兆;厥脱,乃热毒内陷,营阴灼伤,阴阳逆乱之变;动血,乃热毒壅滞,迫血外溢之候;关格,乃浊毒弥漫三焦,气化失司之征。黄氏提出“热由毒生”之论,现已研究证明,外感发热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经过转化,产生内生致热原,破坏了机体体温的正常调节.从而引起产热增加,导致发热。这种由外原热在体内转化产生内生热而致发热的病理过程,即“热由毒生”之理(陕西中医,1990,(3>:9)。

  二、辨证论治研究

  北方热病协作组制定的《外感高热诊疗规范》,将本病分为三期二十一候。

    表证期:

     表寒证,用荆防解表汤;表热证,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表湿证,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表燥证,用桑杏汤加减。

     表里证期:半表半里证,用小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加减;表寒里热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表里俱热证,用凉膈散加减。

     里证期:气分炽热证,用白虎汤加减;

         热结肠胃证,用大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加减;

         温热灼肺证,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湿热困脾证,用三仁汤加减;

         肝胆湿热证,用蒿芩清胆汤加减;

         膀胱湿热证.用八正散加减;

         湿热痢疾证,用白头翁汤加减;

         气营两燔证,用玉女煎加减;

         邪热入营证,用清营汤;

         邪热入心,用清宫汤;

         热极生风,用羚角钩藤汤;

         阴虚风动证,用大定风珠;

         血热发斑,用化斑汤;

         阴竭阳脱,用生脉散或四逆汤加减。

    三期共计1775例,此外应用黄连合剂38例。益气养阴剂13例,共计1826例。治愈率为81.3%,总有效率91.4%(全国北方病协作组急性热病辨证规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内部资料,1989:40)。

  《外感高热诊疗规范》辨证治疗体系:

    卫分证:风热,用银翘散;风寒,用荆防败毒散;冒暑,用新加香薷饮。

    卫气同病,用银翘白虎汤(竹叶薄荷、淡豆豉、甘草芦根粳米)。

    气分证:肺热,用麻杏石甘汤;

        胃热,用白虎汤;

        腑实,用大承气汤;

        脾胃湿热,王氏连朴饮;

        膀胱湿热,八正散;

        气营(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营分证:热灼营阴,清营汤;

        热入心包,清宫汤,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血分证: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

        血热动风,羚角钩藤汤加服紫雪丹。

  以上各证均随证加减。(中医急症通讯,1989,(15>:43~45)。江苏省中医急症研究会,按照上述标准和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观察治疗外感高热1277例,治愈983例,总有效率89.4%。这一验证为本标准提供了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中医急症通迅,1990,<1>:11~12)。

董建华等人完成的风温肺热病辨治方案及证候疗效评分法研究课题,应用系列辨证方药治疗335例风温肺热病,有效率为89.6%,疗效与抗生索对照组相当而无毒副作用;并创制了证候疗效评分法,为急性肺热病临床疗效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医急症研究,1987.(9>:6)。田金洲等人完成的凉营透热法治疗温病营分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首次从临床资料论证了急性热病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并提出热邪入营与年老、阴虚体质、宿疾和毒盛有关,急性热病营分证实质与血液粘度增高、内毒素血症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凉营透热法多途径给药治疗急性热病营分证有效率96.15%,治愈率69.23%,平均疗程

19.9天土9.98天。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及退热、消炎、清除内毒素和降低血液粘度等方面皆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国医药学报,1989,<5>:7)。涂晋文等以清、解、和、下四法联用而设计的退热1号方在治疗外感高热急症中,其退热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法(清解法)组,不仅退热时间快,而且症状改善迅速。

  三、专方专药研究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是内科热病临床研究的又一特点。

    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应用清热解毒4号(金银花大青叶、草河车、半枝莲龙胆草制成静脉滴注剂)静滴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结果证明该药可阻止DIC形成,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无毒副作用。苊淑惠等应用自制清热解毒I号(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紫草甘草)、Ⅱ号(生石膏知母大黄、丹皮)治疗内科急性高热112例,治愈90例,好转13例,无效9例,平均5.1小时退热,38.8小时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并少量汗出,自觉症状随之减轻,无反跳现象(中医急症通讯,1988,<5):5)。

    黄康珍等报道用大蒜素治疗肺部霉菌感染有效,方法是静滴0.15%大蒜素溶液60---,100m|/d,疗程一般不应短于2个月,即使霉菌培养转阴,仍需继续治疗1个月以巩固疗效(老年医学在中国,1991:206)。

    刘远庆用银翘白虎合剂(银花、连翘、知母薄荷石膏甘草粳米)治疗外感高热症120例,治愈108例,总有效率99.17%,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福建中医药,1995,(3>:10~12)。

    范德斌以白虎银翘汤治疗感冒发热689例,用生石膏知母粳米、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芩枳实甘草,日1剂,病重者日2剂,4日为1疗程。痊愈683例,好转4例,无效2例(中医研究,1995,<1>:23~24)。

    曹道俊等观察用清开灵治疗外感高热症的疗效,治疗组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日2次。对照组用红霉素1.29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0ml中静滴,日1次;庆大霉素8万U,肌注,日2次。两组各86例,分别治愈40、29例,显效23、16例,有效各13例,无效lo、28例,总有效率88.3%、67.4%(P<o.01)(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5,2(2>:62---.63)。

  综上所述,外感发热的辨证规范化研究,为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医药辨证论治之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改变中药剂型,多途径给药,提高了中医治疗本病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