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丸

《外台》乌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头lOg 桂心6g 白芍12g 细辛6g 生姜3片 大枣lO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其方与《中风历节篇》的乌头汤,及本篇的大乌头煎不同,与张仲景乌头桂枝...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赤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半夏12g  乌头6g  细
辛3g
    以上4味,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即内真朱为色,每服
3g,饭前热酒调服,日3次。
    (功效]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主治)    :
    主证:腹中急痛,心下动悸,四肢厥冷,呕吐清水,舌淡苔
白滑或淡红苔薄津润,脉沉弦而迟者。
  副证:心下痞闷.
  (临证加减)
1.“乌头或附子半夏”析疑:本文对“乌头或附子反半
夏”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说明二
者同用并未偾事,如《金匮》的赤丸,陈修园的“疝症统治方”,
清代名医曹仁伯、王旭高的医案,以及近贤丁甘仁、蒲辅周等的
治验,均以乌头或附子半夏同用于一方,且取得了治疗效果。
其应用的范围亦很广泛,有腹痛、呕吐、寒厥、寒疝、中风、湿
温、疟疾、高血压、哮喘、奔豚气、噎嗝、痰饮、肺炎、胃积
水、闭经、痹证、癫痫等。曾亲尝川乌与姜半夏配伍的煎剂,服
后未有反应。认为二药同用偶有头目昏眩或周身麻木等反应,是
由于药物炮制不如法,用量过大,或由于特异性体质及身体过弱
所致,非二药配伍之咎.提出制乌头、制附子、制天雄均可与半
夏同用,有时可相辅相成,提高疗效。
    2.真朱与赤丸方:经方中仅赤丸一方用此药,  《金匮》云: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叙证简略,是经方中的一个疑案。从药

效推测,其证为寒饮内盛,阳气不振,四肢厥逆。另外,由于寒
饮阻遏,尚可见腹痛、吐泻、烦躁、心悸等证。本方使用真朱的
目的有二;①据《本经》“养精神、安魂魄”之意,取真朱直接作
用于C/脏,对症治疗,起到减轻或消除烦躁心悸的作用,为治标
之品;②据《别录》“除中恶腹痛”之功,真朱可配合乌头除腹
痛,配合半夏降逆止呕,与治本之药起协同作用。应当明确,朱
砂主要作用在于安神定志,张仲景虽然仅一方用及,但却启迪我
们,在病邪引起神志不安时,少佐朱砂,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之效.今人在治疗神经官能症引起的一些错综复杂的证候时,在
辨证论治基础上,少佐朱砂安神定志,多能提高疗效,其源皆在
于此。张仲景用本品仅作丸药挂衣,后人用此药只人丸散,或拌
染他药,不入煎剂,始终保持了这一传统。现已证实,本品极难
溶于水,故不入煎剂,说明这一传统十分科学。本品有毒,用量
不能过大,一般在0.3一工g,且不可久服。[中医药信息,1989,t5,:4zl
    3。本方用人参,不用细辛,更有附子,并朱砂丸六味,治
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痛者,名伤寒抻丹丸。阡金要方]
    乌头煎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头9g  蜜30g
  乌头先以水300ral,煮取lOOml,去滓,下蜜,煎令水气
尽,取200ml,强人服70ml,弱人服50ral,不瘥,翌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
  (功效)温阳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腹痛,绕脐急痛,发作有时,痛有休止,痛甚
则唇青面白,肢冷汗出,恶寒不欲食,舌淡苔白,脉弦而紧。
    (临证加减)
   1.乌头之剂量:乌头用量最大者是在乌头煎、乌头汤中;
用量为五枚,约合今用9~20g。前方单味煎剂,以力专而药速,

以止疝病之痛;后方则伍麻黄、细辛等以温经散风活络,可治
“痛风”。最小剂量为赤丸方,用乌头二两合诸药炼蜜为丸,如麻
子大,每服三丸,约合今用1一2g。以合茯苓半夏辛温通阳,
用以治四肢厥逆也。中等剂量为乌头桂枝汤、乌头赤石脂丸,用
量约合今3g。前方以散表里之,治疝痛身痛;后者则振胸阳,
以治胸痹心痛。[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2.大乌头煎证的探讨:大乌头煎证程门雪先生认为即《内
经》所言之疝瘕,《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传之肾,病名疝
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液。”白液白津,人多莫知其解,或释
为白淫,或指为淡汗,或指为漏精,或更指白津为自汗之误。然
按方考之,此条治疗,只用乌头一味,乌头大热大散,白淫属于
阴虚火动,因所不宜。即遗精漏精,虽有属于阴寒者,但宜温
摄,不宜温散,乌头又非合宜。是方病不符矣。况手足厥冷,而
脉见弦紧,证虽寒而绝非虚寒,焉有自汗、淡汗、遗精等虚象。
其实白液白津同属一物,即大便不爽,如滞下出白脓也。绕脐作
痛,痛发则出,不痛则止,亦与滞下同……方用乌头大辛大热之
品,破沉寒,消寒积,祛宿滞,豁风痰,此为寒之极重者,故药
亦极重也。程说以“白津出”释为下利白脓,颇具新解,很有说
服力.据此,则大乌头煎之用白蜜,不仅制乌头之毒,亦具润下
之意。[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
    3.川草乌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制川乌、制草乌为
主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认为制川草乌祛风化湿,宣痹止痛
有殊功。[浙江中医杂志,1986,t4,:185]
    4.双乌木瓜酒治疗大骨节病:用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等,
制成药酒,治疗大骨节病。[吉林中医药,1986,cs,:133
    当归生姜羊肉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lOg  生姜15g  鲜羊肉lOO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温服70ml,日三服.若
寒多者,加生姜至lOOg~痛重而呕者,加橘皮6g,白术3g。加
生姜者,亦加水500ml,煮取300ml。    ’
    现代临证,如上量法一次饮尽;或连汤带肉一次吃尽。
    (功效)养血散寒。
    (主治)
    主证:寒疝腹痛,胁下及腹部牵引疼痛,得按或温熨则减,
苔白舌淡,脉沉弦而涩。
    副证:妇人产后、经后,血海空虚,寒邪入侵,。腹中疝痛,
喜温喜按;男子血虚而寒痛者。
    (临证加减)
    1.原文方后加味;“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乃指在里之
阴寒甚而外证恶寒,胃阳卫阳并虚,故加之以温胃祛寒;“痛而
多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乃指寒滞胃肠,脾胃不和,
故加之以调气止痛,健脾和胃;本方还能主治妇女月经后期量
少,经行腹痛,或经尽属血虚寒滞之证。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
质淡,属阳虚血寒之不孕证,多系先天发育不良,25岁以下者
亦可用之。方中之羊肉可用至500g,以补虚温阳,每次经期服
用之。
    2.若产后血虚气弱,汗多不止,本方与玉屏风散合用,或
生姜,加生黄芪,以益气,与当归相合,达气血双补之效.
    3.若恶露不尽者,可加桂枝或肉桂以温经行血;若气虚运
血无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运血;挟瘀滞者,去羊肉加益
母草、炒蒲黄等,以活血祛瘀止血。
    4.寒疝气腹中虚痛,及诸胁痛里急,本方加芍药四味主之。
[外台秘要]
    5.本方加芍药二两,治妇人寒疝,若产后腹中绞痛,名当
归汤.[千金要方]
    6.黄芪一两,人参七钱,当归七钱,生姜五钱,羊肉一斤

煮汁去肉,人前药煎服。治产后发热,自汗身痛,名曰“蓐劳”,
当归羊肉汤。[重证严氏济生方]
    7.当归、白芍、煅牡蛎各一两,煅龙骨五钱,炮附子二枚,
桂枝二分。每服二两。用羊肉四两,生姜二两,葱白五寸,同锉
烂,煮服。治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恶人峻卧,时战如疟,  屯
及产妇去血过多而厥脱者,名羊肉汤。[伤寒微旨]
    8。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切开入后药),当归十二两,鲜
山药十两(去皮),肉苁蓉十两(去甲水浸淡晒干),天冬一斤
(去心焙)。后四味共捣烘燥磨末,安羊肉内裹缚,用无灰酒四瓶
煮令尽,再入水二升煮,候羊肉糜烂,再人黄芪末五两,人参
三两,白术末二两。用熟糯米饭焙干作饼,将前后药末和丸梧子
大,一日二三次,服三百丸,温酒下,名天真丸.[医门法律]
    9.精羊肉120g,当归川芎各15g,生姜30g。为产后补
虚祛寒之良剂,名羊肉汤。口氏妇人科]
    10.本方加桂心、芍药、甘草。治产后虚羸喘乏,自汗出,
腹中绞痛,名羊肉汤。阡金要方]
    乌头桂枝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头10~30g。
  以蜜200g,煎取lOOg,去滓,以桂枝汤50ml冲解之,取
lOOml后,初服20ml~不知,即服30ml;又不知,复加至
50ml。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现代煎法,先以蜂蜜煎乌头,后人余药加水煎服。
    (功效)驱寒止痛,散寒解表。
    (主治]腹中疝痛,畏寒喜热,身体疼痛,手足逆冷,舌淡,
苔薄白,脉浮弦有紧象。
  (临证加减)
  1.腹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

化少腰之气。
    2。寒邪内阻腰痛甚者,加高良姜、木香、元胡等,以助温
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力。
    3.若腹中攻痛不解,加吴茱萸川椒乌药等,以温中散
寒,理气止痛。
    4.本方合人参养荣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认为本病是
由于寒凝血滞,经脉壅塞所致。故用大热通阳之乌头桂枝汤,以
解决寒凝血滞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又根据寒者多虚之经验,用人
参养荣汤益气补血而获效,另外用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辨
证系风寒湿邪外侵,而以寒邪偏盛者。[山西医药杂志,1978,c5,:s7]
    5.乌头桂枝等祛风药治疗结缔组织病:基本方为川桂枝3g,
制川草乌、炒荆芥、炒防风、仙灵牌、伸筋草各9g,玄参9—
12g,甘草3—4。5g。①风痹损及肌肤脉络,治以祛风温阳通络。
雷诺病症状明显者,去玄参,加熟附子、羌独活秦艽、晚蚕砂、
丹参泽兰、汉防己、漏芦。②风痹损肾,治以祛风温阳益肾,
黄芪白术玉米须、薏苡仁、黑料豆、煅龙牡、汉防己。③
风痹损心,治以祛风温阳,养心开窍。心阴虚者加党参麦冬
五味子。④风痹损肝,治以祛风温阳,柔肝理气。肝功能欠佳者,
黄芩、丹皮、制香附、大腹皮郁金。⑤风痹损脾,治以祛风
温阳,健脾助运。去玄参,加党参白术、炮姜炭、煨木香、条
芩炭、焦六曲、淮山药。⑥风痹损肺,治以祛风温阳开肺。加黄
芩、紫苏贯众。各型均随症加减。LZ宁中医杂志,1985,cl,:20~22]
    6.乌附桂枝汤治疗风寒湿痹:本方含炙川乌(先煎)工0—
15g,桂枝20~30g,炙附子(先煎)、当归、白芍各工0—20g,
黄芪20g,防风lO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工剂。风邪偏重
川芎;湿邪偏重加苍术或薏苡仁、鸡血藤;上肢痛加姜黄或羌
活;腰腿痛加川断、狗脊;血瘀加穿山甲、五灵脂;游走性疼痛
加海风藤、鸡血藤;顽痹不解,加全虫、白花蛇、露蜂房.[黑龙
江中医药,1989,(4):20q

    《外台》乌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头lOg  桂心6g  白芍12g  细
辛6g  生姜3片  大枣lO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
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
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忌海
藻、菘、菜、猪肉、冷水、生姜
  (功效)驱寒止痛,散寒解表。
  (主治)与乌头桂枝汤证相同,但本方证候急重,故剂量大。
  注:临证应用本方,根据病家年龄、体质、病情而定,决不
可生搬原方,否则造成不良后果。
    (临证加减)《外台》乌头汤组成药味之考证:诸本,此方主
治下,原注“方见上”三字,未载药味分量及煮服法,致后世注
家如徐、沈、魏、陈等,均误以此方即本篇的大乌头煎;日医吉
益氏,则误以此方即《中风历节篇》的乌头汤;丹波元简及陆渊
雷氏,虽曾作了考证,但又误以本方即张仲景的乌头桂枝汤,均
有未洽。考《千金》第八卷贼风门,载有“乌头汤,主寒疝腹中
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叫呼发作有时,使人阴
缩,手足厥逆冷”,其方即本书如上所载。又《外台》第十四卷
贼风门,引《千金》乌头汤,方后注云:深师同,未说是张仲景
方。据此,可知此方所标“外台”二字,当系“千金”二字之
误。其方与《中风历节篇》的乌头汤,及本篇的大乌头煎不同,
与张仲景乌头桂枝汤原方用乌头煎加桂枝组成者亦不同;与前述
《外台》所引起范汪方药味虽同,而分量又有出入,实另一方。
今删去原注“方见上”三字,依《千金》、《外台》将乌头汤药味
分量及煮服法补载如上。
    注;本方证乃脏腑经络皆为阴寒之邪所痹阻,为表里俱寒之

寒疝重证,故治之以本方加之乌头、桂心、生姜等散寒通阳之味
峻散阴寒,大温阳气,宜阳通痹,阳复阴散,从而达到表里诸证
和平矣。临证加减可参乌头桂枝汤证应用之。
    《外台》柴胡桂枝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4.5g  芍药4.5g  黄芩4.5g
人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4.5g  大枣6枚  生姜4。5g  柴
胡12g
    以上9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1.
    (功效]和解少阳,发散太阳,表里双解。
    (主治)
    主证:心腹卒中痛,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
胁心下微满,苔薄白,微湿,脉浮弦。
  副证:头痛,不欲饮食。
  (临证加减)
  L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基本方为柴胡12g,桂
枝、白芍、黄芩半夏各lO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
5枚。随症加减,每Et工剂,水煎服。
    2.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胰腺炎22例;本方含柴胡12g,桂
枝、黄芩、芍药、党参半夏各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
3片。发热,便秘去半夏党参,加大黄、金钱草;腹痛较剧加
木香;呕吐去党参,加川连(吴茱萸拌炒);腹泻加云茯苓、莲
子肉.每日工剂,水煎服.
    3。柴胡桂枝汤治疗急腹症:根据临床观察,以本方治疗无
绝对手术指征者,奏效颇捷。基本方为:柴胡12g,黄芩4.5g,
桂枝4。5g,白芍9g,炙甘草3g,太子参9g,法半夏9g,生姜
4.5g,红枣6枚,木香4.5g,枳壳6g,金铃子9g,延胡索6g.
如系胆囊炎另加黄柏6g,栝蒌实12g;合并胆结石加金钱草

30g,郁金9g;如胰腺炎痛剧加没药9g,五灵脂9g;阑尾炎加
桃仁、薏苡仁各18g,败酱草15g;肠梗阻加莱菔子30—60g,
川朴6~12g,槟榔9g。[科技简报,医药卫生部分,1975,fl,]
    4。本方加味治疗病毒感染发热:柴胡24g,黄芩党参
白芍、川芎苍术甘草各lOg,半夏桂枝各12g,生石膏
30g,大枣4枚,生姜3片。每日工剂,水煎300ml。13岁以上
患者顿服,重症患者每日2剂.[山东中医杂志,1990,c6,:17]
    5。本方去桂枝生姜、红枣、半夏人参,加生地、陈皮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
热人血室,或产后经后因感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名柴胡
饮。[景岳全书]
    6.本方去桂枝半夏、红枣、生姜,加大黄、当归。治一
切肌骨蒸热,寒热往来,或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发汗不解,
或汗后余热劳复,脉洪实弦数,大便秘结,妇人产后经病不快
等,名柴胡饮。L2生宝鉴]
    7.为本方用量加至四倍。治少阳病兼有太阳表证,及三焦
不透,营卫不和,心腹急痛者,可用于胆道蛔虫、阑尾炎、粘连
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等,名
大柴桂汤。[山东医刊,1965,c4,:42]
    《外台》走马汤
    (又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杏仁2枚  巴豆2枚(去皮心,熬)
    上2味,以绵缠粉碎,加热汤20ral,捻取白汁,饮之当下。
    (功效]开肺利气,温通泻下。
    (主治)中恶,心腹胀疼,大便不通;寒疝腹痛;积寒腹痛,
便秘,脉弦紧或沉弦。    、

    (临证加减}
    1.因暴食冷物,突然脘腹胀痛,痛甚拒按而不发热,甚者
肢厥面青,舌滑不渴,确属胃肠寒积者。若去杏仁,加干姜益其
温,加大黄益其泻,又反佐巴豆之毒性,使巴豆攻而不过,即
《金匮.杂疗方》中之“备急丸”也。
    2.飞尸鬼击的证治:飞尸主要表现“心腹刺痛,气息喘急
胀满,上冲心胸”。因其发病,“若飞走急疾,故谓飞尸”。鬼击,
也是急性病,“得之无渐,卒著”以“如人以刀茅刺状,胸腹内
绞急切痛”为主证,两者都是感受秽浊之气而成。因此也都可以
用走马汤攻下秽浊。
    3.飞尸鬼击的辨略:巢氏病源谓中恶飞尸鬼击皆以忽然心
腹绞痛为主,然卒疝也,同样是急性发作腹痛之一证候,但鬼击
必须有吐血鼻血之症.飞尸则以气息喘急为主证。二者皆有心腹
刺痛。而卒疝之剧痛,则见于脐腹,三者之病均不离开胃肠,所
以用巴豆迅速通利,杏仁宣肺润肠,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须
注意以寒性实性为主,故凡卒然心腹胀痛属实之证,如干霍乱
(绞肠痧)急性寒疝之类病证,俱宜以本方迅速通利之品来治疗。
盖取其能调整肠胃间因于气寒而功能紊乱的现象,亦即通则不痛
的意见。[金匮要略译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
    4.巴豆霜胶囊治疗肠梗阻:将巴豆霜胶囊(每粒胶囊150
~300mg),成人每次用工一2粒,4,JL酌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通讯,1974,(1):34]
    5.巴豆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用巴豆仁切碎置胶囊内,每
次服lOOmg,t]~JL酌减,每3—4小时用药一次,致畅泻为度,
每24小时不超过400mg。获满意疗效。并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巴
豆能使胆总管括约肌松弛,促进胆汁排泄,有利于解除胆道梗阻
有关。[新医药学杂志,1977,《2,;183
    6.巴豆十四枚,龙胆草一两,半夏一两,土瓜子一两,桂
枝一斤半。上五味,合捣碎,以两布囊贮,蒸热,更番以熨之;

亦可煮饮,少少服之。治卒有物在皮中如虾蟆,宿昔下人腹中,
如杯不动摇,掣痛不可堪,过数日即杀人。此本在杂治,病名曰
阴尸,得者多死,名阴尸方.[肘后方]
    7.若惟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虫。治之方:巴豆
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黄;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熬令黄。上二
味捣相和,服如小豆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佳。忌猪肉、芦
笋,名水虫方。[肘后方]
    8.治一切赤白泄痢,腹痛,里急后重者。即本方二味等份,
同烧存性,研泥溶蜡,和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黄汤,间
日一服,名杏仁丸.
    瓜蒂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等份
    上二味研细末和匀,每服工一2g,用淡豆豉15g,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乘温,顿服之。若不吐者,少加剂量,得吐
停药。
    注:l。本方申之赤小豆究属何物?历代《伤寒论》、《金匮
要略》注家有二种意见:一说认为,方中赤小豆应属草本自主赤
豆之成熟种子。但另一方说则应是木本自主“相思子”,俗称
“蟹眼豆”.如《金匮要略语译》即云:“赤小豆有二种,瓜蒂
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作用。”近人邓可则亦认
瓜蒂散中赤小豆是蟹眼豆(《中国药学大词典》第649页)。
《江西医药》1964年第7期“试探瓜蒂赤小豆”一文详细区别
了两种同名异物赤小豆,指出草本赤小豆药味甘淡,能利小便泄
血分之湿热;而木本赤小豆(相思子,又称蟹眼豆)味涩微苦,
能令人吐。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阐述,论证瓜蒂散中赤小豆
即为相思子
    2.方中瓜蒂甜瓜蒂,入药以新而味苦者为佳,陈久者少

效.若无甜瓜蒂,可以丝瓜蒂代之。
  (功效)涌吐实痰。
  (主治)
  主证:宿食在上脘,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
欲吐复不能吐。
    副证:手足厥冷,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或发热恶风自汗
出,寸脉微浮,关尺脉见沉或乍紧。
    (临证加减]
    L本方去豆豉。治疗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
喘粗,眼黄等证。并云:“但有一候相当,即须宜服此瓜蒂散,
吐则瘥……若轻病宜吹鼻中,两黑豆粒大亦得,当鼻中黄水出即
歇。”名瓜蒂散。[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
    2.本方去赤小豆、豆豉,加防风、藜芦,为粗末。治中风
闭证所致之失音闷乱,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急及癫痫
等确有痰浊壅塞胸中,脉象浮滑者,名三圣散。[儒门事亲]
    3.本方去赤小豆,加郁金、韭汁。鹅翎探吐,治中风风痫,
痰阙头痛,名三圣散。[医方集解]
    4.本方去豆豉,加栀子.治太阴温病,痰涎壅盛,心烦不
安,胸中痞塞,欲呕等症,名皿蒂散.[温病条辨]
    5.不用香豉汁调药末,而用熟水或酸盖水调下药末。据该
书记载,本方并可用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癫狂烦乱,人事
昏沉,五痫痰壅”。并云:“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
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名瓜蒂散。
[医方集解]
    6.本方去赤豆.治太阳中暍,身重痛而脉微弱,名独圣散。
L医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