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秘方数:5)

矽肺是由于长期大量吸入一种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后,引起肺内发生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简称矽肺。本病起病缓慢,早期可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逐渐发展,出现咳嗽,咳痰针刺样胸痛,胸闷、气急。部分病人还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病人有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气胸或心力衰竭,大咯血,以至死亡。本病的病因,主要为二氧化硅粉尘或合有三免化硅的矿物质等因素有关。矽肺主要诊断依据应结合病史、职业、生产环境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血清蛋白己糖、氨基己糖、粘蛋白、蛋白均增高,一般为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铜兰蛋白以及尿羟脯氨酸均增高。X线胸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肺功能测定,见肺活量降低,通气量减少,残气量及其占肺总量比值增加,静息时动脉血氧饱和度有不同的减低,可资参考。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等方法。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胸痹”、“咳喘”、“肺痨”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凝聚为疾,痰湿壅阻肺窍,故咳嗽,咳痰;粉尘重坠,其性燥烈,沉结肺内,阻于肺络,渐致尘浊瘀结,气机失畅,胸阳不展,故见胸痛,神疲乏力;脾气不足,消化力弱,水谷精气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胃纳减退;心肾不交则心悸;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则气短急促;病深日久,肾虚不固,气不摄纳,统摄无权,则气短乏力;肾阴不足,虚火灼伤肺络,则咯血;气血两伤,易致阴阳离决。(姜光华)方 名石上柏方抗矽方麦冬黑大豆汤祛瘀化矽汤尘肺方石上柏方【功能主治】功能宽胸利气,止咳化痰。主治矽肺。 【处方组成】单味石上柏全草,制成25%的水溶液。每日用10毫升雾化吸入。3-6个月为1疗程。【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应用121例,经1个月疗程治疗,胸痛改善率66.3%,咳嗽改善率60.9%,咳痰改善率为57.1%,气促、头痛、心悸统善率分别为55.8%、55.3%、42.8%。【处方来源】广东省韶关地区工人疗养院。【按 语】本方雾化吸入时,极少数病人出现一时性头晕或头晕加重现象,但在继续治疗中可自然消失。(姜光华)抗矽方【功能主治】功能扶正化石,润肺止咳。主治早期矽肺。 【处方组成】党参15克、瓜蒌30克、薤白10克、白果30克、木贼草30克、制大黄10克、金钱草12克、鸡内金15克、胎盘粉3克,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每次4片,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应用302例,总有效率为71%。服药后2周症状开始好转,尤以咳嗽、咯痰、胸痛、气喘减轻比较明显。【处方来源】天津市第—中心医院张久山等。【按 语】本方服用一般无副作用,但偶有感到恶心、上腹胀满,如症状不严重不必减量。本方片对矽肺的治疗作用较为缓和,需经过长期服药才能收到疗效,对早期矽肺较为适用。中、晚期矽肺可配合西药同服,能起到协同作用。(姜光华)麦冬黑大豆汤【功能主治】功熊润肺,解凝,散结,软坚。主治矽肺。 【处方组成】麦门冬15克、天门冬12克、竹沥半夏9克、北沙参15克、茅根15克、瓜蒌皮9克、郁金9克、黑大豆30克、甘草6克、瓦楞子(先煎)30克、白萝卜汁1盅,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11例,经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一般都有好转,尤以咳嗽、咳痰、咯血等明显改善。胸部X线摄片检查也有一定进步,肺活量增加。【处方来源】浙江省工人疗养院。【按 语】麦门冬、黑大豆是解金石之毒的要药;北沙参能疗胸痹,心腹痛;半夏能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甘草调和,白萝卜汁以消痰解凝;茅根止血凉血。诸药合用,协同奏效。用本方治疗一般需6个月以上。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祛瘀化矽汤【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清热利气。主治矽肺。 【处方组成】焦白术12克、生地12克、焦三仙12克、陈皮9克、桔梗6克、苏子6克、桃仁6克、红花9克、丹参9克、赤芍9克、乳香6克、没药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实热型加黄芩、黄连、黄柏、知母、丹皮、栀子等;虚弱型加党参、黄芪、白参、黄精等;虚热型加知母、白芨、丹皮、首乌、龟版等;咳嗽者加杏仁、桔梗、前胡、枇杷叶、沙参、二冬等;胸闷者加薤白、瓜蒌、苏子、莱菔子等。【临床疗效】应用46例,4个月治疗,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尿矽排出量增加,80.4%的人恢复正常工作。【处方来源】天津市劳动卫生研究室徐德忻。【按 语】本方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能对促进血矽的活性和增加尿矽的排出量有作用,使体内矽尘量逐渐减少以达到治疗效果。服用本方的同时配合太极拳、气功等辅助治疗,其效更著。(姜光华)尘肺方【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主治石棉肺。 【处方组成】桑寄生15克、丹参9克、广郁金9克、莪术12克、地骷髅12克、赤芍9克、鹅管石12克、夏枯草15克、海蛤壳18壳、陈皮6克,制成糖浆剂。以上为1日量,分3次饭后服。3个月为1疗程。【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24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处方来源】邵长荣等。【按 语】本方治疗前后曾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显示本方可能有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血液循环和肺部代谢功能作用.(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胸膜炎(秘方数:11)

胸膜炎是胸膜壁层和脏层的炎性病变。有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起病一般较为急剧,但也有缓慢的,症状轻重不一,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一般尚有中、高度不等的发热、畏寒、干咳、胸痛为剧烈尖锐针刺样,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重。部分病人有时表现为容易出汗,身体虚弱,全身不适,或胸腔积液突增而有胸闷气急,紫绀,端坐呼吸等。也有的可咳出大量脏痰或血性痰,演变为脓胸。可出现杵状指、趾,气管、心脏可向健侧移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与结核、细菌感染、变态反应、肿瘤、化学及物理等因素有关.胸膜炎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剧烈尖锐如针刺样胸痛,发热,干咳。肺功能可有肺活量减低或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变化。听诊闻及胸膜摩擦音,呼吸音减低消失,伴有积液增多时,则肋间隙消失。X线胸部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超声波探测有助於对胸腔积液的定位、定量。实验室检查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胸腔穿刺液化学分析和细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亦有助于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在加强抗菌素治疗基础上,适当应用激素类药物,以促进液体吸收;胸腔穿刺抽液和对症治疗等。若并有慢性化腺性炎症,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本病中医多属“胸痛”、“咳嗽”、“发热”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外感阳热之邪,邪正相抗,阳盛于外,故发热畏寒;热乘于上,首取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血乃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血亦行,气滞则血凝。邪毒蕴结于胸,阻碍气机,脉络瘀滞血运不畅,以致不通则痛,故胸痛剧烈,似针锥之状,随活动而加剧;元气亏耗,肌腠弛松,津失气摄,则容易出汗,身体衰弱无力;饮停于胸,清阳失于输布,肺气受损,肺络阳气不充,则气促,紫绀,端坐呼吸而不能平卧。(姜光华)方 名苍耳草方逐饮方夏枯草方麝香牛黄方大枣葶苈子治胸膜炎麻黄桂枝治胸膜炎 柴胡黄连治胸膜炎当归瓜篓皮治胸膜炎大黄芒硝治胸膜炎夏枯草葶苈子治胸膜炎二草六子汤治胸膜炎苍耳草方【功能主治】功能祛风化湿。主治红白痢疾。 【处方组成】取新鲜苍耳草全株20-30克,捣碎,水煎服。【辨证加减】痢白者(大便中无血,有白色脓液)每服加白糖10克;红痢者(大便中有血)每服加红糖10克。【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多例,连服2日,重者连服3日,即可痊愈。【处方来源】解放军33900部队刘桂同等。(孟宪益)【按 语】无逐饮方【功能主治】功能通阳化气,宣肺利水。主治胸腔积液。 【处方组成】川椒9克、桂枝4-6克、全瓜蒌20-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泽泻10-12克、炒枳壳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车前子10克(包)、杏仁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饮邪蕴郁化热,加穿心莲、黄芩、大黄、川椒改为4.5克;痰多而黄,胸胁苦满,呼吸困难,脉弦数者,加贝母、桔梗,川椒改为4.5-6克,葶苈子改为10-12克;血性胸水加田七、旱莲草;恢复期用太子参、黄芪、淮山药、当归、茯苓、瓜篓等。【临床疗效】治疗63例,胸水消失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6天,平均10.5天。西药对照组63例中最短8天,最长46天,平均19.8天。中药组治疗后无l例复发,而对照组则有4例复发。【处方来源】江西省进贤县人民医院罗晓春等。【按 语】方中川椒功能行水,平喘,对水肿胀满,痰饮喘息有治疗作用;桂枝能温阳化气:又配合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以导行水湿从膀胱而出;瓜蒌、葶苈子、桑白皮、枳壳、杏仁则取其宜肺降逆、理气行水之功。故本方应用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姜光华)夏枯草方【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散结。主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处方组成】夏枯草全草50-6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9例,全部治愈。平均退热天数为7.7天,积液吸收天数为24.7天,疗效优于抗痨药物治疗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为9.4天和40.3天。【处方来源】湖北省大冶县人民医院。(姜光华)【按 语】无麝香牛黄方【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脓胸及支气管胸膜瘘。 【处方组成】熟大黄8克、黄芩15克、连翘6克、车前子0.15克(包)、麝香0.3克、牛黄0.6克、羚羊粉0.8克,上药制成蜜丸,丸重0.6克,每日服4-5丸,分6日服完。【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5例,3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处方来源】山东省第一医院。【按 语】脓胸并发支气管瘘,一般需手术治疗。本方药物重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腐生新,定痛散结,因而有助于修复。病轻,脓腔小,能促进愈合;脓腔大,或手术后,同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用药剂量要适当增大。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肺脓肿(秘方数:4)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肺炎,继而形成脓肿,称为肺脓肿。发病急骤,以高热、咳嗽和咳吐大量脓臭痰为主要症状,体温可高达39摄氏度-40摄氏度。伴有出汗,畏寒,胸痛,气急,其他还有精神萎顿,周身乏力,饮食减退。有时痰中带血和中等量咯血。约一周左右,脓肿自行破溃,痰量骤增,每日咳出达300-500毫升的脓臭痰。此外,有少部分病人可出现胸膜炎,支气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脓气胸或脑脓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细菌、原虫或免疫机能降低等因素有关。肺脓肿的主要诊断依据为突发性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臭痰。痰和血培养,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可发现和确定病原体。血白细胞检查总数可达2万-3万/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X线摄片检查呈大片浓密模糊阴影,边缘不清,脓肿形成,脓痰咳出后,X钱检查显有脓腔,透亮区内见液平面。恢复期后,肺部残留索条纤维阴影。X线分层摄片对诊断深层腺腔及局限性气胸有帮助。支气管造影术、支气管镜的反应,可以加强并发症的诊断。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消炎、痰液引流、对症处理等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治愈。部分病人经内科治疗3个月以上感染不能控制,脓腔依然没有缩小,或并发支气管扩张、脓胸、支气管胸膜痿时,可外科手术治疗。本病中医属于“肺痈”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邪正交争,正气拒则突发高热,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是为汗,邪气深入于内则畏寒。热毒之邪乘袭,邪热壅肺,津液被阳火煎熬,或热损肺络,瘀热内积郁而转生为脓,导致枢机不利,故咳漱,咳唾浊沫、粘液痰、脓性痰以及痰中带血或咯血。脾主运化和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今脾虚无力转输贯通周身,致使肢体无以营养,故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胃纳不香。(姜光华)方 名黄芪汤清热解毒汤肺痈方大青凤眼方黄芪汤【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托脓,泻火解毒。主治肺脓疡。 【处方组成】生黄芪15克、鱼腥草30克、赤芍9克、丹皮6克、桔梗6克、瓜蒌9克、生大黄(后下)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风热袭肺型(多见初期)加桑叶、菊花;痈脓型加苇茎、冬瓜子、桃仁;正虚邪恋型(多见后期),加太子参、沙参、知母;热陷厥阴型,加犀角、生地、钩藤、羚羊角;正虚阳脱型配合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临床疗效】治疗31例经X线检查为肺脓疡患者;经治疗后除3例中断治疗外,28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X线显示正常或仅残留少量纤维素阴影。一般服药l剂,临床症状即开始好转,服3剂临床症存基本消失。疗程平均14天。【处方来源】李汉俊。【按 语】本方采用黄芪意在扶正祛邪,托脓解毒,且现代药理证实黄芪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选用大黄是根据中医学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原理,以通泻的方法来排除体内的邪热、痰浊、瘀血、痈脓。(姜光华)清热解毒汤【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肺脓肿。 【处方组成】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芦根30克、败酱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鱼腥草30克、桔梗20克、知母15克、连翘15克、桃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热毒炽盛、体温高达39摄氏度以上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黄芩15克、栀子10克;胸胁疼痛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合欢皮15克;咯血咳痰带血者加三七粉(冲服)3克、白芨10克、血余炭10克、藕节炭10克;气虚多汗者加黄芪30克、麻黄根20克、党参15克。治疗后期高热已退,脓痰消失,X线胸片显示病变基本吸收,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时改服益气养阴、清解余毒的副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山药6克、百合10克。【临床疗效】治疗32例,87.5%痊愈(体温正常,咳嗽、咳痰、胸痛消失,白细胞总数少于10000/立方毫米,X线胸片显示病变完全吸收或留残余阴影),6.3%好转(脓痰减少或变为泡沫样痰,白细胞总数略有下降,X线胸片显示炎性病变吸收1/2者),6.2%无效(脓腔不改变)。【处方来源】山东省昌潍结核病防治院赵永兴。【按 语】对有液化脓溃者,在服药过程中可配合体位引流排脓。(姜光华)肺痈方【功能主治】功能清肺排痰,解毒消肿,祛风化湿。主治肺脓疡。 【处方组成】单味金荞麦根茎,晒干后以干药250克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密封蒸煮3小时,得净汁1000毫升,加防腐剂备用。分水剂与酒剂两种。一般肺脓疡采用水剂。当肺脓疡病情迁移,脓包不易破溃时,临床表现高热持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则以酒剂为佳。每次40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应用506例,痊愈462例。占91.3%。治疗1周后发热消退,数日到2周左右排尽脓痰,20天至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处方来源】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姜光华)【按 语】无大青凤眼方【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主治肺脓疡。 【处方组成】(1)大青叶30克-60克、凤眼草30克-60克,水煎,每日2剂,分4次服。(2)大青叶、凤眼草,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大青叶、凤眼草提取物各1克。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4次。用至空洞闭合、病灶消失后停药。【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15例,14例治愈,l例无效。体温下降时间平均11.8天,空洞闭合时间平均29.1天,病灶消失平均34天。【处方来源】江苏省徐州地区医院。【按 语】大青叶、凤眼草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中医多用来治疗温热病和疮疡肿毒等疾病。抑菌试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菌作用。药物分析证明含有黄酮甙,由于黄酮甙的扩张血管作用,所以改善了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与代谢,从而加快了局部炎症的消散和病灶吸收。(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气胸(秘方数:6)

胸腔位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呈封闭型腔隙。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轻的仅有胸闷、气促。严重的则起病急骤,突然胸痛,呈刀割样锐痛,随呼吸加重。大量气胸,心脏、气管向对侧移位。若胸腔积气突然增加,可有呼吸因难,大汗淋漓,紫绀,烦躁不安,或四肢抽搐,手足冰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或窒息,危及生命。有少部分病人并有水气胸,脓气胸,血气胸,纵膈气肿,慢性气胸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购的不同。原发性又称突发性气胸,常因咳嗽、提重物、活动或体息时发病,X线肺部无明显病变。继发性多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弥慢性肺纤维化疾病所致。气胸主要诊断依据突发性刀割样剧烈胸痛,气急短促,肋间隙增宽,语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心、气管向对侧移位。X线胸部检查有助於确诊。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胸腔气体排除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可使病情得到痊愈或缓解。少数病人经过各种技术处理后,症状仍未改善,则考虑剖胸作气胸裂口缝合,或肺大泡切除,或壁层胸腹切除修补,或胸膜纤维包膜剥离等手术。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胸肋痛”或“厥证”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胸阳不足,客邪乘于阳位,闭塞清旷之区,气机不畅上逆,肺气升降受阻,故胸痛气促;气虚阳气不充于营血,血滞则紫绀继发;气血逆乱,营卫阻滞,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和上荣于面。故四肢厥冷,面色苍白;阳虚卫气失固,津液外泄,则大汗淋漓;真阳欲脱,真元外散,阴阳欲将绝离,故血压下降,休克或窒息。(姜光华)方 名百合枇杷蒌皮汤补肾纳气方疗伤理气汤泻肺调气汤瓜蒌枳桔汤桃红银薏汤百合枇杷蒌皮汤【功能主治】功能宽胸理气,滋阴润肺。主治自发性气胸。 【处方组成】百合12克、麦冬12克、沙参12克、玄参9克、生地15克、芍药9克、桔梗9克、贝母15克、枇杷叶15克、瓜蒌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ll例,气胸消失、肺复张最快为2天,最慢为20天,平均11天左右。全部病例治疗前后都经X线检查确诊。【处方来源】广东省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按 语】本方主要针对自发性气胸有肺阴虚火旺者。由于自发性气胸患者多见有干咳痰粘,口燥咽干,尿黄便秘。舌红干,苔少微黄,脉细数的症状,故认为肺阴虚火旺型为主。用生地、玄参、麦冬、沙参养阴润肺,滋肾壮水;桔梗、贝母、甘草、蒌皮化痰止咳,以利胸膈。如遇气急、紫绀明显者可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胸腔有脓液者可适当选用抗菌素治疗。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姜光华)补肾纳气方【功能主治】功能补肾纳气。主治自发性气胸。 【处方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党参15克、山药20克、茯苓10克、苏子10克、五味子12克、磁石12克、肉桂5克、沉香3克、蛤蚧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15例,有12例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而致自发性气胸,3例是肺结核并发气胸,均收到满意效果,恢复肺组织压力,使肺复张。【处方来源】吕云钊。【按 语】方中蛤蚧、肉桂、党参温肾补气;山萸肉、磁石、五味子滋肾纳气;沉香、苏子降气平喘。本方重在摄纳肾气,收敛肺气,使气降喘平。严重者可给氧和抽气。(姜光华)疗伤理气汤【功能主治】功能肃降肺气,摄纳肾气。主治损伤性闭合气胸。 【处方组成】苏子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前胡10克、厚朴10克、旋覆花10克、甘草10克、川牛膝10克、五味子10-15克、出萸肉10-20克、代赭石3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胸腔积液加葶苈子10克、桑皮15克;肺热加桑皮15克、连翘15-20克、银花30克、鱼腥草30克;咳痰加川贝10克、枇杷叶15-20克;便秘加生大黄5-12克、苦杏仁10克;气阴不足加太子参15克、麦冬10-20克、沙参15-20克;胸痛加三七3-5克(研末吞,酒送服)、郁金15-20克。【临床疗效】应用13例损伤性闭合性气胸患者,有伴肋骨骨折,少量胸腔积液和严重慢性文气管炎。经1-2周治疗,全部治愈。【处方来源】丁锷。【按 语】方中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理气化痰;旋覆花、代赭石降气镇逆;牛膝引药下行;五味子、萸肉酸涩收敛,可敛肺纳气,有利于胸腔气体的消散吸收。(姜光华)泻肺调气汤【功能主治】功能泻肺平喘,消痰行水,调畅气机。主治自发性高压性气胸。 【处方组成】葶苈子12克、大枣10枚,炒白芥子3克、炒苏子3克、苦桔梗3克、炒枳壳3克、瓜蒌皮15克、瓜蒌仁15克、杏仁9克、茯苓9克、桑白皮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l例自发性气胸,其肺压缩在3/4,经抽气治疗无效,用本方2剂后见效,后用生脉散合甘桔汤加苡仁米、黄芪、桑白皮、生牡蛎(先煎),3剂后痊愈。【处方来源】浙江省镇海县汶溪卫生所林同鑫。【按 语】方中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杏仁以泻肺降气:枳壳、蒌皮、茯苓、桑白皮以利湿消痰,和胃宽中;大枣安脾土以缓其峻;瓜蒌仁化痰润肠;桔梗能载药上行,药后能使肺气开泄,上下贯通,喘促平息而气胸消散。疾病后期由于病后衰弱,出现气阴两伤的症状,可用四君汤、生脉散加其它益气养阴药以巩固疗效。(姜光华)瓜蒌枳桔汤【功能主治】功能宣肺化痰,行气止痛。主治肋骨骨折引起的血气胸。 【处方组成】瓜蒌12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青皮6克、桔梗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痰多咳甚加蜜冬花10克、蜜枇杷叶10克;咳痰血加白芨6克、藕节炭10克;痛甚加元胡6克、郁金10克;合并血胸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0克。【临床疗效】治疗34俐,其中气胸6例,血胸5例,血气胸并存23例。经本方治疗气胸消失时间6-12天,平均9天;血胸消失时间14-40天,平均32天。【处方来源】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医院麦少卿。【按 语】本方有加速肺组织的修复、促进气体的吸收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桃红银薏汤【功能主治】功能疏肝清热,化瘀排脓。主治脓气胸。 【处方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天花粉15克、山甲9克、酒大黄9克、金银花15-30克、连翘9克、蒲公英15-30克、瓜蒌12克、薏仁3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14例腺气胸患者,经大剂量抗菌素、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5-9天后,有6例无效,加用本方治疗2-4天,裂口全部闭合。【处方来源】山东省沂源县东里医院赵化琛。【按 语】方中柴胡、当归、桃仁、红花、天花粉、山甲、酒大黄,主要治疗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胁肋疼痛,大便秘结等,近来被广泛应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肝脓疡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瓜蒌、薏苡仁有良好的清热解毒、祛痰排脓功用。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肺炎(秘方数:18)

肺炎为肺部急性感染所引起的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因感染因素不同,肺炎分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霉菌性等。本节介绍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1)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临床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唾铁锈色痰。体温达39摄氏度-40摄氏度时,伴头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周身肌肉酸痛,极度疲乏。如有中毒症状,或间有肾功能不全,则面色潮红,胸痛,咳嗽加剧,咯血痰。感染广泛和败血症形成时,可有缺氧,紫绀。重症肺炎可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见颈静脉曲张,肝肿大,周围水肿。严重中毒时可有末梢循环衰竭,皮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少尿,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或昏迷的休克症,还可伴有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中毒。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为了及时观察肺炎病人的病情变化,对血压的测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常可并发胸膜炎、心肌炎、脑膜炎、肺脓肿等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细菌所致。还与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原虫,物理、化学和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突发性的发热、寒战、胸痛、咳嗽;铁锈色痰和口唇、鼻周疱疹;血白细胞计数达2万-3万/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痰涂片和培养液找到致病菌,胸部X线检查病初仅首肺纹增多或局限性阴影,中期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后期阴影密度降低,透亮度增加,呈散在不规则片状阴影或斑点、条索状。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消炎、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等方法。病情严重发生休克,应立即纠正休克,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和酸中毒。本病中医属“温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肺合皮毛,主卫表,温病初期,肺卫首当其冲,故见发热、恶寒。温热之邪转里入气,肺气壅闭,失于宣达,则咳嗽胸痛,按之加剧。邪热上蒸,血络破损,气血充斥,故头痛面赤、痰血或出现斑疹。血滞阳气不充而紫绀。胃以升为补,胃宜降则和,邪热内阻,腑实结滞,胃气失于通降,波及肝胆,胆汁外溢,则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腹泻、黄疸。邪热入营,心神受扰,则烦躁谵语,真阴欲竭,阳气虚脱,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肤色苍白。(2)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原发性支气管肺炎。起病多缓慢,头痛,发热,咳嗽,痰不多呈粘液性、免疫缺损的病人,病情比较严重,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心悸、气促、紫绀、咯血和极度衰弱,甚至休克、心力衰竭、氮质血症。少数病人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本病的发病与病毒有关。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头痛、发热、咳嗽、乏力。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减少或稍增加。X线检查肺部有斑点状、片状或均匀的阴影,病变严重则表现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消散较为缓慢。明确诊断尚须作气管吸出物或肺活组织的检查,有助于病毒的发现。双份血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干扰素、免疫方法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如有继发感染,适当应用抗菌药物。病毒性肺炎,中医多属“发热”、“咳嗽”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温热之邪上犯,侵犯肌表,卫气失于宣畅,故发热、头痛。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津液被灼,故咳嗽痰粘。热邪炽盛,则高热。心神受扰而心悸,气虚阳不气充。血瘀续发则气促、紫绀。体力衰弱,如果邪热内陷,邪盛正虚,则心阳衰竭,导致内闭外脱的危象(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儿童,可参阅本书儿科分卷。(姜光华)方 名抗菌汤石知银翘汤麻杏肺炎汤加减白头翁汤肺炎方肺炎卫营方复方鱼桔汤胡氏肺炎方金银花茜草根治肺炎虎杖鱼腥草治肺炎板蓝根鱼腥草治肺炎银花连翘治肺炎鱼腥草丹参治肺炎苇茎汤治肺炎清暑益气汤治肺炎大青叶四季青治肺炎麻杏石膏汤治肺炎麻杏石膏合剂治肺炎抗菌汤【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处方组成】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克、大青叶10克、金钱草10克、连翘20克、栀子1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用药次日就能使体温下降。【处方来源】黑哈尔滨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于长义等。【按 语】本方诸药均为清热解毒之药,协同应用提高了抗菌消炎能力。实验采用12例本方和青霉素联合治疗作为对照,发现青霉素并未能缩短病程和加快病情好转。(姜光华)石知银翘汤【功能主治】功能解热清肺,化痰止咳。主治大叶性肺炎。 【处方组成】楚荷6克、瓜蒌霜15克、象贝母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知母12克、黄芩12克、紫苑10克、马兜铃6克、生石膏25克、甘草6克,水煎服。【辨证加减】口渴者加玄参15克、麦冬15克;痰血不净者加侧柏炭12克、藕节12克;发热渐退,脉渐缓和去知母、石膏。【临床疗效】治疗26例,治愈25例。体温下降至正常平均2-3天,白血球计数完全恢复正常,症状全部消失。【处方来源】云南省昭通地区医院。【按 语】石膏、知母为治温热病的要药,又以银花、连翘、黄芩相配,在病变热盛期,则能起到强烈的清热作用。待热退时,减去性味大寒之品,以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本病后期,宜适当增加养阴生津或益气之药。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麻杏肺炎汤【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主治大叶性肺炎。 【处方组成】麻黄6克、杏仁6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荆芥9克、远志9克,前胡12克、桔红12克、半夏9克、甘草12克、黄芩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肺热咳喘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苑、款冬花;邪热入里、灼伤脉络重用金银花、鱼腥草、茅根、丹皮、生地、黄芩等。【临床疗效】治疗25例,肺部完全恢复正常平均为7.6天,白细胞至正常平均4.8天,体温降至正常平均3天。【处方来源】山东省泰安地区医院内科。【按 语】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平喘;桔红、前胡、半夏、远志化痰止咳;荆芥祛风;石膏、知母、黄芩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姜光华)加减白头翁汤【功能主治】功能清火泻热,凉血解毒。主治大叶性肺炎及支气管肺炎。 【处方组成】白头翁1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秦皮9克,水煎服。【辨证加减】风热闭肺加杏仁、麻黄、鱼腥草、僵蚕、大青叶、生石膏、葶苈子;痰热壅肺加黄芩、生石膏、生甘草、葶苈子、丹参、白花蛇舌草、葶苈子、玉竹;气血两燔加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紫草、丹参、白花蛇舌草、芦根;神昏谵语加紫雪丹。【临床疗效】治疗大叶性肺炎41例、支气管炎26例,痊愈56例(症状完全消失,白细胞计数、中性白细胞百分比恢复正常,胸透或胸片复查示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处方来源】胡安黎。【按 语】白头翁汤习惯用于治疗痢疾腹泻,取其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作用。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肠湿热积聚可导致肺气壅塞,而清利大肠湿热的药物,则有利于疏导壅塞于肺部热毒,本方辩证加减,上病下取。本方对中医辩证为气分证和血分证的肺炎效果较好。本方名为编者所拟。(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呼吸衰竭(秘方数:3)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时不能进行正常呼吸,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病轻的初起仅感用力呼吸,严重时不易呼吸,大汗淋漓,口唇指甲紫绀显著,智力功能改变,定向功能障碍,头痛,失眠,神情恍惚,烦躁,骚动,进而嗜睡,乃致昏迷,抽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等。部分严重病人则有少尿,下肢浮肿或肝功能损害和消化道出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有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脑炎、脊髓灰质炎、胸廓畸形、肺气肿、气胸、肺结核、胸腔大量积液、矽肺、广泛性肺纤维化、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毛细血管瘤等因素。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进行积极抢救,缓和缺免和二氧化碳潴留,采取鼻导管低浓度或高浓度吸氧,面罩吸氧,加压吸氧,呼吸机加氧疗法,面罩蒸气加压呼吸,甚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抗菌消炎,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以及加强护理的对症治疗等方法。本方中医属“厥脱证”及“头痛”、“失眠”、“水肿”或“嗜睡”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身体虚弱或突遭外伤,所致元气亏耗,气不摄津,津液外泄,故呼吸浅促或困难,大汗淋漓。秽浊之气随营血而运行,内滞逆扰神明、神不安则烦躁,失眠,骚动,神志恍惚,智力功能改变,定向功能障碍。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气升动太过,上扰清空,故头痛,筋脉失养,则抽搐。阳气不充营血,以致气滞血运不畅,故口唇、指甲青紫。脾虚运化水湿无权,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尿少,下肢肿胀。阳气转入虚衰,正气不支,则嗜睡或昏迷。肝失疏泄条达,横逆犯肾,导致肝胃不和,胃络损伤,故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姜光华)方 名乙脑呼吸衰竭方葶苈五味汤附苓汤乙脑呼吸衰竭方【功能主治】(1)方功能泻壅痰,救肺脏,解热毒;主治痰火壅肺型乙脑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者。(2)方功能通下救肺,泻火平喘;主治腑结肺痹型乙脑呼吸衰竭。(3)方功能益气救阴,主治气阴两竭型乙脑呼吸衰竭。(4)方功能回阳救逆,纳气固脱;主治阳衰喘脱型乙脑呼吸衰竭,类似中毒性休克。 【处方组成】(1)银花30克、连翘15克、石膏60克、大青叶3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滑石12克、知母10克、芦根20克、生草10克,水煎服。(2)大黄12克、芒硝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知母10克、石膏60克、连翘12克、银花30克、瓜蒌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水煎服。(3)人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磁石20克、龙骨20克、牡蛎12克,水煎服。(4)附子10克、人参12克、五味子19克、山萸肉20克、淮牛膝1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治疗2例乙脑呼吸衰竭患者,1例为腑结肺痹型,1例为阳衰喘脱型,全部治愈。【临床疗效】治疗2例乙脑呼吸衰竭患者,1例为腑结肺痹型,1例为阳衰喘脱型,全部治愈。【处方来源】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王怀义。【按 语】乙脑并发呼吸衰竭,多与脑水肿和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中药治疗应针对病机,稳住病情,正确辨证用药,同时可配合吸氧、输液,应用升压药和呼吸兴奋剂协同治疗。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葶苈五味汤【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利湿,温肺化饮。主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并发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葶苈子30克、五味子20克、附子5克、赤芍5克、白术5克、干姜10克、茯苓25克、益母草5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额汗淋漓、气短不续、四肢厥逆加白参20克、麦冬20克;头昏嗜睡、烦躁不安加菖蒲15克、郁金20克;痰稠不爽加皂角丸9克。【临床疗效】治疗47例,原发病均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8-27年,服用本方期间,除予抗生素和低流量吸氧外,不用其它强心、利尿西药。治愈19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91.5%。【处方来源】李述文。【按 语】本组病例葶苈最初用3-9克,无明显疗效,可逐渐增至30克,水肿在3-5天消退,喘咳渐平,并未发现不良反应。李氏认为,开始时1日量不应少于30克,待肿消喘平后,逐渐减量至15克为妥。(姜光华)附苓汤【功能主治】功能温阳利水,益气养阴,清肺除痰,祛瘀活血。主治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熟附子2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猪苓30克、茯苓30克、党参30克、麦冬30克、芦根30克、鱼腥草30克、乌药12克、丹参2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实证痰热壅肺以千金苇茎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寒饮托肺以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加减;心脉瘀阻以丹参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痰浊扰心以菖蒲郁金汤、涤痰汤加减,或服苏合香丸;肝风内动以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羚角钩藤汤、三甲复脉汤加减;虚证以真武汤、苓桂石甘汤加减;水泛阳损及阴以生脉饮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加减;阳虚欲脱以参附汤、四逆汤加减。【临床疗效】治疗30例,27例有效。一般服药6剂左右。【处方来源】广东省广州中医学院梁德任。【按 语】对于肺脏痰浊毒垢可用鱼腥草、银花、桔梗、甘草另煎超声雾化吸入,则疗效更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急性呼吸衰竭中医疗法大全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导致呼吸抑制,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呼吸衰竭。本病属中医学“喘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虽多,但不外热毒内陷、外伤气脱和久病气竭3个方面。  辨证分型  邪热壅肺:气息喘促,张口抬肩,昏厥痰壅,口唇青紫,高热烦躁不安,口渴便秘,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解毒,化痰降逆。清热泻肺汤加减。热甚而闭者,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开窍醒神,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  腑实气逆:痰涎壅盛,喘促不宁,发热不恶寒,腹满便秘,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滑数,右寸脉实大。  [治法方药]通腑降逆。陷胸承气汤加减。  外伤气脱:或烧伤,或跌仆、金刃伤后,气息喘促,张口抬肩,昏厥痰壅,口唇青紫,爪甲肢端发绀,面色晦暗,大便秘结,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方药]通腑逐瘀,益气救肺。桃仁承气汤合生脉饮。有出血证候者,加白茅根、三七、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化瘀;大量出血患者,宜回阳救逆,可用大剂量独参汤灌服。  痰瘀阻肺: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口唇青紫,胸膈塞闷,痰涎黏稠,不易咳出,面色暗黑或青紫,舌质暗,苔白腻,或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舌体胖大,脉滑数或浮滑。  [治法方药]豁痰化瘀,菖蒲郁金汤送服七厘散。  肺气虚衰:喘促短气,语言无力,咳声低微、,自汗畏风,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治法方药]补益肺气,参归鹿茸汤。兼肺气亏虚欲脱,兼见烦躁肢冷,大小便自遗,舌卷囊缩,脉微欲绝者,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急予大剂独参汤或参附汤灌服。  心肾阳虚: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喘不能卧,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心悸心慌,尿少肢冷,颜面晦暗,口唇发绀,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腻,脉沉涩无力。  [治法方药]温通心肾,行气泻肺。附桂行水汤加减。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主穴:大椎、风门、肺俞。手法:点刺,不留针,起针后加火罐。加减:痰多壅盛加天突、膻中,手法为泻法;喘而欲脱加内关、三阴交,手法为平补平泻。  2.耳针疗法  取心、肺、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及脑干等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5分钟捻针一次,或以电针刺激。  3.穴位注射  (1)洛贝林3毫克,注射于曲池穴,根据病情可两侧多次交替注射。  (2)回苏林8毫克,注射于足三里或三阴交,可两侧多次交替注射。  (3)醒脑静1~2毫升,注射于膻中、曲池、中府、肺俞、足三里等穴,每30分钟更换穴位注射。  (4)氨茶碱0.5~1毫升,注射于列缺、中府、合谷等穴,可重复使用。  (5)75%复方当归注射液0.5~1毫升,注射于膈腧穴,可左右交替使用。  4.点穴疗法  在天突穴处以拇指指甲贴喉,指端着穴,垂直向下用力。指端一起一点,并频频挠动指端,令喉痒咳嗽,可刺激患者主动排痰,减轻气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难。此法对神志欠清楚的患者可以试用。  5.搐鼻疗法  用搐鼻散(细辛、皂角、半夏)和通关散(猪牙皂、细辛、薄荷、麝香),或单用以上1~2味有辛香走窜的药物,研为细末,撒入或吹入患者鼻腔内,使之喷嚏,必要时可隔15~30分钟重复一次,以达到兴奋呼吸和苏醒神志的目的。本法适用于自缢、溺水、触电及浊邪内闭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有脑出血及颅内高压者慎用本法。  6.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服或鼻饲,适用于热盛于内所致的肺衰。功用:开窍醒神。  (2)至宝丹:每次一粒,每日2~3次,口服或鼻饲,适用于热盛于内所致的肺衰。功用:开窍醒神。  (3)牛黄蛇丹川贝散(验方制剂):每次一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热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化痰。  (4)礞石滚痰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热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化痰。  (5)猴枣散:每次0.3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热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化痰。  (6)天仙子粉(验方制剂):每次0.5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热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化痰。  (7)皂枯散(验方):枯矾2克,煨皂角1克,每次1.5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热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化痰。  (8)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口服,适用于肺衰喘促欲脱之证。  (9)黑锡丹:适用于阴盛阳衰、上盛下虚之呼吸衰竭。每次6~9克,淡盐汤送服,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可继服3~5天。  (10)苏合香丸:有芳香开窍之功,适用于呼吸衰竭偏寒者。每次一丸,口服,每日两次。  7.中药针剂  (1)石菖蒲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伴神昏者。常用本药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菖蒲郁金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伴神昏者。常用本药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用2毫升肌内注射,每日4~6次。  (3)蟾力苏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及心力衰竭者。常用本药2~4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  (4)醒脑I号及Ⅱ号注射液:适用于痰热壅闭所致的呼吸衰竭者。I号由牛胆酸3.25克,猪胆酸3.75克,栀子25克,板蓝根200克组成,共配制成1000毫升,分别装安瓿,每支两毫升,肌内注射;Ⅱ号由麝香皮20克、郁金100克、藿香100克、石菖蒲100克、冰片1克、薄荷脑0.75克,配制成1000毫升,分别装安瓿,每支两毫升,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次用I号、Ⅱ号注射液各4毫升,肌内注射,每6~8小时一次;对昏迷患者则用I号注射液肌内注射,用Ⅱ号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用本药12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用药5~7天,神志完全清醒后停用。  (5)醒脑静注射液:由麝香、冰片、郁金、牛黄、黄连、黄芩、栀子等药配制而成。长于清热开窍,适用于热毒内闭、昏迷较深的呼吸衰竭。常用本药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6)清开灵注射液:由牛黄、水牛角、珍珠母、黄芩、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等药配制而成。其作用及用途与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常用本药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7)中麻I号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兼瘀血者。常用本药1~2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8)人参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兼气虚者。常用本药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1~2次。  (9)生脉(或参麦)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兼气阴两虚者。常用本药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1~3次;或用2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10)30%参附注射液:适用于呼吸衰竭兼阳虚者。常用本药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两次;或用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11)穿琥宁注射液:400~600毫克,每日1~2次,加入等渗溶液250毫升中,每日1~2次,静脉滴注,适用于热毒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解毒。  (12)双黄连粉针剂:每次60毫克/千克体重,加入等渗溶液250毫升中,每日1~2次,静脉滴注,适用于热毒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解毒。  (13)丹参注射液:每次4毫升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静脉推注。或8~16毫升加入等渗液250毫升中,每日两次,静脉滴注,适用于瘀血内阻之肺衰和其他类型肺衰的辅助治疗。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14)舒血宁注射液:每次4毫升,每日两次,肌内注射,适用于热毒内盛之肺衰。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诊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一般是指上气道塌陷堵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不足,具体指成人于7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4%;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5。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外,临床还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后二者均有不同程度呼吸中枢受损及某些颅脑疾病,如颅脑损伤、脑炎、脑脓肿、脑肿瘤、脑干梗死等。  本病属于中医“鼾眠”范畴。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上呼吸道狭窄或堵塞:喉上方有3个部位容易发生狭窄和阻塞,即鼻和鼻咽,口咽和软腭,以及舌根部。三者中常以咽部阻塞为主,当咽腔左右径与前后径狭小或舌根肥厚上抬使咽峡上下径变小,以致在吸气时引起软腭下缘、咽腭弓及腭垂急速震颤而发出鼾声。临床所见,前鼻孔、鼻咽部狭窄或闭锁,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肥厚性鼻炎,鼻腔及鼻咽肿瘤,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咽腭弓宽阔,软腭松弛,咽壁黏膜下脂肪沉积,咽肌麻痹,舌体肥大,颌骨畸形,喉软骨软化及颈椎畸形等常引起本病发作。  (2)肥胖:肥胖与本病呈正相关。肥胖者易发生本病的原因可能为:①舌体肥厚,且软腭、腭垂和咽壁有过多的脂肪沉积,易致气道堵塞。②肺的体积明显减少,从而产生肥胖性肺换气不足综合征。(3)脂代谢紊乱:患者存在着脂代谢紊乱,大多数有血脂异常。  (4)内分泌紊乱:如肢端肥大症引起舌体增大,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黏液性水肿,女性绝经期后的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5)老年期组织松弛,肌张力减退,导致咽壁松弛、塌陷而内移引起本病。  (6)遗传因素:本病有家族史或家族聚集现象。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和后天失养有关,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吸烟嗜酒等。病位主要在肺、脾,涉及心、肾,同时与鼻窍、喉部的病变也密切相关。病性多属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痰热、血瘀、气滞。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或痰热内壅,气滞血瘀,肺脾肾虚,心阳不足等,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  二、辨证分型  1.肺脾气虚,痰热内壅: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气粗,夜寐不实,晨起口干,咳痰黄而黏,便秘,易汗,乏力。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气不足,痰湿内阻: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形体肥胖,晨起口干不明显,胸闷,咳痰白稀,神疲嗜睡,睡不解乏,健忘,脘痞。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  3.肺脾肾虚,痰瘀互结: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夜寐不实,时时鼾醒,口干但不欲饮,晨起头痛,胸闷,面色晦暗,健忘,气短,神倦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润,脉细涩。  4.心肾两虚,阳气不足:眠时有鼾声,鼾声不响,时断时续,夜寐不实,时时憋醒,嗜睡,睡不解乏,面色黧黑,畏寒肢冷,神疲懒言,夜尿频多,健忘,胸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  三、中医治疗  1.肺脾气虚,痰热内壅证  [治法]益气化痰,通腑清热。  [方药]六君子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2.脾气不足,痰湿内阻证  [治法]运脾化湿,利气祛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苍术、泽泻、薏苡仁化湿利湿;若清阳不升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升清。  3.肺脾肾虚,痰瘀互结证  [治法]补益阳气,活血化痰。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利窍。若气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加强补气之力。  4.心肾两虚,阳气不足证  [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药]真武汤加减。  若阳虚较甚者,可加人参、干姜、炙甘草加强温补阳气之力;寒湿内停者,可加白豆蔻、石菖蒲化湿通窍。  四、经验方  1.化痰祛瘀开窍方  [药物组成]橘红10克,生半夏10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白术15克,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川芎l0克,丹参20克。  [功效]祛湿化痰,化瘀开窍。  [适应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属脾虚湿困、痰瘀阻窍证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病需综合治疗。  2.酸枣仁汤加味方  [药物组成]酸枣仁20克,川芎10克,茯苓15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  [功效]补血调肝,养心交神,清热除烦,健脾祛痰。  [适应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用法用量]上药冷水浸泡60分钟,浸透后分两次煎,每次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两煎混匀,约500毫升,每日一剂,分3次服。配合服用生脉胶囊两粒,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五、微波消融法  [治疗方法]  1.治疗前常规行血常规、心电图及纤维喉镜检查,排除瘢痕体质及血液病患者,术前嘱患者禁食。  2.常规做口周及咽部消毒,1%丁卡因间断喷咽腔3~5次以麻醉咽黏膜15分钟,后用2%利多卡因6毫升加入少量1%肾上腺素做软腭及腭垂根部3点浸润麻醉,每点注药一毫升。  3.将微波消融仪功率调至40~50W,时间为8秒;调整好鼾枪,左手持压舌板压至舌前2/3部分,右手持鼾枪先用双面鼾枪夹持腭垂肥大部分,踩紧脚踏,8秒后即见夹持黏膜变白,此时即可;后移双面夹至软腭肥厚部分以同法治疗之,侧索肥厚之黏膜则用单面夹贴紧肥厚黏膜6秒后即可达到同样治疗效果。  4.术后给予抗炎及激素类药物,静脉给予头孢噻肟钠针4克、地塞米松针10毫克,每日一次,连用两天,配合雾化吸入治疗:庆大霉素针8万uR地塞米松针5毫克,每日一次,雾化一周。  5.术后前两天进流食,口泰(木糖醇氯已定)漱口液漱口,每日来门诊检查一次,以观察疗效。  [优点]该法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稳定,并能在短期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症状缓解快。不会造成咽黏膜愈后瘢痕及粘连,局部反应轻,创面7~10天可完全愈合,不影响工作,疗效确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睡眠呼吸暂停”苏子降气汤巧治

睡眠呼吸暂停是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运用苏子降气汤治疗3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患者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40-65岁13例,65岁以上20例。鼾声响亮,反复憋醒28例;夜尿增多18例;盗汗17例;头目眩晕,肢体倦怠32例。其中有哮喘病史27例,有脑中风病史5例,BMI≥28者28例,高血压者10例,舌暗、苔白腻,脉濡者30例。治疗方法:以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半夏、前胡、厚朴、肉桂、甘草、当归各6克。偏热者加桑叶、款冬花各6克,黄芩10克;偏寒者加杏仁、薏苡仁各20克,白果、麻黄(高血压者禁用)各6克。辅助治疗:咳喘为主有感染者,常规应用抗生素、平喘剂;有脑中风者用活血药、能量合剂等改善脑功能;高血压者常规服用降压药。嘱患者戒烟酒,减轻体重。15日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疗效:依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或缓解为评判标准,有效率为91%。体会:本方主治肾虚失摄、寒饮犯肺、痰涎壅盛等“上实下虚”之候,其温肾纳气,降气平喘,化痰祛湿,可改善通气功能,有利本病症状缓解。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寒疫与甲型H1N1流感治疗

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疫病又称作瘟疫,按五行可分为五类,《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的论述。根据疫病的发生发展和病邪特点,疫病主要有温疫和寒疫之分。  历史上随着疫病理论由伤寒向温病的演变,以及现代医学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温疫理论渐臻完善,而寒疫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以及流感病毒的变异,深入研究寒疫的辨证论治十分必要。  本文结合寒疫的特点及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进行阐述,探讨甲型H1N1流感属寒疫的理法方药,以期拓宽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伤寒与寒疫  早在《内经》中对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进行了论述,并根据病因为其命名,《素问·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至东汉时期“伤寒”不仅指感受寒邪引发的疾病,而是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中“伤寒有五”的论述,给予“伤寒”更广泛含义,《伤寒论》建立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创六经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治疗外感疾病的临床实践。  寒疫理论是随着伤寒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外感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对寒疫的认识最初从对伤寒疾病的认识开始。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以说张氏家族所患伤寒非普通外感伤寒,很可能是寒性疫病。晋代王叔和《伤寒例》指出“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明确提出寒疫的非其时有其气的发病特征。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时行寒疫论》中提出治疗寒疫的方剂圣散子方,主要由三类药组成:麻黄、防风、细辛等辛温解表;藿香、石菖蒲、白术等和中化湿;附子、良姜、肉豆蔻等温中散寒。至清代,寒疫成为一类瘟疫疾病的概称。叶霖《难经正义·五十八难》明确提出寒疫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传染性,“寒疫初病……与伤寒异处,惟传染耳。”凌德《温热类编·卷六》认为寒疫并非伤寒,治寒疫不宜用治伤寒之法,“风温、湿温、温病、寒疫等症,皆类伤寒耳。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  综上所述,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医家对寒疫的认识也由感受非时之寒而致的地域性外感寒邪之病,发展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的疾病。  寒疫病因  寒疫是由戾气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刘松峰《说疫·卷二》中强调寒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传染病“二曰寒疫……众人所患皆同者,皆以疠气行乎其间。”吴鞠通《温病条辨·寒疫论》论述其传染性“世多言寒疫者……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  天时偏寒以及非时之暴寒是寒疫发生的外在条件。天时偏寒则有助于某些寒性戾气的滋生而致寒疫的发生,正如张三锡《医学六要·运气略》中指出“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而非时之暴寒不但有助寒性戾气的衍生,而且易削弱人体之正气导致寒疫的流行和暴发。  发病季节  寒疫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气候寒热变化较骤的冬、春、秋季节多见。刘松峰《说疫·卷二》论述寒疫发病季节为“不论春夏秋冬,天气忽热,众人毛窍方开,倏而暴寒,被冷气所逼。”刘世祯《温热诠真·疫论》中有冬季寒邪合时气发病“冬气严寒,其气凛冽,疫气行于闭藏之令,合时行之气而化寒,其变多为寒疫。”黄元御四圣悬枢·卷四中有“而病寒疫,故多病于秋冬。”  临床特征  寒疫一般以恶寒、壮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兼见腹泻、呕吐等症,无汗、不渴、苔白、脉浮紧为其辨证要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寒疫论》中有“究其症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痛,虽发热而不甚渴。”刘谦吉《伤感合编·外感编》有“寒疫之为病,身热头痛,憎寒恶风,舌苔面垢。”黄元御《四圣悬枢·卷四》提出“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  寒疫与甲流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甲型H1N1流感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半数以上病例无发热症状,也有报道甲流重症病人有10%无发热症状。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部分甲型H1N1流感患者表现为只恶寒不发热、或恶寒重发热轻、或先恶寒后发热、伴无汗、周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苔白或白腻等表现,结合其发病迅速、传染性强等特征,综合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征象,我们认为甲型H1N1流感与寒疫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  甲型H1N1流感有温疫与寒疫之分,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医药指导原则,甲型H1N1流感属温疫者以解毒清热为主,而对甲型H1N1流感属寒者当从寒疫论治。  寒疫,由寒邪疫毒引起,其初起性质属寒,宜辛温解肌,透邪解毒之法,从温解论治。如陆懋修《世补斋医书》用吴萸、蜀椒、干姜、附子等温热药治疗。刘谦吉《伤感合编·外感编》提出治寒疫“人参败毒散、六神通解散并主之。”王汉皋在《医存》中有“除湿温、寒疫可酌用温燥之品”的论述,刘世祯《温热诠真·疫论》中有“寒疫发于冬……宜用附子、细辛、大黄、牙皂辈以温里解郁。”可见散寒与解毒是治疗寒疫的基本法则。  寒疫的演变趋势或寒邪伤阳或从阳化热,当辨证治疗。对于寒疫之邪,入里伤阳,出现肢冷、昏厥则宜回阳救逆之法;寒毒入里化热,出现持续高热、口渴、神昏谵语者应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初起恶寒、无汗、周身疼痛,苔白或白腻,脉浮或浮紧者,宜选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药用:荆芥15g,防风10g,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5g,柴胡15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10g,茯苓15g,甘草10克,可酌加金银花20g,连翘20g增加解毒之力,以疏风散寒解毒。  对于邪正交争,邪踞少阳,而表现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闷、纳呆、恶心、咽痛、周身酸痛、苔白、脉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20g,黄芩15g,清半夏10g,党参10g,僵蚕10g,蝉蜕1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以和解透邪解毒。  对于寒邪从阳化热,发热逐渐加重,高热持续不退,或呕吐、腹泻、乏力、周身酸痛、咽痛、苔白腻、脉弦滑或滑数者,可选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麻黄6g,升麻10g,知母15g,石膏30g,黄芩15g,玉竹10g,白芍15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干姜6g,金银花30g,连翘30g,甘草10g,以透邪清热解毒。  若寒邪入里损伤阳气,见恶寒或畏寒、四肢厥冷,呕吐不渴,腹痛腹泻,苔白滑,脉弱,可选用急救回阳汤加减治疗:制附子10g,党参15g,干姜10g,白术15g,桃仁10g,红花10g,连翘15g,甘草10g,以温阳益气活血解毒。  总之,甲型H1N1流感病情与发病季节、个体体质以及病毒变异密切相关,表现错综复杂,病情演变与转归不一。中医学认识瘟疫是根据病人临床征象而辨证论治,因此,无论病毒变异与否,中医瘟疫理论与实践优势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苇茎汤治甲流合并肺炎

苇茎汤出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治肺痈咳嗽脓血,臭痰,胸痛。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收载此方,加以阐释并推广其用。他说:“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者,于津液阂隔而生患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仁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不能浥,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中结败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治肺痈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疴。”  “肺痹”一词出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热上气。”《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可知古人所说肺痹,乃外感风邪犯肺,发热烦躁,胸满,咳嗽,气逆,喘促等症,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各种肺感染病。  苇茎汤由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等四味药组成,看似平淡无奇,但有实效。  笔者导师何炎燊乃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多年来运用苇茎汤为主方,随证加味,治疗各种感染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如细菌性肺感染、病毒性肺感染、支原体肺感染等),皆有良效,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现在运用苇茎汤为主方,随证加味,治疗甲型H1N1肺炎亦收良效。  2009年6月,东莞市“甲流”流行,当地卫生部门请何炎燊拟定防治“甲流”的系列中药方。其中治疗肺炎的有二首。两方的药物味数较多,因为“甲流”肺炎来势凶,传变速,必须步步为营,全面调治,故应用复方。即《内经》所说的“奇之不去则偶之,一方不去则复之”的治法。  两方药物组成如下:(药量乃何炎燊常用者)  一方,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风热壅肺、肺失肃降的实证。  苇茎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麻黄5g,杏仁15g,石膏20g,甘草5g,鱼腥草20g,黄芩12g,浙贝母12g,桑白皮12g,瓜蒌仁15g  此方用苇茎汤肃肺化浊为君,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为臣,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为佐,浙贝母、桑白皮、瓜蒌仁除痰止咳为使。治疗肺炎早期发热,咳嗽,气促,胸闷,排痰不畅,舌苔白黄相兼欠润,脉浮滑数,邪盛正未虚者。  二方,苇茎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热邪稽留、气阴两伤之虚实互见证。  苇茎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桑叶12g,枇杷叶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5g,西洋参6g,麦冬15g火麻仁20g,阿胶10g(烊化服),川贝母12g。  此方即上方之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变法。去麻黄之辛温,加桑叶、枇杷叶之清降,西洋参、麦冬、火麻仁益气生津,阿胶保肺养阴,川贝母除痰止咳。治疗热邪稽留,伤津耗气,发热持续,气怯神倦,喘促咳频,呼长吸短,排痰不易,咽干口渴,舌苔燥如沙子,脉虚大数。□ 叶立昌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自制治过敏性哮喘药袋

过敏性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治方:取怀菊花、苍耳子、鱼腥萆、防风、薄荷各适量,研末备用。做一个口罩,外形与普通口罩相似,但口罩上方有一通向纱布夹层间的开口,纱布夹层内装入上药末的药袋。药袋散发出清香气味,闻之能通窍。用法:遇到过敏原之前或过敏季节佩戴,一般戴5分钟左右即起效。一剂药可用3 个月左右。用后及时将口罩装入塑料袋,以防药味散发失效。 (郭旭光)·过敏性哮喘·抗IgE单克隆抗体可治疗过敏性哮喘·哮喘专题·治疗哮喘-穴道刺激疗法·哮喘(秘方数:19)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