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世纪末期,西医内科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方面仍无大的进步,因为西医依靠的工具,如抗生素、细菌学、X光等尚未被发明或发现。这种情况进人20世纪后才有改变。在我国近代内科主要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占相当高的比例,此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如营养缺乏病、消化系统疾病也有很高的发病率,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防治成为内科医生的主要任务。
一、 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达数千年的慢性(以呼吸系统为主)传染病,由于本病的病原菌的固有特性,在20世纪中期西方发现抗结核药物之前,对结核病治疗、预防从未有重大突破。旧中国结核病严重流行,但受到政治、社会、及经济诸因素影响,虽经社会各界的呼吁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对结核病的斗争,引进了西方医学结核病学科的理论及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据1932年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裘祖源分析,肺结核死亡率平均为303/10万、肺外结核为81/10万,居死因排列的首位。
20年代末我国医生对痰涂片检查结核杆菌的方法、痰结核菌浓缩法、血沉检测、脊液细胞学检查以及X线表现征象等在诊断上的价值已有报道,结核菌素试验广泛用于结核病诊断,1933年张式溥介绍了皮肤、眼结膜及皮内三种试验方法,查验反应、反应的分类及结核菌素试验的使用剂量等。结核病的治疗可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疗养是当时结核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自本世纪20年代,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均建有数量不等的疗养院或住院部。国外于1906年试用入工气胸术治疗肺结核、1934年LiuTC.报告上海医学院1929~1931年该院实施人工气胸、此后人工气胸术即在国内各地开展。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在国外始于1944年研制出链霉素,掀开了结核病治疗新的一页,因该药价格昂贵。国内于4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我国于30年代在协和医院开展了肺结核的手术治疗,主要是胸廓整形术,1931~1934年LiSF.报告了膈神经切断术、油胸用于肺结核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与适应症,并讨论了与人工气胸及胸廓整形术配合治疗问题。1948年黄家驷报告了肺结核实施肺叶切除及全肺切断术的适应症,讨论了手术应注意的问题。1949年吴英恺发表有关胸廓整形术在肺结核治疗的地位与效果的专文。
本世纪30年代起,国际医学界已认识到结核病控制是一项公共卫生科学,单纯的对个体病人被动地实施治疗,是无法达到控制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与流行,因此开始探索结核病控制技术的逐步创立与推广。1935年在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内成立了“结核病门诊处”,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结核病与一般卫生工作协同进行。1933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防痨协会,此后国内各地相继成立了地区性防痨协会,成为推动防痨运动的群众性社会团体。
二、其它传染病
在我国近代,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是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全国各地区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及严重寄生虫病有数十种之多。我国近代对主要的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已逐步展开,如推广牛痘接种预防天花;设立检疫所控制鼠疫蔓延;1932年,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兼办的中央霍乱局,将霍乱列为海港检疫疾病之一。1934年卫生署设立黑热病防治所,开展防治工作。对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血丝虫病、麻风病等的防治也陆续进行。40年代朱益栋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报道病毒性疾病在30年代已开始研究,有的已有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天花、黄热病、流行性腮腺炎、登革热、白蛉子热等。传染性肝炎已开始研究。
三、 维生素缺乏和新陈代谢疾病
维生素是本世纪初才发现的一类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缺乏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1922年《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报道了已发现的维生素有四种:脂溶性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B,维生素C及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出现眼角膜干燥,甚至发展为溃疡。水溶性维生素B缺乏可发生脚气病(Beriberi)。维生素C可抗坏血病。1927年《中华医学杂志》报道50例脚气病,主要由于维生素B1缺乏。给与B1含量多的食物,进行饮食疗法,可治愈本病。1945《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多见。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皮肤角化、眼角膜软化较常见、核黄素缺乏导致的唇病、舌炎、皮脂性皮炎、硬皮病及眼部损了也常见。不常见者有癞皮病,营养性水肿、坏血病、软骨病。其它如维生素K减少可导出血,碘缺乏可引起贫血。1949年《中华医学杂志》报道治疗恶性贫血,开始以叶酸治疗,对恶性贫血及斯泼路(Sprue,热带口疮)有效。1948年从肝浸液中提出红色结晶,具有效强的生血功能,此物质即维生素B12,抗恶性贫血效应高,并对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当时将维生素B12视为抗恶性贫血的最佳维生素。
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治疗糖尿病。在同年的《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就介绍了胰岛素对糖尿病显效,并概述了胰岛素的化学性质、生理作用,对糖尿病的作用及临床记录、适应症和使用时注意事项等,均报道详尽。1936年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介绍了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等基础理论。并讨论了血糖、尿糖及酸中毒,以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昏睡等,但末详细讨论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治疗方法:提出饮食治疗、胰岛素的治疗及糖尿病性昏睡的治疗。
四、 其它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疾病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十二指肠及胃溃疡、慢性腹泻等;造血系统疾病主要为贫血;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是突眼性甲状腺肿、粘液水肿、呆小症;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是风湿热等。我国医学家对于这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逐渐积累了经验,并能及时引入国外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然而,由于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经济萧条,加之许多药物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普通居民难以负担,因此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