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平肝降压。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
【处方组成】 夏枯草12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9克、芍药9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例典型病例,对缓解高血压病头痛诸症效果颇为显著,且血压也有所下降。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 |
【按 语】 本方由陈恳整理。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泄肝经之火;益母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以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主治子宫内膜炎。 |
【处方组成】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临床疗效】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南京市妇产医院赵翠英。 |
【按 语】 方中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血竭祛瘀止痛,敛疮止血;山楂活血化瘀,化积止痛,药理研究有抑菌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荣麻根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海螵蛸收敛止血,又常与菌草配伍应用,既止血,又补肾养精生血;泽泻清热,利水渗湿。(李祥云) 3.妇炎散 |
【功能主治】 功能清暑热,利暑湿,益气阴,解表发汗。主治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 |
【处方组成】 藿香10克、荆芥穗10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滑石12克、生石膏3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3克,以上药研成粗未,分装每袋10克。4岁以下每次1袋,5~9岁每次2袋,10岁以上每次3袋。服用时将药袋浸泡在开水内15分钟,中间搅拌2-3次。每隔2~3小时服药1次,昼夜频服。热退后应继续服药3-5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41例患儿,药后1天内热退者37例,l~2天热退者4例。扁桃体红肿及其伪膜在2天内消退者16例,占39.0%;眼红在热退后的2~4天内消退者15例,占36.6%。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征利等。 |
【按 语】 本方解表、清热和利湿诸法并用。目前尚无治疗流行性咽结合膜热的西医特效药物,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方法简便。(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淌热,解表。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羌活4.5~9克、桔梗4.5-9克、羊蹄根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技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久加半枝莲或桑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心。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 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3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 48小时后仍不退热为无效,共4例,占3.4%。总有效率为96.6%。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洪百年。 |
【按 语】 本方体现了标本、表里及温清三结合。中医传统治疗上感用解表法为主,本方用表里同治法,即既用羌活、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表,又用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根据洪氏经验,如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若属寒证仍用羌活、桔梗,不用麻黄、桂枝,对降热影响不大,但其他症状消失慢。此种探索有益于对传统方剂的改革。(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连翘3.75克、黄芩3.75克、大青叶3.75克、生甘草0.75克,制成冲剂(以上为1包量)。1岁以上小儿每日2次,每次1包。1岁以下减半。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感80例,显效61例(76.25%),有效12例(15%),无效7例(8.75%)。与野菊感冒冲剂治疗的12例对照,野菊感冒冲剂显效6例(50%),有效3例(25%),无效3例(2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
【处方来源】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饶儒谨。 |
【按 语】 本方中连翘能治热性病初起及上焦诸热,黄芩清肺热咳嗽,也清肠中之湿热,此二药在体外实验有一定抗菌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本方对上感初起者效果较佳。(时毓民)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辛凉解表;(2)方功能化湿透表,清热和中;(3)方功能解表泄热,主治小儿各型上感。 |
【处方组成】 (1)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 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热型。(2)苏叶10克、藿香10克、白芷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邪挟湿型。(3)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芦根30克,水煎服,适用表里俱热型。 |
【辨证加减】 (1)风热型:目赤肿痛者加木贼10克、赤芍6克、蝉蜕3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蒌10克,咽痛者加山豆根6克。(2)风邪挟湿型:热重者加黄连6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蒌10克;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腹泻者加滑石10克、炒苡仁10克。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60例患儿,治愈152例,无效8例。其中风热型84例,治愈81例(96.4%);凤邪挟湿型58例,治愈54例(93.1%);表里俱热型18例,治愈17例(94.4%)。 |
【处方来源】 山东省人民医院王传吉等。 |
【按 语】 风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疏风解表,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风邪挟湿型方中苏叶、藿香、白芷化湿解表和中;连翘、黄芩 板蓝根清热解毒;表里俱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芦根解表,知母、连翘、石膏、黄芩清热解毒。本方立足于小儿易从阳化热,于表证同时多兼里热,单纯表证极少见,故方剂中除解表药外常加入清热之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解表,退热,清咽,消痰止咳。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薄荷9克、荆芥6克、板蓝很9克、黄芩9克、牛蒡子9克、桔梗3克、甘草3克,上药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1岁以下每次10毫升,2-5岁每次20毫升,5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3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2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均在服用1~2剂后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
【处方来源】 河北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邱学澧等。 |
【按 语】 本方中薄荷、荆芥辛散解表:牛蒡子、板蓝根清热利咽;黄芩清肺火;甘草清热止咳;桔梗宣肺散寒,载药上行。方剂组成简单,处方合理,疗效显著。(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解表邪,清里热。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
【处方组成】 生石膏300克、桂枝20克、赤芍20克、麻黄10克、甘草5克(以上为冬季剂量,如为春夏季改桂枝6克、赤芍6克、麻黄6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2次,共300毫升。按患儿体重每公斤每次3毫升,保留灌肠。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用本方灌肠治疗50例小儿外感高热,痊愈45 例(90%),无效5例。3小时内体温降至38℃以下者23例,降至38.5℃以下者22例。24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3例,48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2例。 |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金福厚等。 |
【按 语】 本方石膏辛寒解肌清热;麻黄、桂枝辛温发表;甘草和中。本方针对小儿外感发热以外寒里热或寒热夹杂者居多,故采用表里双解法取得疗效。灌肠法对不愿服药小儿也较方便。(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疏风清热,利咽止咳。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桑叶3-6克,杏仁3克、生石膏20~40克、银花6克、射干3克、瓜蒌皮3~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肠胃积滞者加枳实、大黄、鸡内金、焦山楂;湿热郁滞者加藿香、厚朴、苡仁、茯苓,燥热伤津者加生地、玄参、麦冬、玉竹;惊厥、烦渴、高热加天麻、钩藤、僵蚕、丹皮、赤芍;恶寒无汗,痰多加麻黄、葛根、芦根。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1剂热退,诸证惧除共24例;服1剂热退,余证未尽共54例;服1剂体温下降,再剂调治共22例。 |
【处方来源】 云南省昆明市正义门诊部魏永庆。 |
【按 语】 本方桑叶、银花解表清热,生石膏清里热;杏仁、射干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瓜蒌皮宽胸化痰。结合辨证予以加减,疗效满意。(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解表清热,镇静消食。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银花6-9克、连翘6-9克板蓝根9克、黄芩6~9克、生石膏15~30克、淡竹叶6克、荆芥6-9克、建曲6~9克、防风6克、僵蚕6~9克,水煎,分3-5次服用。3岁以上者,每日1剂,3岁以下者,上药量减半。 |
【辨证加减】 咳剧加杏仁6-9克、前胡6-9克,发热高重用生石膏;冬春季加苏叶6克;大便干结加熟大黄6克;大便稀去连翘,并减少黄芩及石青用量,呕吐明显加竹茹;感冒流行时加贯仲12克。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9例,其中显效147例(70.33%),有效52例(24.88%),无效10例(4.78%),总有效率为95.21%。 |
【处方来源】 宋琼芬等。 |
【按 语】 本方用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石膏等药清热解毒;僵蚕熄风,利咽,化痰;建曲消积滞,调脾胃;荆芥、防风开腠解表;淡竹叶清热利尿;大黄通里热。本方对有口腔溃疡、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的患儿疗效较差。(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解表情热。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处方组成】 白僵蚕15克、蝉蜕5克、金银花15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桔梗6克、车前子10克、木通5克、生地6克、神曲10克。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学龄前儿童用3/4~2/3剂量;幼儿期用1/2-1/3剂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显效,共25例;24~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有效,共28例;48小时尚未阶至正常为无效,共7例,总有效率为88.3%。 |
【处方来源】 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孙会文。 |
【按 语】 本方僵蚕咸辛性平能疏凤泄热;蝉蜕甘寒,可祛在表风热,黄连、黄芩、黄柏是苦寒之品,善清里热;金银花解毒;桔梗宣透上焦,神曲化滞中焦;木通、车前子淡渗下焦;生地养津护阴。本方外解表热,内清里热,去邪不伤正。用于小儿上感,药切病证,故能收效,(时毓民) |
【功能主治】 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消食和中。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烧。 |
【处方组成】 僵蚕12克、蝉蜕12克、薄荷12克、荆芥12克、桔梗12克、黄芩20克、连翘20克、神曲20克、玄参20克、竹叶20克、山栀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制成糖浆100毫升。l岁以内服5~10毫升,1-2岁服10~15毫升,2-5岁服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25毫升,日服3次。高烧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改2小时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10例,服药后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24例(21.8%),12小时内28例(25.5%),1天内34例(30.9%);2天内13例(11.8%),3天内4例(3.6%),4天内2例(1.8%),无效者5例(4.5%).有效率95.5% ,24小时退热者78.2%。 |
【处方来源】 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陈仁庆等。 |
【按 语】 本方取僵蚕、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惊; 荆芥、薄荷解表散热,黄芩、山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养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胃。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因服药量少,无副作用,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时毓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