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方数:8)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起,如表情肌的运动、微笑,轻微的触摸面部,微风的吹拂,头部的转动以及说话、洗脸、刷牙、漱口等均会引起疼痛发作。“扳机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此点常位于牙龈、牙齿、上下唇、鼻翼、口角及颊部粘膜等处。疼痛如电击、针刺、刀割或撕裂样剧痛。发作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做出各种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三叉神经痛 
(方数:8)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起,如表情肌的运动、微笑,轻微的触摸面部,微风的吹拂,头部的转动以及说话、洗脸、刷牙、漱口等均会引起疼痛发作。“扳机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此点常位于牙龈、牙齿、上下唇、鼻翼、口角及颊部粘膜等处。疼痛如电击、针刺、刀割或撕裂样剧痛。发作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做出各种特殊的动作,如咬紧牙关、连续咀嚼、咬唇、伸舌等,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有的患者发作与气候有关,春冬季节易发。有的因疼痛发作时用力揉搓面部皮肤,可发生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脱发、脱眉,有时甚至引起局部擦伤并继发感染。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性。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识也不一致,但根据临床实践、颅脑手术所见、病理解剖及动物实验结果等,对其病因有些推论和假说,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中枢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可能为颅中窝和颅后窝的颅内病变,鼻源性和耳源性的颅底蛛网膜炎、脑血管动脉瘤。
依据病史和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表现,一般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不困难。查找“扳机点”对判断疼痛的分支及疼痛涉及的范围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做诊断性封闭。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疼痛常不典型,呈持续性,角膜反射的减低或丧失是较有意义的体征,也有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障碍等。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有卡马西平、苯妥英纳等。如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封闭疗法、理疗、组织疗法、注射疗法、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在上述几种疗法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疗法。
中医学称本病为“面痛”、“脑风”、“偏头风”。中医认为感受风毒之邪,循经络而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络道不通,气血凝滞而不行;又脾胄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髓脉络失于滋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升动太过,盛旋于上;或情志不和,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犯巅顶所致。临床治疗时充分清外感与内伤,其次再辨虚实。外感面痛,起痛突然,痛势剧烈,但外邪一去常痛止如常,多属实证,治法以疏风清热散寒为主。内伤面痛,起病缓慢,痛势较轻,不易速去,遇劳常发,多属虚证,治法以扶正为主。亦有按经络循行路线和疼痛部位酌加引经药物。(胡国庆)

加味芍药甘草

【功能主治】
    功能甘缓止痛,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生肌护溃。主治溃疡急性穿孔消炎期积热型。
【处方组成】
    杭白芍9克、生甘草9克、佩兰叶9克、生荷叶9克、石斛9克、麦冬9克、白芨9克、浙贝母9克、银花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热重者加蒲公英30克;口干者加天花粉9-15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9克、郁李仁9克、芦荟1.5-3克。出现虚寒症状者去生甘草、佩兰叶、荷叶石斛麦冬,加炙甘草9克、乌药9克、桂枝3克、黄芪15克、苡仁15克。
【临床疗效】
    治疗196例,190例痊愈,占96.9%;6例无效转手术,占3.1%(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0.5%)。治疗后腹痛、腹肌紧张1-2日消失,排气、排便平均2-3天出现,体温3-4天恢复正常。
【处方来源】
    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刘霭如等。
【按 语】
    本方不同于常规认为溃疡急性穿孔为实证,而以大柴胡汤为主重用攻下之品的治法,刘氏等认为本病病理具有“正虚邪侵”之特点,治法上必须标本兼顾。(朱培庭 王以实)

阵痛汤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渗湿,温阳利水,舒经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桂枝12克、木防已9克,制成片剂。每日服2次,每次8片。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62例,病期最短者半小时,最长者32年;病变部位右侧91例,左侧61例,双侧1例,9例记载不详。结果治愈63例,占38.9%;显效41例,占25.3%;好转45例,占27.8%;无效13例,占8.0%。总有效率为92.0%。
【处方来源】
    豫医科大第一附院神经内科马奎云
【按 语】
    马氏认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舌苔多白厚腻,重患侧面部肿胀,属于湿证。湿邪遏滞经络,经络不通则疼痛。本方有直接的利水渗湿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利尿消除病变部位水肿,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及直接镇静、解痉、镇痛等综合作用。(胡国庆)

地玄石膏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清热,通络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玄参30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杭芍24克、羌活6克、没药15克、细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偏上颌部病甚者加川芎;偏下颌部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钩藤、蜈蚣;目赤流泪者加菊花、黄芩
【临床疗效】
    治疗31例,显效24例,好转7例。
【处方来源】
    山东省陵县人民医院王道庆。
【按 语】
    本方对肝肾阴亏、阴虚火旺,或血热郁火,或火盛伤阴、上犯巅顶之三叉神经痛的中老年病人较为适宜。(胡国庆)

防风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活血,镇痉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防风30-60克、生白芍30-120克、白蒺藜30-60克、蔓荆子30克、钩藤30-60克、露蜂房30克、全虫15克、当归20克、丹参60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防风、生白芍、白蒺藜、钩藤一般用小量,病情重者可用大量。
【临床疗效】
    治疗64例,痊愈(连续服药痛止后,不再复发)12例,显效(连续服药后疼痛基本控制,但停药数天或几个月仍有反复)38例,有效(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4例。
【处方来源】
    河南省中医学院禹县门诊部牟敬周。
【按 语】
    牟氏重用防风防风润而不燥,驱风而止痛。编者认为风邪为致病之要素,风邪袭入,窜入经络,阻遏气血,致使局部经气不通,血脉瘀阻,疼痛乃作。欲治本病,必以驱风通脉,风邪祛,气血活,津液复,则痛止。本方独特之处在于重用祛风之品。(胡国庆)

愈痛散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活血,镇痉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白附子100克、川芎200克、白芷200克、全蝎150克、僵蚕200克,上药分别研成药末,过100目筛,搅拌均匀。每日服2次,每次2克,以热酒调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治愈(疼痛完全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33例,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观察期间仍有轻微发作,但不影响工作)13例,有效(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2例,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在服药期间稍有改善)2例。
【处方来源】
    侯景媛。
【按 语】
    服药时采用热酒调服,能引药入络,动静配合,血气兼顾,痹清窍通,疼痛则愈。(胡国庆)

颅痛宁方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川芎、荜拨,二者比例为2:1,采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2克,每日3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82例,男性76例,女性106例。显效(剧烈疼痛明显缓解或控制,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52例,占83.5%;有效(疼痛发作减轻,疼痛持续时间变短,疼痛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变长,可做进食、说话、洗漱等动作)24例,占13.2%;无效(疼痛无缓解,须采用其他措施止痛者)6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远期有效率为92.2%。一般3天见效。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卢方。
【按 语】
    卢氏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筛选出大剂量川芎与荜拨配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药物。取川芎辛温走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荜拨辛散风邪,两药相配,共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经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对血管性头痛也有较好疗效。(胡国庆)

三叉汤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散寒,清热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
    (1)川芎30克、白芷30克、蔓荆子30克、生石膏30克、山栀6克、青黛6克、胆南星6克、蝉蜕6克、姜黄12克,水煎服。用于风火型。(2)川芎30克、白芷30克、制川乌9克、藁本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用于风寒型。(3)川芎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半夏9克、防风9克、制水蛭9克、蜈蚣4条、姜黄15克,水煎服。用于久痛入络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20例,病程最长者30年,最短2周。治愈9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48剂。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卢方。
【按 语】
    卢氏将三叉神经痛分为风火型、风寒型、久痛入络型3型,分别采用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通络药治疗,符合中医“同病异治”的辨证思想。3方均以川芎为主药,且用量30克,取其辛温走窜,散风止痛。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与辨证施治所用药物相结合,通过调整血管舒缩功能,以解除颅底动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胡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