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老中医临证经验二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处方:黄芪30g,当归20g,桂枝15g,秦艽20g,羌活15g,红花10g,桃仁10g,灵脂20g,没药15g,牛膝20g,苍术20g,黄柏20g,王不留行15g,赤芍20g,细辛5g,六付,日一剂水煎服。十付,日一剂水煎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六年,四肢小关节疼痛,指、腕、膝关节肿大,活动不利,畏寒凉,得热稍舒,晨僵,饮食量少,二...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王文彦老中医临证经验二

柏一查氏综合征
侯某,女,31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6月9日。
右胁胀痛半年余,皮肤粘膜黄染并逐渐加重,腹胀,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溏,日1-2次,小便深黄如茶,口苦,耳鸣,晨起恶心,齿衄。曾辗转于上海、北京等医院,经彩超、CT、磁共振及肝脏活检等检查,诊断为“柏—查氏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肝功能ALT:213IU/L,AST:96IU/L,BiL:186mmol/L,ALP:162IU/L,GGT:336IU/L。彩超示:肝脏肿大,回声粗糙不均,管道系统显示不清,门脉宽1.82cm,脾大,左肋下5.8cm。
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滑,脉弦。
证属肝气不舒,瘀血停滞所致,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5g,丹参30g,郁金20g,桃仁15g,红花10g,蓼实15g,文术10g,木香15g,焦山楂30g,酒军10g,炮山甲10g,黄芪30g,当归20g,枳壳15g,香附15g,大枣10枚,坤草3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6月17日。
胁腹胀痛稍减,黄疸未退,体力稍增,余症无明显变化。
虑及久病,肝郁脾虚,湿积化热,故宜加强清化湿热,以疏理气机。
于前方加茵陈30g,黄芩15g,栀子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6月27日。
胁腹胀痛减轻,黄疸变浅,口苦、恶心等症缓解,仍食少纳呆,便溏,日二次,齿衄,舌暗红,苔白,脉弦滑。效不更法。
前方去黄芩,加甘松15g,灵脂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7月8日。

此时血瘀气滞渐已化解,但正气未复,宜增加扶正之品,调理气机。
前方去蓼实、文术、枳壳、坤草、灵脂,加党参20g,白术20g以健脾益气,三七粉3g以活血止血。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7月19日。
胁腹胀痛已解,黄疸消退,饮食正常,仍乏力倦怠,便溏,日一次,无齿衄,舌暗红,苔白,脉弦。
此时瘀血已除,肝气亦舒,但脾气未健,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活血。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砂仁15g,半夏15g,木香15g,焦山楂30g,黄芪3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诊:1995年7月31日。

复查肝功能ALT:60IU/L,AST:40IU/L,TbiL:36mmol/L,ALP:106IU/L,GGT:84IU/L。彩超示:肝内回声均匀,管道系统显示清晰,脾脏不大。舌暗红,苔白,脉弦。
此仍脾气未健,饮食不化之象,前方去赤芍半夏,加麦芽15g,山药20g以增健脾消食之力。
【按语】柏一查氏综合征属少见病种,系肝内血管畸形,血行受阻引起肝功能改变。初诊予以大量活血化瘀药,却收效甚微。细究病情,中医辨证仍属湿热黄疸,日久气滞血瘀而成,治疗不应受西医诊断影响,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于首方加清热燥湿之药才渐显良效,此亦可称异病同治的特点吧。
胆 囊 炎
案一:
    于某,女,59岁,职员,初诊日期:1995年4月3日。
患者于五年前患胆囊炎,其后每因进食油腻及情志抑郁诱发右胁疼痛,腹胀,食少纳呆,大便溏泄或先干后溏,无明显寒热。近半年来右胁部持续隐痛,进食后胀闷不舒,乏力,倦怠,食量渐减,体重下降,舌红,苔黄,脉弦细。查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及肝功能均正常。彩超示:胆囊稍大,壁增厚毛糙,内侧壁见一2.8×3.3cm肿块,表面光滑。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
中医证属肝气郁滞,脾失疏泄,运化失司,痰湿郁结所致。治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赤芍20g,枳实15g,香附15g,荔枝核15g,木香15g,焦山楂30g,内金20g,蓼实15g,苍术20g,半夏15g,云苓20g,黄芩15g,栀子15g,五灵脂20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4月10日
    右胁痛胀减轻,食欲稍增,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黄,脉弦。肝气渐舒,脾气渐旺,痰湿仍未尽去,正气未复。前法获效,可在此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
上方去枳实苍术,加黄芪30g,防己15g,白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4月17日
    右胁胀满已缓解,仍时隐痛,食欲渐增,乏力未减,时腹鸣,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黄,脉弦。
患者气机已畅,脾气渐复,但右胁隐痛不解,此为气滞日久,胆府瘀血内结所致,拟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止痛之法。
处方:黄芪30g,当归20g,白术20g,陈皮15g,赤芍20g,五灵脂15g,栀子15g,蓼实20g,文术15g,三棱15g,焦山楂30g,元胡20g,香附15g,黄芩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4月25日
    右胁胀痛基本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乏力亦减轻,舌淡红,苔薄,脉弦。药达病所,瘀血渐行,效不更法。
    上方去黄芩栀子、蓼实。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5月6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均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复查彩超:胆囊正常大小,壁稍厚,内侧肿块为0.9×1.2cm。前方奏效,继服十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其治本属平常,但并发息肉其治又有不同,因息肉中医为积,其治必须消癥散结, 故在本例治疗中虽以疏肝健脾为主, 同时随证加入祛湿化痰, 消癥化积之药如蓼实、文术等,使胆囊炎和息肉获同步稳定好转。
案二:
    戴某,女,46岁,职员,初诊日期:1998年6月21日。
    患者于一个月前与同事聚餐后诱发右胁疼痛,继之高热,寒战,按胆囊炎静点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三天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伴恶心、厌油,大便色变灰白,乏力倦怠,体温持续在39℃左右。到某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彩超等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给予抗炎及支持疗法,恶寒缓解,体温波动在38℃左右,黄疸逐渐加深,遂请中医会诊。症见:重度黄染,体虚多汗,倦怠乏力,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无力。患者大便干燥已三日未解,小便深黄。
    综合四诊,证属湿热郁闭,腑气不通所致。治宜清热开郁,通腑泻浊。
处方:茵陈50g,栀子20g,大黄15g,枳实15g,厚朴20g,木通15g,赤芍20g,桃仁20g,半夏15g,黄芩20g,滑石20g(包煎),连翘20g,草豆蔻15g,苍术20g,玳瑁20g。     
  二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8年6月24日
发热渐退,体温波动于37~37.8℃之间,便稀溏,日2~3次,食欲增加,黄疸稍退,仍乏力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腑气虽通,湿郁未退,且正气已虚,故应侧重去湿,顾护正气。
上方大黄改为10g,加泽泻20g,路路通15g,金钱草30g,黄芪50g,当归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8年6月28日
患者体温已正常,黄疸明显减轻,仍乏力倦怠,饮食量增,大便溏,日1~2次,舌淡红,苔黄稍腻,脉滑。
热退而湿未尽除,脾虚正气未复。治宜健脾化湿为主。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苍术20g,白豆蔻15g,茯苓20g,柴胡15g,陈皮20g,车前子20g,厚朴15g,赤芍20g,连翘20g,泽泻20g,茵陈50g,路路通15g,黄芪30g,当归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8年7月4日
    病情稳定,黄疸已尽退,饮食正常,仍倦怠喜卧,大便溏,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滑。湿热已尽去,脾虚仍未恢复。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苍术20g,山药20g,白豆蔻15g,陈皮15g,砂仁10g,炙甘草15g,当归20g,黄芪30g,柴胡15g,赤芍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8年7月11日
患者已出院,病情稳定,饮食及二便正常,唯时感脘闷,进食后明显,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
此病后脾虚,运化无力所致。于上方酌加醒脾益气,和胃消食之品。
上方加甘松20g,焦山楂20g,内金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乃炎之重证,病之危候,王老认为其病机属湿热毒邪郁闭于内,外不得宣泄,内不得通达所致,其治必须峻猛之药打通三焦通道,使湿热从二便而解;待湿热之邪衰其大半,再入健脾和胃等扶正之品方可病愈功全。
胆道蛔虫
魏某,女,34岁,教师,初诊日期:1993年8月10日。
该患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部疼痛,阵发性加重,钻顶难忍,即到某医院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给予服食醋及驱虫药治疗,疼痛不减,并出现黄疸,发热,无明显恶寒,恶心,不欲食,大便灰白,建议手术取蛔虫。现发热,恶心,食少纳呆,右胁疼痛难忍,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属蛔虫梗阻胆道,胆汁瘀积,郁而化热,溢于血中所致。治以温脏安蛔,清热利胆退黄。
处方:乌梅40g,桂心15g,细辛5g,黄芩15g,黄 连10g,茵陈30g,虎杖20g,木香20g,元胡20g,川椒15g,槟榔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3年8月14日
右胁部仍胀痛,可以忍受,不发热,仍恶心,厌油腻,黄疸未退,大便溏,日一次,色灰白,舌红,苔黄,脉滑。
蛔虫虽安,胆道梗阻,胆气不舒,治以疏通气机,利胆退黄为主。
处方:乌梅40g,柴胡15g,枳实15g,木香20g,半夏15g,川军10g,黄芩15g,茵陈20g,虎杖20g,槟榔15g,白术15g,生姜3片,大枣10枚。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3年8月17日
右胁仍隐痛,不发热,恶心厌油已缓解,黄疸明显消退,大便溏,日二次,色已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滑。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
此蛔虫已退,胆气渐舒,治宜驱虫健脾为主。
上方去乌梅、川军、茵陈、虎杖,加使君子20g,苦楝皮15g,砂仁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四诊:1993年8月21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大便仍溏,于服上方后次日排出蛔虫三条,舌淡红,苔薄黄,脉弱。患者蛔虫已去,脾虚未复,宜调理脾胃,恢复正气。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云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0g,木香15g,砂仁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胆道蛔虫郁而化热者,虽无湿热之源,却有湿热之症,治当温脏安蛔,清热利胆退黄。只有利胆清热,蛔虫才能随胆汁而下,只有温脏安蛔其剧痛才能缓解,两者相辅相成。待蛔退黄尽,再入驱蛔之药,健脾之品,其病自愈。
胆系结石
案一:
    苗某,男,54岁,初诊日期:1998年9月6日。
病人患胆囊结石四年,曾三次服中药排石,愈后复发。二周前复查B超示:胆囊内多发性结石,最大者直径12毫米。当地医院给予自制排石汤三剂,服药次日右胁下疼痛,继之全身黄染,逐渐加重。复查彩超示:肝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末端结石,直径约13毫米。给予排石“总攻”疗法无效来诊。患者自述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厌油,大便灰白,小便如油,身目黄染,舌红,暗滞,苔黄,脉滑数。
此患既有湿热内郁,又有砂石阻滞胆府通道,治疗应两则兼顾,清热利湿,化石通腑。
处方:茵陈30g,虎杖20g,郁金20g,金钱草30g,内金20g,木香20g,枳实15g,大黄15g,威灵仙20g,赤芍20g,黄芩20g,石见穿15g,海金砂20g(包煎)。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8年9月14日
患者右胁痛减轻,黄染变浅,大便为淡黄色稀便,小便深黄,饮食量增,仍乏力倦怠,舌红,苔黄,脉滑。复查彩超示:胆总管无扩张,其末端结石直径约8毫米。
前方奏效,依前法。
原方大黄改为7.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注:该患服药五剂后症状全失,尽服后复查彩超,结石已排出,嘱其每日以金钱草少许泡水代茶饮,至今二年未再复发。
【按语】胆系结石,临床以胁痛为主,或黄染,或不黄,其病机总为湿热煎熬,蕴结成石,故其总的治则为清热祛湿,利胆消石。间或有气滞腹气不通者,加用木香枳实大黄等药;砂石太大,施以石见穿、海金砂等化石之品,疗效颇为满意。
案二:
    唐某,女,38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6月18日。
右胁隐痛年余,进食油腻食物加重,伴腹胀,夜眠欠佳,饮食量少,无明显乏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曾多次查肝功能均正常,彩超示肝内胆管结石,服用保胆健素及鹅去氧胆酸等药物效果不显,舌淡红,苔黄,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胆失疏泄,胆液瘀积而致,治以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枳实15g,黄芩15g,茵陈20g,虎杖20g,内金20g,赤芍20g,半夏15g,川军15g,木香15g,威灵仙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5年6月25日
    右胁隐痛,时轻时重,腹胀减轻,饮食可,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黄,脉沉弦。胆液瘀滞未通,肝气稍舒,仍以前法,加重利胆排石之力。
上方加金钱草30g,海金砂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5年7月3日
右胁痛缓解,腹不胀,饮食可,大便溏,日二次,轻度乏力,舌淡红,苔白,脉弦。
患者气机已畅,胆液瘀积已去,脾胃稍弱,宜调理脾胃,扶助正气。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党参25g,云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5g,木香15g,砂仁10g,焦三仙各15g,山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本患素有肝气郁结,日久胆失疏泄,郁积化热,煎熬成石。治疗当以清热利胆排石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待病情稍缓,肝胆气机舒畅,辅以健脾和胃药而愈。本例可谓证对轻方施小药,法合病去如鸿毛。临床最重要的是证与法、药要统一一致。
案三:
    于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4月6日。
发作性右上腹疼痛三个月,严重时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疼痛每因进食油腻诱发,时腹胀,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查血常规正常,B超示胆囊内多发结石,最大者直径0.8cm。
中医证属肝郁气滞,湿热内郁所致之胁痛。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清热化湿通腹。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枳实15g,桃仁15g,黄芩20g,半夏15g,赤芍20g,栀子15g,川军10g,内金20g,灵脂20g,蚕砂20g,大枣10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2年4月14日
    右上腹痛基本缓解,无恶心呕吐,大便亦通畅,腹胀缓解,仍不欲进食油腻,舌淡红,苔黄,脉弦。肝郁气滞已解,但湿热内郁未除,治当以清热化湿为主。
上方去香附栀子加到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82年4月21日
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饮食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复查B超:胆囊内结石已消失,囊壁稍厚。
此湿热已除,脾胃尚虚,治宜扶脾和胃,以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15g,云苓20g,白术15g,甘草15g,陈皮20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以发作性右上腹痛为主,并伴有恶心呕吐,显然由砂石阻闭,肝气郁结,胃气上逆所致,治当首先行气开郁,排石止痛,佐以和胃止呕。方中用药虽然平淡无奇,但其君臣佐使切中病机,故能速效。王老治病用药,从不忘顾护脾胃,因只有脾胃健,气血足,正气旺,其病才能根除。
案四:
    刘某,男性,46岁,初诊日期:1996年10月11日。
一年前因饮酒诱发右胁痛,伴发热,血常规及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囊内泥沙样结石”,抗炎治疗后,热退,右胁痛减轻。其后常感觉右胁隐痛不适,进食油腻后明显,经多家医院给予利胆排石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一周右胁痛加重,伴恶心,厌油,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大便溏,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B超示胆囊增大,壁厚,毛糙,泥沙样结石。
中医证属肝胆湿热郁滞,日久凝结成砂石。治以清热化湿,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栀子15g,川军10g,枳壳15g,鸡内金20g,赤芍20g,半夏15g,茵陈20g,虎杖20g,金钱草30g,川朴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6年10月18日
    右胁仍痛,厌油及恶心减轻,饮食量增,仍乏力,大便溏,日二次,舌红,苔黄,脉滑。湿热渐化,肝胆郁滞未通,治宜加重疏肝行气之力。
上方加木香20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6年10月25日
右胁痛明显缓解,食欲增加,已无恶心厌油等症,仍乏力,大便溏,日三次,舌红,苔薄黄,脉滑。
此湿热渐去,气机渐畅,脾胃未复之象,治宜理气化湿,调和脾胃。
上方去半夏、茵陈、虎杖、川军,加党参20g,苍术20g,砂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11月2日
右胁痛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乏力亦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毛糙,未见结石。
病情已愈,继服香砂养胃丸1丸日二次,共二周,调理脾胃,以扶正气。
【按语】胆囊结石本由湿热蕴结而成,又常因暴食肥甘或饮酒而诱发或加重。本例实由此因,故治以清热化湿,利胆排石,证治相合,而方中暗含小承气汤,意在通腹泻浊,使砂石、湿热随大便而下,可谓用心良苦,待湿除石去,再以香砂养胃丸调和脾胃。
案五:
    许某,女,36岁,职员,初诊日期:1994年11月3日。
一周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恶心,未吐,食少纳呆,腹胀,继之皮肤粘膜黄染,大便干燥,小便黄。查B超示:肝、脾未见异常,胆囊壁粗糙,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见一1.6×2.3cm高密度影,其后伴声影。肝功TbiL:312mmol/L,DbiL:281mmol/L, IbiL:31mmol/L,余正常。舌红,苔黄,脉滑。西医诊断: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
中医证属湿热之邪蕴结肝胆所致。治以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处方:黄芩20g,柴胡15g,栀子15g,川军15g,赤芍20g,枳实15g,半夏15g,陈皮15g,虎杖20g,金钱草30g,内金20g,焦山楂20g,海金砂20g(包煎),威灵仙20g,木香2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4年11月6日
右上腹痛及腹胀减轻,黄疸未减,饮食量增,大便溏,日二次。舌红,苔薄黄,脉滑。
肝胆气滞稍畅,但湿热未退,治宜加重清热利湿之力。
上方加茵陈50g,木通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4年11月13日
右上腹胀痛缓解,黄疸已退,饮食正常,大便溏,日三次,体力稍弱,舌淡红,苔薄黄,脉滑。
此湿热已去,脾胃功能未复之象。宜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处方:陈皮15g,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苍术15g,半夏15g,炙甘草15g,木香15g,砂仁15g,山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胆系结石或由湿热煎熬,或因胆汁郁积日久而成,其病机皆为砂石阻滞胆道,影响气机升降。其治疗亦应以清热利胆,行气通府为大法。在用药中,王老善用内金、威灵仙二药,谓两者皆能溶石化石,前者兼健脾和胃消食之功,后者具止痛之效,可谓一药多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案一:
    严某,女,48岁,工人,初诊日期:1987年4月6日。
患者自八年前患双下肢关节痛,每年冬春季疼痛加重,自服炎痛喜康及去痛片可缓解,近三年来疼痛加重,膝踝关节肿大,活动受限,多方求治于中西医,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双下肢寒凉重着无汗,虽炎夏着棉裤亦不得解。查:双膝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肤不温,皮色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证属寒湿之邪内侵,潜伏不去,郁结于半表半里之间,阻遏气血所致。治宜首当和解少阳,通达内外。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人参15g,甘草15g,大枣12枚,生姜3片。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7年4月13日
    双下肢寒凉稍减,余症无明显变化,舌脉同前。药以宗法,法已合理,继服上方七剂。
    三诊:1987年4月20日
患者自觉双下肢轻松,已微有汗出,但疼痛未减,舌淡红,苔白,脉弦。
此少阻枢机已通,寒湿阻痹未除,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红花15g,鸡血藤20g,五灵脂20g,桂枝15g,羌活15g,苍术20g,木瓜20g,牛膝20g,王不留行15g,秦艽15g,豨莶草20g,海桐皮15g,穿山甲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87年4月30日
双下肢畏寒疼痛明显减轻,屈伸活动较前灵活,体力稍弱,饮食量少,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细。
患者寒湿之邪渐去,久病正虚未复。治仍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上方去五灵脂穿山甲红花、海桐皮,加黄芪30g,杜仲20g,狗脊20g,巴戟天20g,砂仁1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87年5月11日
双下肢关节疼痛缓解,行走自如,体力渐增,饮食及大便亦基本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稍弱。
寒湿之邪已去,正气渐复。予以活血养血,健脾和胃之法以善其后。
处方:党参15g,陈皮20g,云苓20g,苍术15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20g,甘草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凡痹证者,反复发作,经年不愈者,称为顽痹。王老认为,顽痹多为外邪入侵,稽留于皮里膜外,阻痹经脉,壅遏少阳枢机,使邪气外不能透达体表而解,内不能通过三焦从二便而出,即使用通痹活血,利湿化浊亦难奏效。必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使外可达体表,内可通三焦,然后再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品方能奏效。运用小柴胡汤于顽痹者,或见上热下寒,或见寒热往来。运用小柴胡汤治疗顽痹,可谓王老独辟蹊径,治痹精髓,以之治疗类似患者数例,皆在一周内显效。
案二:
    王某某,女,46岁,初诊日期:1994年11月26日。
四肢小关节疼痛,在某西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加重。现仍以四肢小关节疼痛为主,伴晨僵,双手指、腕关节肿大畸形,活动受限,皮肤色暗,得热则舒,遇寒加重,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弦。血沉第一小时60mm,第二小时90mm,双手X线片示:关节腔变窄,关节面不光滑,骨质疏松。

处方:黄芪30g,当归20g,桂枝15g,秦艽20g,羌活15g,红花10g,桃仁10g,灵脂20g,没药15g,牛膝20g,苍术20g,黄柏20g,王不留行15g,赤芍20g,细辛5g,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4年12月4日
畏寒减轻,关节疼痛未缓解,余症同前,舌暗红,苔白,脉弦。患者经脉阳气已通,但瘀血阻络未解,治依前法,重用活血化瘀药。
上方加炮山甲10g,鸡血藤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994年12月16日
    关节仍痛,畏寒明显减轻,皮色已渐转红活,胃脘不适,大便溏,日二次,饮食量少,乏力,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病人经脉渐通,寒湿渐去,但脾胃虚弱,不甚攻伐,治宜顾护脾胃。
上方去没药黄柏,加白术20g,大枣12枚。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12月27日
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亦渐消退,无明显畏寒,饮食及二便均正常,体力仍弱,关节活动受限。
+此经脉渐通而正气未复之象。治应祛邪扶正并重。
上方加五加皮10g,杜仲15g,寄生10g,黄芪加到10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1月14日
    四肢关节疼痛缓解,但畸形之关节活动仍受限,饮食、二便均正常,复查血沉已恢复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
    上方去五灵脂细辛桃仁、炮山甲。十五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三:
    黎某,女,31岁,农民,初诊日期:1996年11月2日。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六年,四肢小关节疼痛,指、腕、膝关节肿大,活动不利,畏寒凉,得热稍舒,晨僵,饮食量少,二便正常,乏力,倦怠,腰酸痛,形体消瘦,舌淡红,有齿痕,舌边瘀斑,苔白,脉细弱。
    四诊合参,证属寒湿之邪入侵,客居关节经脉,气血凝滞,日久累及于肾所致。治宜散寒除湿,活血通脉,兼以补肾。
处方:桂枝20g,羌活15g,独活15g,秦艽15g,透骨草20g,伸筋草20g,豨莶草30g,青风藤30g,鸡血藤20g,桃仁20g,五灵脂20g,杜仲20g,五加皮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11月9日
肢体关节疼痛无明显缓解,畏寒及晨僵稍减轻,余症无明显变化,舌淡红,有齿痕,边有瘀斑,苔白,脉细弱。
寒邪凝滞,瘀血阻痹,非破血之药不能通,经脉不通,寒邪难除,故加重活血化瘀力量。
上方加细辛5g,王不留行10g,炮山甲1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11月20日
    关节痛肿明显减轻,晨僵时间缩短,无明显畏寒,饮食量少,仍乏力倦怠,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弱。寒湿之邪渐去,关节经脉仍未畅,考虑为病久气血亏虚,正气不足之故,乃重用益气健脾,养血活血之品。
上方去细辛羌活独活、炮山甲,加白术20g,黄芪30g,当归20g,枸杞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12月1日
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晨起手指僵硬,活动后即缓解,腰仍酸,饮食量增,乏力倦怠减轻,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有齿痕,脉细弱。
寒湿之邪已除,经脉渐通,脾肾仍虚,气血不足,宜以扶正为主,兼以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当归20g,白术20g,杜仲20g,鸡内金15g,枸杞20g,五加皮15g,川断20g,寄生20g,桃仁15g,鸡血藤20g,青风藤20g,伸筋草20g,豨莶草3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6年12月12日
关节疼痛缓解,晨僵消失,四肢关节活动仍受限,饮食及二便正常,仍感轻度腰酸,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弱。
患者寒湿之邪已除,经脉通畅,正虚仍未复原,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以巩固疗效。
上方去青风藤、伸筋草、豨莶草,加牛膝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嘱其注意休息,慎防风寒,加强关节功能锻练。
【按语】案二、三皆为寒湿之邪入侵,阻痹经络,气血瘀滞所致。但病有新久,前者病程较短,正气未虚,故以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后者久病肾虚,必兼以壮骨补肾。在治疗痹证过程中,由于疗程长,且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药皆不同程度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因此,顾护脾胃,培育后天之本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风湿性关节炎
案一:
    王某,女,4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0年4月11日。
肢体关节痛二年,痛处固定不移,畏寒冷,阴雨天痛重,双下肢重着无力,虽经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等中药治疗年余不效,疼痛日重,活动受限,畏寒,虽炎夏亦着棉衣裤,下肢无汗,舌暗红,苔白,脉细。
推敲以往用药似无不妥,细究病机演变,豁然醒悟,此乃寒湿之邪深伏,少阳枢机不利,内外不能通达所致,治宜和解少阳,通达内外。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人参15g,甘草15g,大枣12枚,白芍20g,桂枝15g,川芎20g,生姜3片。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0年4月18日
患者双下肢微微汗出,疼痛及畏寒似有减轻,余症无明显变化,舌质暗红,苔白,脉细。
营卫和,腠理开,少阳枢机已通,然寒湿之邪未去,经脉气血不通,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上方加豨莶草20g,青风藤20g,鸡血藤20g,透骨草15g,王不留行15g,五灵脂20g,黄芪30g,当归20g,独活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0年4月25日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已能下地行走,下肢仍有重着感,轻度畏寒,饮食可,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细。
此寒湿渐去,经脉渐通之象。治宗前法。
上方去半夏黄芩,加细5g,地龙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0年5月8日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明显减轻,已无明显畏寒,体力大增,饮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患者寒湿已去,经脉渐通,治宜兼顾调理脾胃。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赤芍2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0g,五灵脂15g,秦艽15g,独活20g,鸡血藤20g,甘草15g,大枣10枚,砂仁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0年5月21日
肢体关节疼缓解,饮食及二便恢复正常,唯阴雨天仍感双下肢重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脾胃功能已复,然仍有余邪未清,宜健脾以化湿邪。
上方去五灵脂桃仁红花,加苍术20g,牛膝20g,茯苓2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服上方十二剂后前症尽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语】此案为风湿痹之重证。寒湿之邪内侵,邪居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病邪外无出路,内泻不通,故屡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而不应。对此顽证,王老别出心裁,径予小柴胡汤,通达表里,使邪有出路,继以对证处方,终起沉疴。小柴胡汤用于风湿痹痛,必以双腿恶风寒,疼痛,沉重难移,扪之不温,且在炎夏亦必得穿棉裤者为适应证。投6-9剂,当其微汗而温时,即应更方,审风寒湿邪偏盛程度,随证治之。此为王老治疗顽痹之宝贵经验。
案二:
    郑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1年9月7日。
周身关节疼痛半年,得热稍舒,遇风寒加重,曾在某院查抗“O”、血沉等,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四肢关节疼痛日益加重,痛处走串不定,畏风寒。查其肢体关节无肿胀,活动不受限,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血沉、抗“O”均正常。
综合四诊,证属风寒之邪阻滞脉络,风邪偏盛所致之行痹。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防风15g,秦艽20g,桑枝20g,姜黄15g,豨莶草20g,海桐皮15g,五加皮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1年9月14日
关节疼痛走串减轻,仍畏风寒,饮食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风邪已去大半,寒邪未除,治宜重用温阳通脉。
上方去防风,加桂枝15g,鸡血藤20g,牛膝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1年9月21日
关节串痛缓解,仍感肩、膝等关节酸楚,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风寒已去,脉络空虚,宜扶正以安络。
上方加黄芪30g,丝瓜络15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该患月余后来访,自述前病已愈,能正常工作。
【按语】此为行痹,因风寒湿之邪侵袭,风邪偏盛所致。王老说:风邪侵入,善行而数变,一般的规律是随病程发展而风邪自减,该患者发病半年之久,风邪无减,其原因是寒邪恋之,邪气日深而难出。
案三:
    赵某,女,34岁,干部,初诊日期:1991年9月19日
感寒后诱发肢体关节疼痛半年余,痛处固定不移,以膝、踝关节较重,严重时膝、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曾在某医院住院以“风湿性关节炎”之诊断,给予青霉素静点及抗风湿治疗,关节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一个月前因受寒凉上症复发,查:膝、踝关节肿大,皮色不变,屈伸不利,疼痛剧烈,触按尤其,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查血沉正常,抗“O”1/1250,类风湿因子(-)。
综合四诊,证属寒湿之邪痹阻经络所致之痹证。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处方:桂枝15g,川芎15g,当归15g,姜黄15g,羌活15g,防己15g,苍术15g,秦艽20g,木瓜15g,牛膝20g,杜仲20g,豨莶草20g,海桐皮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1年9月26日
关节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减轻,活动已自如,仍畏寒凉,舌淡红,苔白,脉弦。
寒湿之邪渐去,脉络仍不通畅,治宜侧重活血通络。
上方加鸡血藤20g,元胡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1年10月4日
关节肿胀完全消退,以酸痛为主,稍感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
寒湿之邪已去,脉络已通,然寒邪久羁,脾肾阳气未复,宜温补脾肾,以固其本。
上方去姜黄、元胡,加巴戟天20g,菟丝子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1年10月14日
病人自觉症状消失,关节无肿胀,活动自如,唯仍稍感畏寒,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抗“O”1/500以下。
患者病邪尽去,正气仍显不足。
上方去羌活防已苍术秦艽,加黄芪30g,白芍20g以助益气养血,调营和卫之力,达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之目的。
【按语】王老治疗寒邪痹痛,禁用附子、乌头,元胡、灵脂之类的止痛药用之亦少,除非剧痛难忍,方可用之,待疼痛缓解则不再使用。方中桂枝川芎当归姜黄重在温经活血;羌活防己苍术秦艽木瓜祛湿散寒;牛膝引药下行;桂仲、?褫膊荨⒑M┢な璺缟⒑?兼能补肾强筋壮骨。加鸡血藤、元胡,意在活血通络;巴戟天、菟丝子颇能温肾壮阳。纵观全方,攻补兼施,祛寒力强,真疗痹痛之妙方。
案四:
    金某,女,47岁,干部,初诊日期:1992年1月4日
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重着,关节酸痛,腰酸,晨起面部及双手肿胀,活动后稍减。经多家医院检查未能确诊,关节酸痛日渐加重,双膝关节屈伸不利。查之,面目虚浮,双手肿胀,膝关节未见明显肿大,面色无华,舌淡稍胖大,有齿痕,苔白润,脉濡。
证属感受寒湿之邪,湿邪偏盛,阻痹脉络所致之着痹。治以祛湿利水,温经通络。
处方:苍术20g,防己15g,木通15g,萆薢15g,桑枝20g,秦艽20g,羌活15g,川芎15g,赤芍20g,姜黄15g,豨莶草20g,桂枝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2年1月11日
关节肿胀消退,仍酸痛,乏力倦怠,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滑。
此湿邪渐去,脾气未复。治宜加重健脾益气、扶正固本之品。
上方去木通,加黄芪30g,白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2年1月18日
前症消失,唯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病邪已尽去,脾气仍显不足。治则健脾益气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术20g,苍术15g,云苓20g,甘草15g,川芎15g,陈皮15g,扁豆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女性年近七七,肾气不足,脾运呆滞,最易感受湿邪,而寒湿留滞不去,阻痹经脉则成痹证。此时寒湿不除,经脉不通,脾气难复。故治疗首当祛湿利水,温经通络,当湿邪渐去,再扶脾益气,方能从根本上治愈。
案五:
    程某,男,42岁,干部,初诊日期:1986年10月26日。
周身关节疼痛年余,疼痛走串不定,以酸痛为主,时而刺痛,无明显寒热。虽在多家西医院求治未能确诊,口服芬必得等药疼痛可暂缓减,停药即疼如初,饮食及二便均正常。查:肢体关节不红不肿,活动自如,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细。
证属寒湿之邪痹阻脉络,血行不畅所致,治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当归20g,羌活15g,秦艽20g,地龙15g,鸡血藤20g,牛膝20g,川芎20g,灵脂20g,桃仁15g,红花10g,豨莶草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6年11月3日
    周身关节串痛减轻,以上肢关节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寒湿之邪渐去,肾虚之征显现。宜于前方酌加补肾之品。
上方加川断20g,狗脊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6年11月11日
肢体关节疼痛基本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法中病机,药已获效,再进三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本为风寒湿邪阻痹经脉而致,因服解热镇痛药后,风邪渐去,徒留寒湿,且久病肾虚,故治疗中散寒祛湿,活血通络并重,待寒湿稍去,兼以补肾固本。王老说:风寒湿痹慎用疏风,多用活血,使风寒湿邪随血行渐去而不留后患。
案六:
    王某,女,32岁,教师,初诊日期:1988年9月10日。
半月前因感受风寒致周身不适,次日晨起即感周身肌肉酸痛,逐日加重,乏力倦怠,动则肌肉痛楚,恶风畏寒,虽在某医院查血常规、血沉、抗“O”及类风湿因子等未能确诊,对症治疗亦无效,遂来诊。查:关节不肿,皮色未变,四肢肌肉触按疼痛,活动尤甚,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证属风寒湿入侵,痹阻脉络所致之肌痹。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桂枝15g,防己15g,当归15g,川芎20g,赤芍20g,鸡血藤20g,五灵脂15g,羌活15g,防风15g,荆芥15g,红花10g,豨莶草20g,海桐皮15g,姜黄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8年9月17日
肌肉酸痛明显减轻,畏风寒已解,仍倦怠乏力,饮食量增,舌淡红,苔白,脉沉。
此风寒已解,湿邪未尽,治宜健脾化湿为主。
上方去羌活防风荆芥、海桐皮,加苍术20g,茯苓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8年9月24日
    肌肉疼痛等症缓解,仍感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患者风寒湿邪已除,正气尚未尽复,当调理脾胃,以扶正气。
    予以香砂六君子丸,1丸日三次口服,连服一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本为风寒湿邪入侵,外则凑理固闭不得宣泄,内则困阻脾阳不能运化,故见此证。治当外疏通肌表,内健脾运湿,中活血通络,方能使邪去正复,经脉通畅而痹自除。然后,调理脾胃,扶助正气,以固其本,这即是调理善后之良法,也是治未病的手段。
案七:
    徐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1年11月28日。
患者一月前发热,T38.4-39.1℃之间,畏风寒,继而双膝关节疼痛,红肿发热,并逐渐累及双踝、腕关节。曾在某院以“风湿热”之诊断,给予静滴青霉素,氢化可的松,口服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热退,但关节疼不减轻,停静滴药物后关节红肿反复加重,屈伸不利,伴乏力,动则心悸气短,口干喜冷饮,食少纳呆,大便溏,排便不爽,面色无华,舌红,苔黄,脉滑数。血沉60mm/小时,抗“O”1/833。
证属湿热之邪入侵,痹阻关节经络所致之痹证。治以清利湿热,通痹活络。
处方:黄柏15g,苍术20g,木通15g,茵陈20g,防己15g,木瓜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丹皮15g,鸡血藤20g,秦艽20g,海桐皮15g,泽泻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1年12月5日
关节疼痛稍减,但肿胀未消,口干渴明显减轻,食欲不佳,大便溏,乏力倦怠,活动时仍偶心慌气短,舌红,苔黄,脉滑。
此患者热邪渐退,湿邪未除,治宜加重祛湿力度。
上方加威灵仙20g,萆薢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1年12月12日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腕、踝关节肿胀亦明显消退,心慌气短缓解,仍倦怠,便溏,舌红,苔黄,脉滑。
湿热渐去,正气未复,治宜酌加益气活血之品,以助驱邪外出。
前方去木通、茵陈、丹皮,加黄芪30g,桃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1年12月19日
关节疼痛缓解,肿胀消退,仍倦怠乏力,食欲稍增,仍便溏,舌淡红,苔黄,脉沉弱。
病人湿热已去,而脾胃之气未复,治宜扶脾和胃为主,以善其后。
处方:黄芪20g,当归20g,党参20g,白术15g,陈皮15g,甘松15g,砂仁15g,苍术15g,川芎20g,鸡血藤20g,桑枝15g,牛膝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本为风湿热痹,口服阿斯匹林等药治疗后,风邪随表证而解,但湿热之邪未除,痹阻于关节经络,气血瘀滞遂成本证。其治首先宜清利湿热。王老善用木通泽泻、萆薢等药,意在使湿热之邪随小便而出,并配合活血通络之品,使湿热之邪随血而行,以助清除湿热病邪。待湿热尽去,再酌用健脾益气和胃之药,以固本善后。王老说:无湿不成痹,治痹首当祛湿,祛湿首选利小便。
案八:
    于某,女,36岁,个体,初诊日期:1997年4月6日。
三年前感冒后诱发项背及双肩酸痛,畏寒凉,夜间自觉项背冒凉风,活动后症状稍减,四肢关节不痛,饮食可,二便正常。曾经多家医院系统检查未确诊,中西药治疗无效。舌淡红,苔白,脉细。
证属风寒之邪入侵经络,阻遏督脉,阳气不展,气血不通所致。治宜温通经脉,散寒疏风。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羌活15g,防风15g,杜仲20g,葛根15g,白芍20g,防己15g,生姜3片,升麻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4月10日
项背及双肩酸痛明显减轻,恶风寒已缓解,舌淡红,苔白,脉细。
此风寒渐去,经脉未通之征。治宜活血通脉为主。
上方去防己,加红花10g,灵脂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感受风寒后,未及时治疗,风寒之邪潜伏督脉。督乃阳气之海,总督一身 之阳气,督脉为风寒阻痹,阳气不展,故出现项背、双肩酸痛,冒凉风。治法立意,温阳通 脉,散寒疏风,取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加杜仲葛根入督脉,更增温经散寒之功;升麻轻 清引药上行,倍添表散疏风之力,故举之速效。又加红花、灵脂活血通脉,使督阳流畅致获 痊愈。
案九:
    刘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5月2日。
腰及双下肢关节痛三个月,腰酸,腿沉,曾在外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伴乏力倦 怠,食少纳呆,四末不温,便溏,晨起关节僵硬,持续约20分钟,白带量多色黄,舌淡, 有齿痕,苔白滑,脉细弱。
四诊合参,证属脾肾两虚,湿浊下注所致。治以温补脾肾,清热化湿。
处方:太子参20g,山药20g,柴胡15g,炙甘草20g,陈皮20g,白芍20g,白术20g,苍术20g,故纸20g,黄柏20g,车前子20g,莲子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6年5月8日。
腰酸、腿沉、畏寒肢冷及白带量多色黄缓解,关节仍痛,乏力,食少纳呆,便时溏,舌淡红,苔薄,脉细。
湿邪已去大半,但稽留关节经络之湿邪未除,脾肾阳虚未复。治以温补脾肾,活血通脉除湿。
上方去黄柏,加桃仁15g,五灵脂20g,王不留行10g。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996年5月14日。
关节痛缓解,仍感乏力,饮食量稍增,大便溏,舌淡红,苔薄,脉沉。
此湿邪已去,经脉已通,脾胃功能仍稍弱。给予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之品,以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25g,山药20g,白术20g,陈皮20g,甘松20g,炙甘草10g,木香15g,砂仁10g,香附15g,荷叶5g。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按语】着痹多以脾虚为基础,或久处湿地,或感受寒湿之邪,或进食生冷复伤脾阳, 水湿内生,阻痹关节经络,故见乏力倦怠,食少纳呆,肢体重着,关节疼痛;湿邪趋下,湿 郁化热,故白带量多色黄,双下肢重着。本病日久多兼见肾阳不足。王老在治则中,抓住主 要矛盾,重在健脾化湿,使停滞脏腑之湿邪先除,然后辅以活血化瘀,舒通经络,使稽留于 血脉中的湿邪随血而行,内达三焦随小便而出,最后用醒脾益气、理气和中之品巩固善后。
案十:
    任某,男,3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4年3月21日。
患者三月前受寒凉后诱发双小腿肌肉酸痛,逐渐加重,局部肌肤由软渐硬,重着无力,近日痛觉逐渐消失,触之麻木不仁,局部皮色无明显改变,膝、踝关节活动自如,曾先后在省内多家医院查肌电图、肌肉活检等未能确诊,给予抗风湿及调整免疫等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舌淡红,苔白,脉弦。
证属寒湿之邪入侵,痹阻肌肤脉络,气血瘀滞所致。治以活血通脉,散寒除湿。
处方:独活20g,防己20g,川芎15g,当归尾15g,牛膝20g,海桐皮20g,莶草30g,地龙20g,桃仁15g,红花10g,鸡血藤20g,桂心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3月28日
    双小腿肌肤质硬如故,按之稍有痛感,烘烤皮色稍红,余症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白,脉弦。前法已合病机,力度尚嫌不足。
上方去地龙之寒,加水蛭7.5g,地鳖虫7.5g,以增活血通脉之力。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4月8日
双小腿稍感酸楚,有热感,肌肤较前变软,表皮似有蚁行,察之皮色未变,触觉较前敏感,行走亦较自如,舌淡红,苔白,脉弦。
血脉已通,寒邪已去大半,湿邪仍滞留不去。治宜侧重利湿。
处方:黄柏20g,苍术20g,牛膝20g,当归尾15g,黄 芪30g,独活20g,防己20g,滑石15g,甘草15g,萆??15g,通草15g,?褫膊?20g,桃仁15g,红花1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4月18日
小腿肌肤柔韧,活动自如,久立仍感酸胀,余症消失,饮食及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此寒湿渐去,经脉已通,脾气未复之征。治宜健脾化湿,以善其后。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桂枝15g,佩兰15g,陈皮15g,甘草5g,黄芪20g,防己15g,白芍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本例患者中医诊断为肌痹,为寒湿之邪阻痹肌肤分肉之间,使气血瘀滞,脉络受阻。其治疗首先应重用活血通络药物,待瘀滞稍通后,再予以益气养血,化湿利水之品,则湿邪易去,最后投以醒脾健脾,化湿和胃之药,以固本善后,防止病情反复。
案十一:
于某,男,36岁,农民,初诊日期:1996年11月4日。
病人于今年4月在塑料大棚中劳作后,透汗未消,以凉水洗手臂和脚,当夜即感四末麻木、疼痛,当地中医按风湿性关节炎给予祛湿散寒之药治疗,疼痛稍减,停药即反复。查:四肢手足皮色正常,活动自如,触之肌肤不温,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四诊合参,证属素体脾阳不足,汗出腠理开放,寒湿侵袭,痹阻经络,气血不通所致。以温阳通痹,活血养血。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柴胡15g,赤芍20g,白术15g,桃仁20g,红花15g,当归20g,鸡血藤20g,葱须15g,细辛15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11月8日
四肢疼痛已解,仍感麻木,无其它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
此寒邪虽去,经脉末畅之象。
上方倍黄芪,去细辛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此患六付药尽,病已痊愈。或问经云辛不过钱,首方何以细辛用至15g?因寒湿之邪客脉日久,不足量应用辛热走串之品不足以驱寒通络。对于古训,不应墨守,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细辛用到20g亦未见中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