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虽然已成为少见病,但维生素C与多种疾病的防治关系密切,近年研究应用较多者有以下几种疾患。

15.7.1 动脉硬化

(1)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关于动脉硬化的发生,近年来对于内皮细胞化学损伤;血液动力学以及免疫学等伤害学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据报告,维生素C缺乏不仅损坏毛细血管,大动脉也有损害,长期持续的维生素C不足可致动脉硬化。Hornig用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研究证明,大动脉壁中维生素C含量较多。Villis报告,维生互素C缺乏可致动脉内壁脂质沉着,给予维生素C可见消失。另有许多作者报告,维生互素C不足引起的高脂血症,系因内皮细胞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导致促进胆固醇分解的7α-羟化酶(7α-hydroxylase)活性下降所致。

上述报千多系动物实验结果,虽不能完合说明人体的情况,但充足的维生互素C对内皮细胞确有保护作用,故有的作者提倡维生素C内皮细胞保护疗法。另外,Miasnikov对长寿村的长寿者调查,动脉硬化少的人群,维生素C摄取量高。

(2)抑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最大危险因子。高脂血症者血中维生素C也呈现低值,故认为胆固醇摄取量增加可致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用维生素C治疗高脂血症是否有效,意见尚不一致,但由于高脂血症多伴有维生素C低值,故补充维生素C还是有必要的。Ginter近年报告,用维生素C并用果胶治疗高脂血症有效。

吸烟也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之一,吸烟可致血中维生素C下降。实验证明,1支香烟可致血浆维生素C下降0.06mg%;每天吸20支以上香烟者较不吸烟者血浆维生素C低40%;它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有种推测:①因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致活多巴胺(dapamine)转为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的经路;②小肠5-羟色胺(serotonin)生成亢进,而致维生素C消耗增加;③维生素C抑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④维生素C用于由吸烟所产生的某些毒物的解毒作用,而使消耗增加。

高血压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这一。有作者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表明,高血压患者血中维生素C低。已知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对高血压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而儿茶酚胺和吸烟一样与多巴胺转为去甲肾上腺素经路有关。Ito给予自然发生高血压的大鼠以大量维生素C,可见血压下降。Russek报告,应激(stress)因素是动脉硬化最大的促进因子,而精神紧张可促进维生素C分解,血中维生素C下降。预防矿工等热应激,给予维生素C有效。心肌梗塞等机体处在应激条件下,其急性期血浆及白细胞内维生素C下降,血中氢化考的松(cortisol)则上升。

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对维生素C的作用应从多方面加以解释。

15.7.2 炎症

(1)防治感冒 自Pauling报告维生素C可预防感冒以来,对其有效性有多种议论。Chalmers认为维生素C对减轻感冒的症状虽然有效,但对其治疗作用尚有怀疑。Baird报告,给予80mg维生素C即可使感冒症状减轻,对Pauling的大剂量用持否定态度。就减轻感冒症状而言,有的认为是对病毒的直接作用;有的则认为是通过白细胞的二次作用;还有人认为是抗组织胺的作用。

(2)控制炎症 维生素C与炎症主要是通过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Andeson认为,抑制白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nse)/H2O2/halide系,提高白细胞的运动性,是维生素C抗炎的基础。维生素C对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是否直接抑制还是通过处理此酶系毒性氧化产物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维生素C的抗菌作用虽然不清楚,但有报告认为,维生素C具有抑制细菌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作用,而通过H2O2起抗炎作用。另有报告,对Chediak-Higashi综合征,每日给予维生素C200mg,可使白细胞中增加的c-AMP恢复正常,使白细胞的运动能力恢复,减少感染的发作。这种对白细胞c-AMP的作用,有报告认为是提高淋巴细胞活性的结果。对维生素C缺乏所呈现的B-细胞比率增加,T-细胞减少现象;给予维生素C可出现相反的变化,即T-细胞增加。维生素C与体液免疫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IgE的增加以及白细胞易动性的降低,给予维生互C(1g.d-1)可使之改善。

此外,对阿斯匹林与维生素C的作用也必须引起重视。阿斯匹林可抑制维素C的吸收,使血浆、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阿斯匹林对维生素C的主动吸收有拮抗作用;或者是阿斯匹林与白细胞细胞膜维生素C受体拮抗作用。另有报告,维生素C有增加干扰素(interferon)的作用。实验证明,在人的纤维芽细胞或小鼠纤维芽细胞及L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C,干扰素产生增加,其在机体内的作用尚不清楚。

15.7.3 癌

癌症患者维生素C消耗增加,常出现类似坏血病的症状。Pauling用紫外线照射裸小鼠(nude mouse)生成扁平上皮癌,给予维生素C明显低于对照组。环境化学致癌物N-亚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或N-亚硝基二乙胺(N-nitosodiethylamine)每日10μg.kg-1体重即可诱癌。此类亚硝胺可由食物中的含氮化合和的生成。Mivish报告,维生素C有阻碍其形成的作用。此后有许多报告指出,维生素C对多种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但今井田、福岛等报告,对BBN[N-butyl-N-(4-hydroxybutyl)-nitrosoamine]诱发的膀胱癌前病变,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有促进作用。村田等,对晚期癌症患者经静脉结予5g以上(平均25g)维生素C,平均寿命显著延长。关于地维生素C的抗癌作用一般认为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使癌组织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丧失活性,使增加的结缔组织下降,抑制癌的发育。

(2)通过使腺苷酸环化酶(adenyleyelase)丧失活性,抑制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从而可以抑制由组织内c-AMP增加所诱发的癌的发育。

(3)对癌的自身防御作用的免疫效果。

15.7.4 其他疾患及药物和维生素C

(1)维生素C与酪氨酸代谢有关,为了预防新生儿酪氨酸血症,加拿大儿科学会建议对新生儿应给予100mg维生素C。

在成人维素C与铁代谢、维生素B12代谢关系密切。维生素C可使Fe3+还原为Fe2+,促进铁的吸收,故对缺铁性贫血有补铁同时应补充维生素C。

(2)药物与维生素C 在临床应用尚须注意药物与维生素C的相互作用。由于使用抗凝血药物--苄丙酮香豆素(warfarin)时,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凝血酶元时(prothrombintime)缩短,必须注意避免并用大剂量(megadoses),以免引起出血。另外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维生素C含量下降,表明体内需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