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辨证施治体会

胃的功能以下行为顺, “胃宜降则和”。胃痛的所有病机都与胃失和降,即胃的气机失调有关。胃气不降则滞,滞则不通,不通则痛。胃气不降则逆,气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反酸等。由于胃司受纳,故胃气上逆还可致食欲不振、食后胀饱、消化不良、食少纳呆等。因此,在治疗胃痛中应注意对症应用调理气机的中草药。临床时如果能辨证分型应用调理气机的中草药,就能收到较好疗效。寒邪袭胃症见胄痛急性发作,脘部痛而拘急,艮寒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胃的功能以下行为顺, “胃宜降则和”。胃痛的所有病机都与胃失和降,即胃的气机失调有关。胃气不降则滞,滞则不通,不通则痛。胃气不降则逆,气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反酸等。由于胃司受纳,故胃气上逆还可致食欲不振、食后胀饱、消化不良、食少纳呆等。因此,在治疗胃痛中应注意对症应用调理气机的中草药。临床时如果能辨证分型应用调理气机的中草药,就能收到较好疗效。

寒邪袭胃症见胄痛急性发作,脘部痛而拘急,艮寒喜暖,局部热敷可痛减,脉沉迟而紧。治宜温肝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姜、苏梗、香附生姜半夏茯苓各15克,附子(先煎1 小时)、肉桂各10克,甘草木香各5克,荜菝、吴茱萸各3 克,红糖50克(煎好药汁后趁热加入),水煎分3次服,每日 1剂。

食滞胃脘 症见胃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时而呕吐,吐后症状减轻,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和中健胄。方用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山楂麦芽神曲生姜鸡内金各15克,半夏大黄枳实各9克,水煎分3 次服,服药汁时加二匙蜂蜜,每目1剂。

胃阴不足症见胃隐隐作痛,咽燥口干或口干渴,便秘,食纳不佳,干呕,舌淡红,舌无苔少津,脉细。治宜养肖润燥,滋阴止痛。方用生地麦冬、元参、枸杞子黄精当归各15克,川楝子延胡索石斛川芎芦根玉竹、白芍、甘草各10克,梨皮30克,水煎分3次服,服药汁时加入2匙蜂蜜,每日1剂。

肝郁气滞症见胃胀痛,痛累及两胁,甚至牵引胸背,胸膈痞闷,时而打嗝,嗳气吞酸或呕吐,饮食减少或不消化,急躁易怒,善太息,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枳壳、白芍、苏梗、香附佛手当归玫瑰花陈皮茯苓生姜各15 克,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公丁香金铃子木香各10克,甘草 6克,水煎分3次服,每曰1剂。

瘀血阻滞症见胃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食后痛甚,痛处拒按,严重时可出现呕吐、便血。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五灵脂蒲黄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红花沉香、白芍、砂仁延胡索香附黄芪党参枸杞子各15克,木香丁香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若呕血鲜红色,舌红苔黄者,伴肝胃郁热,可加生地、藕节各15克,大黄黄芩黄连各10克,以清热凉血。若呕血或便血兼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脉细弱无力者,伴脾虚脾不统血,可加灶心土150 克,生地黄20克,白术党参茯苓阿胶(烊化冲服)各15 克,黄芩附子(先煎1小时)、藕节各10克,以温脾益胃,止血补血。

脾胃虚弱胃部隐痛绵绵,得食后痛减,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食少,舌淡,脉缓弱。冶宜温中补脾、益胃补气。方用黄芪党参各25克,生姜、白芍、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砂仁升麻柴胡陈皮、桔梗、扁豆各15克,木香甘草各10克,大枣7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气郁化火症见胃痛曰久,时而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泄热益胃。方用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柴胡蒲公英各15克,丹皮、栀子黄芩龙胆草各10克,甘草木香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热痛型症见胃脘灼痛,恶心口苦,口渴饮冷,尿赤,便秘,脉数。治宜清热止痛,和中益胃。方用石膏30克(打碎先煎1 小时),延胡索知母、白芍、青皮蒲公英各10克,甘草8克,大黄半夏枳实芦根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脾胃湿热型症见胸脘痞满胀痛,口苦口腻,渴不欲饮,纳呆头晕,四肢重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治宜清热化湿,养胃益脾。方用薏苡仁30 克,茯苓枳壳佩兰陈皮各15 克,黄连半夏石菖蒲黄芩胆星竹茹各10克,甘草麦冬芦根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目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