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主治百日咳痉咳邪气盛实或实多虚少者。 |
【处方组成】 炙百部10一15克、鲜侧柏叶10一15克、天竺黄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葶苈子10克、生甘草10克、陈胆星5一10克、广地龙5一10克、鲜石胡荽10一25克、大枣3一5枚。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各2次分服。 |
【辨证加减】 咳而喘重者加炙麻黄3克;呕恶甚者加姜半夏10克;咳血者加炙紫菀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发热重者加生石膏20克(先煎)。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临床体征、痉咳和鸡鸣音消失为治愈,其中5天内治愈者26例,10天内治愈者14例,15天内治愈者10例。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5剂。 |
【处方来源】 浙江省镇海县下邵卫生院傅崇林。 |
【按 语】 百部润肺化痰;天竺黄清热镇咳;杏仁宣肺止 咳,前胡宣脑化痰,杏仁、前谈助百部、竺黄以开肺闭而祛痰涎;事 访干泻肺定喘;陈胆星煤湿化痰;地龙降气平喘;石胡姜、侧柏叶清 热解毒,活血凉血;甘草、大枣调和诸药。本方对百日咳早、中 猢,证尚属实者颇有效。(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止咳祛痰,消炎抗菌。主治百日咳各期无其他并发症者。 |
【处方组成】 百部10克、贝母10克。水煎2次,共200一500毫升,每日分3次服。以上为2岁以下小儿童,3~5岁两药各用15克,大干5岁两药各用20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27例服2剂(6天)、18例服3剂(9天)后,痉咳症状及肺部体征消失,白细胞下降至正常。余5例第2剂后痉咳好转,因仍咯脓痰加用红霉素,继服本方2剂,症状、体征均消失。 |
【处方来源】 湖南省酸陵县人民医院吴妙英等。 |
【按 语】 百部、贝母为常用咳嗽祛痰药。现代研究表明,百部含有百部碱可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贝母则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呼吸道粘膜炎症,两味药相配止咳作用更为明显,且百部有抑制百日咳杆菌作用。(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润燥,祛痰止咳,降逆止呕。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
【处方组成】 天冬24克、麦冬24克、百部10克、瓜蒌仁10克、桔红6克。竹茹6克、半夏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素有肺虚泄泻者天冬、麦冬各用18克。 |
【临床疗效】 观察31例,均于服药当晚痉咳即明显减轻,3剂后痉咳基本消除,再予5剂以巩固疗效。31例全部控咳停止。停药观察1月,部分患儿在外感风邪后仍有阵咳,但症状轻微,对症处理即消除。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孙英华。 |
【按 语】 天冬养阴清热,麦冬润肺祛痰,长于治肺有燥热而致咳嗽,痰稠气逆诸症;百部镇咳;瓜蒌仁清化痰热,祛痰止咳;桔红健脾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化痰,污水,消食,镇咳。主治小儿百日咳正盛邪实,痰涎壅肺之证。 |
【处方组成】 甘遂30克、大戟30克、芫花30克。分别用醋炒至焦黄,共研细宋,面粉60克炒黄,加适量水熬成糊,然后合诸药制成丸,如梧桐子大。1至2岁每次1丸,3至4岁每次2丸,5至7岁每次3丸,7至10岁每次4丸。每天清晨1次服下,重证可服2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283例,一般服药3至5无病即可痊愈,个别病情严重者,可服药至15天左右而愈。 |
【处方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任国顺。 |
【按 语】 本方三味药均系化痰泻水之品,攻逐甚锐,对于百日咳邪毒望盛,痰诞充斥者,每有立竿见影之效,然三药皆有小毒,当注意配制之法,并掌握剂量,不宜太过。且百日咳迁延日久必有肺阴、胎气受损之证,即直及时给予养阴清肺镇咳之剂,不可执此一方而遍施诸证。(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镇咳化痰,消炎解毒。治疗百日咳。 |
【处方组成】 紫花地丁500克、石胡荽725克、积雪草75O克、枇杷叶150O克、小金钱草75O克、万毒虎75O克,。一点红750克、忍冬藤1500克、百部300克、冰糖500克(后下)。水煎两次,每次加水过药面,煮后半小时去渣,并编波至6000毫升,后加3%防腐剂苯甲酸,备用。用法;5岁1天量30毫升,分3次服。婴幼儿用量酌减,5岁以上用量酌加。6一8天为1疗程。(注;上方剂量为一大料量。)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66例,痊愈者131例(78.92%),其中最快服药2天即痊愈者6例,最慢服12天痊愈好转者125例(15.05%),无效者10例(6.02%),以炎症期为疗效更好。 |
【处方来源】 黄明清 |
【按 语】 本方由九味清热解毒、化痰镇咳之中药组成。然该方毕竟苦寒较重,对于体气虚弱之久不甚相宜。本万名由编者所拟。(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宣肺降气。解痉止咳。主治小儿百日咳阵发性痉咳。 |
【处方组成】 旋覆花(包)5克、半夏5克、前胡5克、杏仁5克、苏子5克、陈皮3克、地龙干9克、代赭石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风寒重加蜜炙麻黄、白芥子;风热重加蜜炙麻黄、石膏、葶苈子;痰多加胆星、秋石丹;夹有衄血,或痰中带血、结膜出血加白芨、桑白皮;肺气虚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 |
【临床疗效】 治药153例,痊愈128例(83.7%),好转24例(15.7%)。其中1例(0.6%)合并肺炎,配合抗菌素治疗,列为无效。有效率达99.4%。其中5一7天内治愈104例,8一12天内治愈46例,13~14天内治愈2例,平均7天临床治愈。 |
【处方来源】 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医院张超景。 |
【按 语】 本方用旋覆花、代赭石、苏子肃肺降逆;半夏、陈皮化痰;前胡、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地龙解痉平喘。诸药降中有升;宣肃相配,看似平常,其实调剂得法。再加辩证加减亦颇得当,故能有效地变化运用于百日咳各证。(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卡他期和痉咳期。 |
【处方组成】 芦根6克、杏仁6克、黄芩6克、桔梗6克、蒌皮6克、冬瓜子6克、百部6克、浙贝9克、竹茹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83例,发病时间均在3周以内,服药后1周痊愈62例,2周痊愈14例,7例无效。 |
【处方来源】 浙江省永嘉县碧莲区卫生院胡中枚等。 |
【按 语】 本方萨根清热生津;蒌皮、浙贝、百部、冬瓜子黄芩清肺化痰;杏仁、桔梗宣肺止咳;竹茹和胃止呕。本方有轻清宣解之特点,于百日咳早期颇为相宜。(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宣降肺气,豁痰清热,解癌止咳。主治百日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
【处方组成】 蜜炙楷杷叶15克、白芥子2.5克、苦参15克、麻黄7.5克、大黄2.5~5克。前三味用水350毫升煎洗后,加入麻黄、大黄再煎至45毫升。此为1周岁小儿1日量,分3决温服。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
【辨证加减】 兼虚寒腹泻者,去大黄;恢复期可加杏仁、紫菀、百合等。 |
【临床疗效】 治疗224例,病程在1周以内者107例,1周一2周者78例,2周以上者39例。以临床症状消失,咳象转为正常者为治愈;痉咳消失,血象正常,但仍有咳嫩为好转;痉咳未缓解者为无效。服药1周以内治愈117例。1周以上一2周以内治愈者69例,共治愈186例,占83%;好转32例,占14.3%,无效6例,占2.7%。 |
【处方来源】 吉林省通化中医院彭永礼。 |
【按 语】 本方取麻黄宜肺驱表,止咳平喘;枇杷叶清肃肺气,降道平喘,与麻黄同用一宣一肃,使肺行宣降之职;白芥子善祛胶稠粘痰,镇咳止痉;苦参清热解毒。并可监制麻黄、白芥子之热性;大黄通肠涤垢。(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肃肺解痉,化痰止咳。主治小儿百日咳。 |
【处方组成】 百部10克、旋覆花6克(包)、地龙5克、代赭石15克(打)。大贝母6克、黄芩3克、天冬6克、麦冬6克、炙枇杷对1张。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咳而呕吐痰诞者加川连、陈皮、法半夏;舌苔黄腻者加萎仁泥。黛蛤散(包);痉挛性咳嗽较剧者加白僵蚕、制胆星、全蝎;咳而鼻衄及球结膜出血者加白茅根、藕节炭、生地炭、蒲黄炭。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20例,服5剂而愈者10例,服10剂而愈者26例,服20剂而愈者80例,服30剂而愈者4例。以痉挛性咳嗽完全消除,血白细胞检查正常者为痊愈。 |
【处方来源】 陈建平。 |
【按 语】 本方用百部、贝母止咳化痰;黄芩清上焦肺胃之热;旋覆花、代赭五平肝降逆止呕;地龙解痉;天麦冬养阴肃肺;枇杷叶理气化痰。针对百日咳肺明日虚之病机。具有较可靠之疗效。(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祛痰解毒,养阴活血。主治小儿百日咳。 |
【处方组成】 紫草10克、矮地茶10克、沙参10克、桑皮10克、杏仁6克、贝母5克、桃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7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痉挛性阵咳者加葶苈10克、地龙5克;咳痰多者加竺黄3克、胆星3克;痰呕甚多者加赭石10克、法半夏5克;面目浮肿者加肺经草10克、鸭跖草10克;咳血较多者去桃仁,加茅根30克、藕节10克;肺气虚者沙参加至3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痊愈85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95%;病情未改善而用他法者5例。 |
【处方来源】 湖南省新化县坐石卫生院黎仲慈。 |
【按 语】 紫草能透疹解毒活血;矮地茶具有解毒祛痰,凉血之功;沙参、甘草有养肺牌之效;杏仁、贝母利肺止咳;桑皮、桃仁消痰活血。故本方能解除邪毒面扶助正气,对本病有一定疗效。(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冻肝解痉。活肺豁痰,抑菌止咳、主治百日咳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
【处方组成】 僵蚕3克、全蝎3克、蝉衣3克、地龙3克、杏仁3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青黛4克、甘草4克、黄芩4克、地骨皮4克、全瓜蒌4克、百部4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呕吐者加旋覆花3克、代赭石10克;结膜下出血或痰带血丝者加藕节6克、鲜白茅根6克、菊花3克。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痊愈37例(14天内痉咳停止),显效13例(痉咳次数和程度明显减轻)。 |
【处方来源】 林文宗。 |
【按 语】 本方用僵蚕、蝉衣、全蝎、地龙,皆为虫类熄风解痉,化瘀开结药,有搜风通络之功;可以缓解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痉挛,并能提高免疫机能和抑菌、祛痰止咳之功能;青黛、黄芩、地骨皮为凉肝清肺,泻热解毒之剂;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实为清化痰热之品;百部、杏仁润肺化痰。本方组织严密,配伍合理,作用全面,对百日咳之痉咳具有较可靠的疗效。(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养阴清热,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痉咳不止者。 |
【处方组成】 北沙参、麦冬、款冬花、炙百部、白前、花粉、钩藤、海浮石,水煎服。剂量按不同年龄酌用。 |
【辨证加减】 呕吐加竹茹;鼻口出血加白茅根;痰多加苡仁;眼睑浮肿加车前子。 |
【临床疗效】 治疗70例,本方对于百日咳可有明显止咳效果和缩短病程作用,一般用药2一4剂咳嗽即可明显减轻,6-8剂控咳可止。 |
【处方来源】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儿科董静。 |
【按 语】 小儿体属纯阳,素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点,感受百日咳邪毒后,外邪易从热化,火化灼液成痰,阻遏之道以致咳而不已,尤其至痉咳期,伤阻更为明显,故治疗中时刻注意存阴养阴甚为重要。本方取养阴化痰,润肺止咳诸药,有滋阴而不恋邪,祛痰而不伤阴之特点,故对百日咳有伤阴之象者甚为适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化痰止咳,降气行水。主治小儿百日咳。 |
【处方组成】 炒牛蒡子5克、炒苏子5克、旋覆花子5克、炒葶苈子3克、青蒿子3一5克、炒山楂子6克。煎汁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服1剂。 |
【辨证加减】 风寒表证者加麻黄、杏仁;风热表证者加苏叶、薄荷;痰诞清稀者加法半夏;痰浊粘稠者加浙贝母、前胡;痰黄稠难出者加桑白皮、川贝母;咯血者加白茅根、白芨、百合、冬瓜仁;肺胃阴液已伤者加南北沙参、川石斛、天麦冬等。 |
【临床疗效】 治疗23例,经7天治疗顿咳消失者为21例,减轻者2例,临床效果理想。 |
【处方来源】 安徽省滁州市人民医院马荫龙。 |
【按 语】 本方用炒牛蒡子宣散肺卫;炒莱菔子祛痰降气;炒葶苈子泻肺利水;旋覆花子降气消痰;青蒿于解肌;炒山楂子化痰消食。对于瘟疫毒部侵及肺胃。肺失清肃,胃炎和降,痰湿阻遏而致气郁之证颇为相合。方简而效著,较为可靠。(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镇咳,祛痰,平喘,镇静。主治百日咳阵发性痉咳,无脑和肺部并发症者。 |
【处方组成】 新鲜例柏叶,每日量为1岁20克,1一5岁30一50克,6一10岁6O一100克。加水200一400毫升,煎成30一90毫升,1日服6次,每次15一50毫升。7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一般在治疗3天后痉咳可以减轻。观察92例1-2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者80侧;阵发性痉咳明显减少或转为轻咳,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接近正常比例者10例;临床症状及血象检查无好转者2例,未发现毒性反应。 |
【处方来源】 安徽省巢湖地区人民医院方云琪。 |
【按 语】 侧柏叶一般作为凉血止血要药使用,而《本草衍义补遗》曰:“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此言颇能阐释临床有用柏叶治肺结核者,有用之治单纯型或喘息型之慢性气管炎者,有用之治百日咳者。本方治疗越早,疗效越高,疗程也越短。(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清泻肝肺,降气止咳。主治百日咳阵发性痉咳。 |
【处方组成】 羚羊角粉0.6克、黛蛤散15克(布包)、百部10克、黄芩10克、桑皮10克、天竺子10克,水煎服。羚羊角粉分2次开水调服。 |
【辨证加减】 痰多加苏子、车前子,莱菔子,或加贝母、蒌皮、葶苈子;发热加连翘、地骨皮;衄血,痰中带血加茅根、生地、仙鹤草;并发肺炎加银花、蒌皮、鱼腥草,或合府杏石甘汤。 |
【临床疗效】 治疗80例,治愈64例(占80%),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 |
【处方来源】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崔华。 |
【按 语】 百日咳病变部位虽在于肺,而其病理机制却在于肝,故痉咳期的治疗当以泻肝降火熄风,泻肺化痰清热为大法。羚羊角于肝熄风,清热镇静;黛蛤散清热化痰;百部润肺止咳;黄芩、桑皮、天竺子清肝泻肺,降气止咳。故本方可针对病机而使肺得肃降,痉咳可除。(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镇咳化痰,泻肺降逆。主治小儿百日咳控咳期。 |
【处方组成】 炙百部10克、炙远志6克、葶苈子10克、杠板归20克、海浮石10克、黛蛤散10克(包)、炙冬花10克、姜半夏6克、象贝母9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以上为7一5岁小儿剂量,婴幼儿药量酌情减至半。 |
【辨证加减】 肺热痰稠不易咯出者加夭竺黄、鲜竹沥;温盛苔腻者加陈皮、厚朴;目浮明显者加车前子、桑白皮;伴有鼻衄或巩膜出血者加茅根、仙鹤草。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36例,其中服药10剂以内,阵咳停止者92例(67.6%),阵咳减轻者37例(27.2%), 无效7例(5.2%)。 |
【处方来源】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周文华。 |
【按 语】 本方用百部镇咳;远志化痰;葶苈子泻肺;海浮石。黛蛤散、象贝母清肺消痰;半夏、冬花降逆下气并能止呕;扛板归为民间用治百日咳之草药。故本方为重剂泻肺镇咳之剂,往往能使痉咳重症迅速获效。(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镇咳化痰,止痉活血。主治百日咳卡他期或痉咳期。 |
【处方组成】 百部9克、炙紫菀9克、代赭石10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川芎6克、乳香6克、胆南星4克,水煎服。此为1岁患儿剂量,按年龄大小可酌情增减。 |
【辨证加减】 伴发热者加黄芩9克、谈竹叶6克;盗汗者加五味于10克、百合9克;呕吐者加姜半夏、陈皮各6克;鼻衄者加藕节炭10克、焦栀子9克。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400例,卡他期者服本方1一3剂即可截住阵嗽,痉咳期者需服本方6剂而咳停,发病2月后就诊,需服本方8一10剂才可治愈。有百日咳症状越严重,使用本方疗效越好之特点。 |
【处方来源】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汪德云。 |
【按 语】 百部、紧菀润肺止咳;代赭石降气镇咳;白附子、白僵蚕、胆南星解痉化痰;川芎、乳香活血通络。本方对百日咳能有效地制止痉咳,且百部等药有抑制百日咳杆菌功能,故又能消炎杀菌。(赵章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