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简介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肺肾虚损,久咳虚喘者,宜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收涩药根据其药性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本品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本品酸涩收...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简介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李时珍所谓:“脱则故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之意。因而本类药物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
       收涩药主要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 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故应用收涩药治疗乃属于治病之标,因此临床应用本类药时,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如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则分别配伍补气药、补阴药;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者,应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当配伍补肾药;冲任不固,崩漏不止者,当配伍补肝肾,固冲任药;肺肾虚损,久咳虚喘者,宜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总之,应根据具体证候,寻求根本,适当配伍,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之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但某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 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
       收涩药根据其药性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含大量鞣质。鞣质味涩,是收敛作用的主要成分,有止泻、止血、使分泌细胞干燥,减少分泌作用。此外,尚有抑菌、消炎、防腐、吸收肠内有毒物质等作用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平,性收敛。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汗为心之液。故其多入肺、心二经。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有固表汗止汗之功。临床常用于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迫津外泄而盗汗。治自汗当配补气固表药同用,治盗汗宜配滋阴除蒸药同用,以治病求本。
       凡实邪所致汗出,应以祛邪为主,非本类药物所宜。
       麻黄根 Mahuanggen
       《本草经集注》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立秋后采收。剪去须根,干燥切段。生用。
       【性能】 甘、微涩,平。归肺经。
       【功效】 固表止汗。
       【应用】
       自汗、盗汗。 本品甘平性涩,入肺经而能行肌表、 实卫气、 固腠理、 闭毛窍,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牡蛎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 治阴虚盗汗,常与熟地黄、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治产后虚汗不止,常与当归黄芪等配伍,如麻黄根散(《圣惠方》)。
       此外,本品外用配伍牡蛎共研细末,扑于身上,可治各种虚汗证。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有表邪者,忌用。
       【鉴别用药】 麻黄麻黄根,二药同出一源,均可治汗。然前者以其地上草质茎入药,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后者以其地下根及根茎入药,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古籍摘要】
       1. 《名医别录》: “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2.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 效如影响”。
       3.《本草正义》:“其根则深入土中,------则轻扬走表之性尤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故根 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 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包括麻黄根素,麻黄根碱A、B、C、D及阿魏酰组胺等。尚含有麻黄宁A、B、C、D和麻黄酚等双黄酮类成份。
       2.药理作用:麻黄根甲醇提取物能降低血压,但麻黄素有升压作用。麻黄根所含生物碱可使蛙心收缩减弱,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肠管、子宫等平滑肌呈收缩作用;能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
       3.临床研究:麻黄根30 %,牡蛎30%,乌洛托品15%,滑石粉25 %四药共研末,用适量撒在脚上治脚汗(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24)。
       浮小麦 Fuxiaomai
       《本草蒙筌》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能】 甘,凉。归心经。
       【功效】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应用】
       1.自汗,盗汗。本品甘凉入心, 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 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2.骨蒸劳热。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蒙鉴》:“敛虚汗”。
       2.《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
       3.《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及酶类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等。
       附药   小麦
               为小麦的成熟颖果。性味甘,微寒。归心经。功能养心除烦。治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及妇人脏躁证。 煎服,30~60g。
       糯稻根须 Nuodaogenxu
       《本草再新》
       为禾本科植物糯稻 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的根茎及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10月间糯稻收割后采收。 晒干。 生用。
       【性能】 甘,平。 归心,肝经。
       【功效】 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
       【应用】
       1.自汗, 盗汗。本品甘平质轻,能固表止汗,且有益胃生津之功。用于各种虚汗兼有口渴者尤宜。治气虚自汗,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黄芪党参白术浮小麦等药同用。 治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黄、地骨皮麻黄根等药同用。
       2.虚热不退,骨蒸潮热。本品能退虚热,益胃津。常用于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及骨蒸潮热者,可与沙参、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古籍摘要】
       1. 《本草再新》:“补气化痰,滋阴壮胃,除风湿”。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用糯稻根120g,煎水,每日2次分服,20日为1疗程,治乳糜尿(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以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五味子 Wuweizhi
       《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sis (Turcz.) Baill或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
       【性能】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
       1.久咳虚喘。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医宗己任编》);本品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自汗,盗汗。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3.遗精,滑精。本品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4.久泻不止。 本品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黄芪等同用, 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多梦。 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 治阴血亏损, 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 煎服, 3~6g;研末服,1~3g。
       【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2.《本草备要》:“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
       3.《医林纂要》:“宁神,除烦渴,止吐衄,安梦寐”。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北五味子主含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维生素、糖及树脂等。种子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五味子素。
       2.药理作用:本品对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影响,使之趋于平衡。对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有镇咳和祛痰作用。能降低血压。能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能增加细胞免疫功能,使脑、肝、脾脏SOD活性明显增强,故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五味子、地龙、鱼腥草煎服,治疗重度哮喘50例效佳(中医杂志,1988,29,9:47)。以五味子制成蜜丸,内服(天津医药,1980,8,11:704);以五味子核仁用乙醇提取,浓缩干燥并制成片剂或胶囊,内服(辽宁中级医刊,1980,9:35); 以五味子粉,分别制成丸,内服(广西中医药,1985,8,6:11)分别治疗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GPT升高有良效,但停药后易形成反跳现象。故在GPT值恢复正常后,还需用药1~2周。取五味子延胡索黄芪,按1:2:1比例, 制成片剂, 内服,治冠心病34例,获良效(山东中医杂志,1986,5:32)。另外,有用本药治疗神经官能症、克山病等报道。
       乌梅  Wumai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性能】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应用】
       1.肺虚久咳。本品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可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2。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可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 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 如乌梅丸(《圣惠方》)。
       3.蛔厥腹痛,呕吐。蛔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为安蛔之良药。 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4.虚热消渴。本品至酸性平, 善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 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2.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 《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 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扑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止一验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
       2.药理作用:本品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离体兔肠管的运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休克及组胺性休克有对抗作用,但对组胺性哮喘无对抗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乌梅枯痔注射液注射于内痔核内,治疗初期内痔、叶状内痔、花圈状内痔、曲张型混合痔平均于2周内治愈(江苏中医杂志,1980,5:29)。 用乌梅浓煎,顿服,同时口服维生素B、C等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74例,均获良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94)。另外,本药尚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婴幼儿腹泻、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五倍子 Wubeizi
       《本草拾遗》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l. Sinica (Diels) Rc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 寄生而形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而以四川为主。秋季摘下虫瘿。煮死内中寄生虫,干燥。生用。
       【性能】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 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应用】
       1.咳嗽,咯血。本品酸涩收敛,性寒清降,入于肺经,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清肺降火,适用于久咳及肺热咳嗽。因本品又能止血,故尤宜用于咳嗽咯血者。治肺虚久咳,常与五味子罂粟壳等药同用;治肺热痰嗽,可与瓜篓、黄芩、贝母等药同用。治热灼肺络咳嗽咯血,常与藕节、白及等药同用。
       2. 自汗,盗汗。本品功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可单用研末,与荞面等分作饼,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调敷肚脐处。
       3.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有涩肠止泻之功。用治久泻久痢,可与诃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强涩肠之功。
       4. 遗精,滑精。本品入肾,又能涩精止遗。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龙骨茯苓等同用,如玉锁丹(《和剂局方》)。
       5.崩漏,便血痔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治崩漏,可单用,或与棕榈炭、血余炭等同用;治便血、痔血,可与槐花地榆等同用,或煎汤熏洗患处。
       6.湿疮,肿毒。 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且有解毒消肿之功。 治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疮疖肿毒、肛脱不收、子宫下垂等,可单味或配合枯矾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湿热泻痢者忌用。
       【鉴别用药】 五倍子五味子,二药味酸收敛,均具有敛肺止咳、 敛汗止汗、涩精止遗、 涩肠止泻的作用。 均可用于肺虚久咳、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病证。 然五倍子于敛肺之中又有清肺降火及收敛止血作用,故又可用于肺热痰嗽及咳嗽咯血者;而五味子则又能滋肾,多用于肺肾二虚之虚喘及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等。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肠虚泻痢,为末熟汤服之。”
       2.《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又,“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
       3.《本草经疏》:“五倍子,······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没食子鞣质60%~70%。没食子酸2%~4%。以及树脂、脂肪、蜡质、淀粉等。
       2.药理作用: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粘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与若干金属、生物碱苷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剂。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制止腹泻。此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以复方五倍子液(五倍子、诃子、明矾)通过内窥镜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局部治疗(急性呕血、便血及因胃病症状作内窥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注入本品),止血效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20)。 用玉锁丹(五倍子龙骨茯苓),内服,治疗糖尿病31例,有效率为87%(新医学,1979,3:20)。另外,本药还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秋季肠炎、小儿腹泻、菌痢等。
       罂粟壳 Yingshuqiao
       《本草发挥》
       为罂粟科植物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 L. 成熟蒴果的外壳,原产于外国,我国部分地区的药物种植场又少量栽培药用。夏季采收,去蒂及种子、晒干。蜜炙或醋炒用。
       【性能】 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应用】
       1.久泻,久痢。本品味酸涩,性平和,能固肠道,涩滑脱,《本草纲目》曰其“为涩肠止泻之圣药”, 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治脾虚久泻不止者,常与诃子、陈皮、砂仁等同用,如罂粟散(《普济方》);治脾虚中寒久痢不止者,常与肉豆蔻等同用,如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若配苍术、人参、乌梅肉豆蔻等可治脾肾两虚,久泻不止,如固肠丸《证治准绳》。
       2. 肺虚久咳。本品酸收,主入肺经,具有较强的敛肺气止咳逆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不止之证。可单用蜜炙研末冲服,或配伍伍乌梅肉,如小百劳散(《宣明论》)。
       3. 胃痛,腹痛,筋骨疼痛。本品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治上述诸痛较剧者。单用有效或配入复方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 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过量或持续服用易成瘾。咳嗽或泻痢初起邪实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 泄泻下痢既久,则气败不固而肠滑肛,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
       2. 《本草经疏》:“若肺家火热盛,与夫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 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遍身发肿,或呕吐不下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3.《本草求真》:“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嗽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那可汀、那碎因、罂粟碱、罂粟壳碱等,另含有多糖、内消旋肌醇、赤癣醇等。
       2.药理作用: 其所含的吗啡、可待因等有显著的镇痛、镇咳作用,能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的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便意迟钝而起止泻作用。
       3.临床研究: 据临床报道, 用罂粟壳、金银花、,山药水煎服,治疗慢性胃肠炎、结肠炎、消化不良、特异性胃肠炎、慢性腹泻等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85,2;18)。用罂粟碱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治疗突发性耳聋伴有眩晕及双耳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提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4,19,1:5)。 用罂粟碱,或合用酚妥拉明,在阴茎根部局部注射用药。治疗阳痿病120例,有效率98%(江苏中医,1991,3:23~24)。另外尚有用本品治疗烫伤、中、小面积烧伤,脑血栓形成、肺栓塞、肢端动脉痉挛及动脉栓塞性疼痛等。
       4.不良反应
       罂粟壳的毒性主要为所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成分所致。吗啡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可通过胎盘及乳汁引起新生儿窒息;能使颅内压升高。其慢性中毒主要为成瘾。中毒症状:初起见烦躁不安,谵妄,呕吐,全身乏力等,继而头晕,嗜睡,脉搏开始快,逐渐变为慢而弱,瞳孔极度缩小可如针尖大,呼吸浅表而不规则,可慢至每分钟2~4次,伴紫绀;可能出现肺水肿,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肌肉松弛等。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时可见厌食+便秘+早衰、阳痿、消瘦、贫血等症状,但不影响工作能力和记忆力。中毒预防:A.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B.避免长期使用;C.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患有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不足者等,禁用本品。中毒的救治:急性中毒时,先用黄酒20~30滴,加入温开水中,让病人饮服。然后洗胃,不论是口服或肌内注射,中毒时间长短,均应反复洗胃,洗胃后再用20%活性炭混悬液及50%硫酸镁溶液注入胃内。静脉输液。必要时,辅入血浆,呼吸抑制的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呼吸衰竭,给吸入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施行人工呼吸,也可用阿托品、盐酸丙烯吗啡及丙烯左吗喃等。对症治疗及保护肾脏。慢性中毒者,应逐步减量戒除,同时给予镇静剂。
       诃子 Hezi
       《药性论》
       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及 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取。晒干。生用或煨用。若用果肉,则去核。
       【性能】 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应用】
       1.久泻,久痢。本品酸涩性收,入于大肠,善能涩肠止泻,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物。可单用,如诃黎勒散(《金匮要略》)。若久泻、久痢属虚寒者, 常与干姜、罂粟壳陈皮配伍,如诃子皮饮(《兰室秘藏》)。 本品酸涩之性,又能涩肠固脱,涩肠止血。 配伍人参、黄芪升麻等药,可用于泻痢日久,中气下陷之脱肛;若配伍防风秦艽白芷等药,可治肠风证,如治肠风泻血丸(《本草汇言》)。
       2.久咳,失音。本品酸涩而苦,其既收又降,既能敛肺下气止咳,又能清肺利咽开音,为治失音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失音者,可与人参、五味子等同用;治痰热郁肺,久咳失音者,常与桔梗、甘草同用,如诃子汤(《宣明论》)。治久咳失音,咽喉肿痛者,常与硼酸、青黛冰片等蜜丸噙化,如清音丸(《医学统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使用注意】凡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积滞者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通利津液,主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须发。”
       2. 《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 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性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3. 《本经逢原》:“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量鞣质(可达20~40%),其主要成分为诃子酸、原诃子酸等。尚含诃子素、鞣酸酶、番泻苷A等。
       2.药理作用:诃子所含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除鞣质外,还含有致泻成分,故与大黄相似,先致泻而后收敛。诃子水煎剂(100%)除对各种痢疾杆菌有效外,且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盐酸、乙醚提取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乙酸乙酯、丁酮、正丁醇和水的提取物、大剂量诃子苯和氯仿提取物具有强心作用。 从干果中用80%乙醇提得的诃子素,对平滑肌有罂粟碱样的解痉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诃子片,口服治急性菌痢100例,临床治愈率94%(新中医,1980,增刊2:23)。取诃子肉、瓜蒌、百部水煎服,治大叶性肺炎,均获良效(武汉新医药,1971,1:25)。用诃子水煎加米醋煮沸。取药液浸渍患处,或用纱布润药液湿敷,治疗急性、慢性湿疹效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7:442)。
       石榴皮 Shiliupi
       《名医别录》
       为石榴科植物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的果皮。我国大部份地区有栽培,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果取皮。切小块.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能】 酸、涩,温。归大肠经。
       【功效】 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
       【应用】
       1. 久泻,久痢。 本品酸涩收敛,入大肠经,能涩肠道,止泻痢,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物。可单用煎服;或研末冲服;亦可配肉豆蔻、诃子等药同用。 本品长于涩肠,若配伍党参黄芪升麻等药,可治久泻久痢而致中气下陷脱肛者。
       2. 虫积腹痛。 本品有杀虫作用,治疗蛔虫、蛲虫、绦虫等虫积腹痛,常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如石榴皮散(《圣惠方》)。
       3. 崩漏,便血。 本品能收敛止血,治崩漏及妊娠下血不止者,常与当归阿胶、艾叶炭等同用,如石榴皮汤(《产经方》)。治便血,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涩精、止带作用,亦可用于遗精、带下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古籍摘要】
       1. 《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2. 《本草拾遗》:“主蛔虫, 煎服”。
       3. 《本草纲目》:“主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石榴果皮含鞣质10.4%~21.3%,还含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N-甲基异石榴皮没食子酸、苹果酸、熊果酸、异槲皮苷、树脂,甘露醇,糖等。
       2.药理作用:石榴皮所含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果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史氏及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对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氏菌等皮癣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雌性大鼠或豚鼠服石榴果皮粉,可减少受孕率。盐酸石榴碱对绦虫有杀灭作用。
       3.临床研究: 据临床报道,取石榴皮制成100%煎液,烘干研粉装胶囊口服。治疗肠炎、胆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阑尾炎、淋巴结炎、多发性疖肿、外伤感染等共415例,有效率为90%(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0)。石榴皮浓煎顿服,或用石榴皮煎汤浓缩,烘干制成片剂,口服治疗急性菌痢72例,治愈率95.8%(新医药学杂志,1973,7:10)。 另有用石榴皮等治疗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幼儿腹泻等。用石榴皮水煎,纱布块用药液浸湿,贴于患处,治疗烧伤患者,均获痊愈(吉林中医药,1983,5;29)。
       肉豆蔻 Roudoukou
       《药性论》
       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成熟种仁。主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皮壳后,干燥,煨制去油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应用】
       1.虚泻,冷痢。本品辛温而涩,入中焦, 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常与肉桂、干姜、 党参白术、诃子等药同用;若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者,如四神丸(《证治准绳》)。
       2.胃寒胀痛,食少呕吐。本品辛香温燥,能温中理脾、行气止痛。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0.5~1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
       【使用注意】 湿热泻痢者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2.《开宝本草》:“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
       3.《本草经疏》:“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肉豆蔻含挥发油5~15%。另含肉豆蔻醚、丁香酚,异丁香酚及多种萜烯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肉豆蔻所含挥发油,少量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及胃肠蠕动,而有开胃和促进食欲,消胀止痛的功效;但大量服用则有抑制作用,且有较显著的麻醉作用;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对细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致幻、抗炎作用;肉豆蔻肉豆蔻醚能增强色胺的作用,体内外试验均对单胺氧化酶有中度的抑制作用。肉豆蔻对MCA和DMBA诱发的小鼠子宫癌及皮肤乳头状瘤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煨肉蔻、炒五味子、煨木香、诃子肉、炒吴茱萸共研末,开水调服。治疗慢性腹泻效佳.(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北京:文汇出版社,1989)。 用肉豆蔻车前子、诃子、木香各等分,研为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治疗婴儿腹泻,一般l~2次可愈(中原医刊,1986,4:21)。
       4.不良反应:肉豆蔻所含挥发油中有效成份肉豆蔻醚具有一定的毒性,动物试验可引起肝变性;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对人的大脑有中度兴奋作用。在中毒时,轻者出现幻觉,或恶心,眩晕;重者则谵语,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变慢,反射消失,甚至死亡。中毒原因及预防:肉豆蔻未经炮制去油,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一般不可用生品。
       赤石脂 Chishizhi
       《神农本草经》
       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Al4(Si4O10) (OH)8'4H2O〕。主产于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拣去杂石。研末水飞或火煅水飞用。
       【性能】 甘、涩,温。归大肠、胃经。
       【功效】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应用】
       1. 久泻,久痢。本品甘温调中,味涩质重,入于胃肠,长于涩肠止泻,尚可止血,为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治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脱肛等证,常与禹余粮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若虚寒下痢,便脓血不止者,常与干姜、粳米同用,如桃花汤(《伤寒论》)。
       2. 崩漏,便血。本品味涩能收敛止血,质重入于下焦,而以崩漏、便血者为多用。治崩漏,常与海螵蛸侧柏叶等同用,如滋血汤(《和剂局方》);治便血、痔疮出血,常与禹余粮龙骨地榆等药同用。本品温涩,既可固冲,又可止带,配伍鹿角霜、芡实等药,可用于妇女肾虚带脉失约日久而赤白带下者。
       3. 疮疡久溃。本品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的功效。治疮疡久溃不敛,可与龙骨、乳香、没药、血竭等同用,研细末,掺于与疮口。此外,外用亦治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 。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
       【使用注意】 湿热积滞泻痢者忌服。孕妇慎用。畏官桂。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泻痢,肠澼脓血,下血赤白。”
       2.《名医别录》:“疗腹痛肠澼,下痢赤白,······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3. 《本经逢原》:“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汤下痢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固脱,······火热暴注,初痢有积滞者勿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含水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
       2. 药理作用: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代谢产物,减少对肠道粘膜的刺激,而呈止泻作用。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能制止胃肠道出血,显著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
       3.临床研究: 取赤石脂白及,用量按1:1比例配制,温开水调成糊状空腹服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总有效率95%(浙江中医杂志,1991,6:247)。复方石脂片(赤石脂、枯矾、天仙子)治疗慢性腹泻35例,总有效率为94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46)。取赤石脂冰片,用量比例为10:1,将二药分别研细末。外敷,治烧伤(四川中医,1985,8:53)。
       禹余粮 Yuyuliang
       《神农本草经》
       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主产于浙江、广东等地。全年可采。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醋煅用。
       【性能】 甘、涩,平。归胃经。
       【功效】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应用】
       1.久泻,久痢。本品甘涩性平,能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者,常与赤石脂相须而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2. 崩漏,便血。本品质重味涩,能收敛止血,主下焦出血证。治崩漏,常与海螵蛸赤石脂龙骨等同用,如治妇人漏下方(《千金方》);若配人参、白术、棕榈炭等药,可用于气虚失摄之便血者。
       3.带下。本品入下焦,能固涩止带。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常与海螵蛸、煅牡蛎白果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下赤白”。“主漏下”。
       2.《本草纲目》:“催生,固大肠”。 又云:“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 故主下焦先后诸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氧化铁及磷酸盐,尚有AI、Ca、Mg、K、Na、PO4、SiO4和粘土杂质。
       2.药理作用: 100%禹余粮的生品,煅品,醋品水煎液能抑制小鼠肠蠕动。生品禹余粮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而煅品则出现延长作用。据报道禹余粮能促进胸腺增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某些药物甘温还兼有补肾之功。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清稀等证,常与补肾药配伍同用,宜标本兼治。
       本类药酸涩收敛,对外邪内侵,湿热下注所致的遗精、尿频等不宜用。
       山茱萸 Shanzhuyu
       《神农本草经》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秋末冬初采收。用文火烘焙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
       【性能】 酸、 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应用】
       1.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本品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常与熟地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治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常与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阳虚阳痿者,多与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等配伍,以补肾助阳。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 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熟地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常与覆盆子金樱子沙苑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崩漏,月经过多。 本品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 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使用注意】 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2.《药性论》:“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3.《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山茱萸苷、乌索酸、莫罗忍冬苷、7—O—甲基莫罗忍冬苷、獐牙菜苷、番木鳖苷。此外,还有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原维生素A、以及皂苷、鞣质等。
       2.药理作用:果实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堇毛癣菌,流感病毒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山茱萸注射液能强心、升压。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山茱萸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肾上腺素性及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大鼠糖尿病,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山茱萸流浸膏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山茱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体外试验能抑制腹水癌细胞。有抗实验性肝损害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且有抗氧化作用。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以山茱萸为主,配五味子乌梅苍术煎服。治疗糖尿病1l0例,总有效率85.4%(山东中医杂志,1988,7,2:27)。五味子合剂(五味子山茱萸肉等),治内耳眩晕者,效良(陕西中医,1989,10,12:535)。干山茱萸碾末,每晚睡前以陈醋调成糊丸,敷于双足涌泉穴,治单纯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者,有效(新中医,1992,3:163)。
       覆盆子 Fupenzi
       《名医别录》
       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 Rubus chingii Hu 的未成熟果实。主产浙江、福建等地,夏初果实含青时采收。沸水略烫。晒干生用。
       【性能】 甘、酸,微温。入肝、肾经。
       【功效】 固精缩尿,益肝肾明目。
       【应用】
       1.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甘酸微温,主入肝肾,既能收涩固精缩尿,
       又能补益肝肾。治肾虚遗精、滑精、阳痿、不孕者,常与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等同用,如五子衍宗丸(《丹溪心法》);治肾虚遗尿、尿频者,常与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等药同用。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本品能益肝肾明目。治疗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者,可单用久服,或与枸杞、桑椹子、菟丝子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2.《本草备要》:“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
       3.《本草正义》:“覆盆,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津液,故寇宗奭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语虽附会,尚为有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覆盆子含有机酸、糖类及少量维生素C,果实中还含有三萜成分、覆盆子酸、鞣花酸和β-谷甾醇。
       2. 药理作用:覆盆子对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同时有雌激素样作用。
       桑螵蛸 Sangpiaoxiao
       《神农本草经》
       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的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 “黑螵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深秋至次春采收。置沸水浸杀其卵,或蒸透晒干用。
       【性能】 甘、咸,平。归肝、肾经 。
       【功效】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应用】
       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本品甘能补益,咸以入肾,性收敛。能补肾气,固精关,缩小便。为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治肾虚遗精、滑精, 常与龙骨五味子、制附子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小儿遗尿,可单用为末,米汤送服;治心神恍惚,小便频数,遗尿,白浊,可与远志龙骨、石菖蒲等配伍,如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2.阳痿。本品有补肾助阳功效。可治肾虚阳痿,常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2.《名医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3.《本经逢原》:“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衰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并有铁、钙、及胡萝卜素样的色素。另外,团螵蛸外层与内层均含有17种氨基酸,7种磷脂成分。
       2. 药理作用: 经药理试验证明,本药具有轻微抗利尿及敛汗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报道,本药还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降低血糖、血脂及抑制癌症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芙桑膏(桑螵蛸、芙蓉花共研末,香油调匀)外涂治疗带状疱疹,一般1—2天可愈(山东中医杂志,1984,6;45)。取桑螵蛸炒炭存性,研成细末,糖水送服(中药通报,1986,7:60);或用桑螵蛸配益智仁、黄芪山药,按15:15:10:10比例,共烘干研末,冲服或吞服(黑龙江中医药,1990,(1):23);治小儿遗尿证均获良效。
       金樱子 Jinyingzi
       《雷公炮炙论》
       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Michx. 的成熟果实。主产广东、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9~10月采收。去刺及核,晒干用。
       【性能】 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 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应用】
       1.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本品味酸而涩,功专固敛,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适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带脉不束之带下过多。可单用本品熬膏服,如金樱子膏(《明医指掌》);或与芡实相须而用,如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或配伍菟丝子补骨脂海螵蛸等补肾固涩之品同用。
       2. 久泻、久痢。 本品入大肠,能涩肠止泻。治脾虚久泻、久痢,可单用浓煎服;或配伍党参白术芡实五味子等同用,如秘元煎(《景岳全书》)。
       此外,取其收涩固敛之功, 本品还可用于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古籍摘要】
       1.<<蜀本草>>:“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2.<<本草备要>>:“固精秘气, 治梦泄遗精,泄痢便数”。
       3.<<本草求真>>:“生者酸涩,熟者甘涩,当用其将熟之际,得微酸甘涩之妙,取其涩可止脱,甘可补中,酸可收阴,故能善理梦遗崩带遗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金樱子苹果酸,枸橼酸(柠檬酸),鞣酸及树脂,尚含皂苷,维生素C。另含丰富糖类,其中有还原糖60%(果糖33%),蔗糖l.9%,以及少量淀粉。
       2.药理作用: 金樱子所含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钩端螺旋体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金樱子煎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临床研究: 据临床报道,用金樱子浓煎成100%溶液,以温开水冲服,治疗子宫脱垂203例,有效率为76%(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26)。金樱子、瘦猪肉炖服治疗多例盗汗,均收显著疗效(临床验方集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2,40)。用金樱子浓煎,按2%0比例加尼泊金防腐,空腹服,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获良效(中医杂志,1985,26,6:71)。
       海螵蛸 Haipiaoxiao
       《神农本草经》
       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内壳。产辽宁、江苏、浙江沿海等省。收集其骨状内壳洗净,干燥。生用。
       【性能】 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应用】
       1.遗精,带下。本品温涩收敛,有固精止带之功。治肾失固藏之遗精、滑精,常与山茱萸菟丝子沙苑子等药同用;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 常与山药芡实等药同用;如为赤白带下,则配伍白芷血余炭同用,如白芷散(《妇人大全良方》)。
       2.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本品能收敛止血。治崩漏,常与茜草、棕榈炭、五倍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血、便血者,常与白及等分为末服;治外伤出血,可单用研末外敷。
       3.胃痛吐酸。本品味咸而涩,能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常与延胡索白及、贝母、瓦楞子等药同用。
       4.湿疮,湿疹,溃疡不敛。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治湿疮、湿疹,配黄柏青黛、锻石膏等药研末外敷;治溃疡多脓,久不愈合者,可单用研末外敷,或配煅石膏、枯矾、冰片等药共研细末,撒敷患处。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散剂酌减。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海螵蛸桑螵蛸,两药均有固精止遗作用,均可用以治疗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等证。但桑螵蛸固涩之中又能补肾助阳,而海螵蛸固涩力较强。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
       2.《本草品汇精要》:“止精滑,去目翳。”
       3.《玉楸药解》:“止吐衄崩带,磨翳障,疗跌打汤火,泪眼雀目,重舌鹅口,喉痹,耳聍,缩瘿消肿,拔疔消毒,敛疮燥脓, 化 止 ,收阴囊湿痒,除小便血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海螵蛸主要含碳酸钙87.3%~91.75%,壳角质,粘液质。尚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含大量的钙,少量钠、锶、镁、铁以及微量硅、铝、钛、锰、钡、铜。
       2.药理作用:海螵蛸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海螵蛸中所含的碳酸钙能中和胃酸,改变胃内容物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愈合。另外,其所含腔质与胃中有机质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保护膜,使出血趋于凝固。通过动物实验,海螵蛸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海螵蛸依地酸提取液对S180肉瘤及腹水型肉瘤均有抑制作用。海螵蛸水提液灌胃可明显提高60Co射线辐射大鼠的存活率及血中5—羟色胺含量。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海螵蛸配明矾、延胡索蜂蜜制成片剂,口服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及十二指肠复合型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等280例,有效率为98,2%(中草药通讯,1970,3:24)。用海螵蛸、生大黄各研细粉,装入胶囊凉开水送服,共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50例,有效率为98%(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65)。本品对脑出血所致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同样有效(天津中医,1988,1:8)。用血竭海螵蛸赤石脂、大黄水煎,每晚睡前灌肠,治疗30例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96.7%(辽宁中医杂志,1989,13,7:28)。另有用本药治疗疟疾、哮喘及作胃肠造影的报道。
       莲子 Lianzi
       《神农本草经》
       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及南方各地池沼湖溏中。秋季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功效】 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
       【应用】
       1.遗精,滑精。 本品味甘而涩,入肾经而能益肾固精。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与芡实龙骨等同用,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2.带下。本品既补脾益肾,又固涩止带,其补涩兼施,为治疗脾虚、肾虚带下之常用之品。治脾虚带下者,常与茯苓白术等药同用;治脾肾两虚,带下清稀,腰膝酸软者,可与山茱萸山药芡实等药同用。
       3. 脾虚泄泻。本品甘可补脾,涩能止泻,既可补益脾气,又能涩肠止泻。治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者,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甘平,入于心肾,能养心血,益肾气,交通心肾而有安神之功。治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者,常与酸枣仁、茯神远志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2.《本草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泻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
       3.《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棉子糖,钙、磷、铁等。
       2药理作用:
         附药 莲须 莲房 莲子心 荷叶 荷梗 
       1.莲须 为莲花中的雄蕊。味甘、涩,性平。功能固肾涩精。主治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煎服,1.5~5g 。
       2.莲房 为莲的成熟花托。味苦、涩,性温。功能止血化瘀。主治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炒炭用。煎服,5~10g 。
       3.莲子心 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煎服,1.5~3g。
       4.荷叶 为莲的叶片。味苦、涩,性平。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煎服,3 ~10g 。
       5.荷梗 为莲的叶柄及花柄。味苦,性平。功能通气宽胸,和胃安胎。主治外感暑湿、胸闷不畅、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煎服,10~15g。
       芡实 Xianshi
       《神农本草经》
       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仁,再除去硬壳,晒干。捣碎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应用】
       1.遗精,滑精。本品甘涩收敛,善能益肾固精。治肾虚不固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者,常与金樱子相须而用,如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亦可与莲子莲须牡蛎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2.脾虚久泻。本品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治脾虚湿盛,久泻不愈者, 常与白术茯苓、扁豆等药同用。
       3. 带下。本品能益肾健脾、收敛固涩、除湿止带,为治疗带下证之佳品。治脾肾两虚之带下清稀,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药同用。 若治湿热带下,则配伍清热利湿之黄柏车前子等同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鉴别用药】 芡实莲子,二者同科属,均为甘涩平,主归脾、肾经。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其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脾虚食少、泄泻;脾肾两虚之带下等。但芡实益脾肾固涩之中,又能除湿止带,故为虚、实带下证之常用药物。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2.《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3.《本草求真》:“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
       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古酸、抗坏血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收敛、滋养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芡实白果糯米煮粥服,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73例,总有效率达89.1%;亦可将此粥作为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辅助食疗,长期间歇服用(中医杂志,1985,9:47)。
       刺猬皮 Ciweipi
       《神农本草经》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L. 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uricus Sundevall的皮。 主产于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全年可捕捉。 将皮剥下, 阴干。 切片炒用。
       【性能】 苦、涩,平。归肾、胃、大肠。
       【功效】 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
       【应用】
       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味苦涩性收敛,主入肾经,长于固精缩尿。适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可单用炒炙研末服;或配伍益智仁、龙骨金樱子的等药同用。
       2.便血,痔血。本品功能收敛止血,入于胃肠经而善治下焦出血证。治肠风,常与木贼同用,如猬皮散(《扬氏家藏方》);治痔漏,常与槐角同用,如猬皮丸(《寿世保元》)。
       3.胃痛,呕吐。 本品能化瘀止痛。治胃痛日久,气血瘀滞兼呕吐者。可单用焙干研末黄酒送服;或与延胡索香附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5~3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肩背, 酒煮杀之”。
       2.《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 酒服治”。
       3.《医林改错》:“治遗精”。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上层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所组成,为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Collagen)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组成。
       2.药理作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 据临床报道,用刺猬皮烘干炒焦,研细末加冰片,以陈菜油调成糊状,外敷治疗痔疮136例,均获良效(中国肝肠病杂志,1990,4:38)。用刺猬皮、粟子外壳、橡子外壳,焙干研为细末,加入轻粉,香油调匀,涂于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溃者)患处,用纱布固定,2—3天换药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72)。
       椿皮 Chunpi
       《新修本草》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的根皮或树皮。 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层粗皮, 晒干、切段或切丝。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苦、涩,寒。 归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应用】
       1.赤白带下。本品苦可燥湿,寒以清热,涩能收敛。既可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带,为止带之常用药物。治疗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而致赤白带下者,常与黄柏等同用,如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
       2.久泻久痢,湿热泻痢。本品收涩止泻,清热燥湿。治久泻久痢,常与诃子、母丁香同用,如诃黎勒丸(《脾胃论》);治湿热泻痢,常与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鲁府禁方》)。
       3.崩漏经多,便血痔血。本品善能收敛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于血热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黄柏黄芩、白芍、龟甲等同用,如固经丸(《医学入门》)。治便血痔血,可单用本品为丸服;或与侧柏叶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此外,本品尚有杀虫功效,内服治蛔虫腹痛;外洗治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6~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椿木叶,味苦有毒,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调之。皮主甘”。
       2.《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 ------下血”。
       3.《日华子本草》:“主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滑泄,缩小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酚,根及树干含苦木素。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2.药理作用:椿皮有抗菌、抗原虫及抗肿瘤作用。椿皮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臭椿酮对阿米巴原虫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显示一定的活性。苦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同时能提高小鼠白血病P388的生命延长率。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取鲜樗根白皮浓煎口服;或100%椿根皮流浸膏口服,或作保留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61,1:27)。另外,本品尚可用于阿米巴痢疾、蛔虫病及便血等。用椿皮内面厚白皮,晒干炒黄研粉,制成丸、散、片剂口服,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19例,疗效均佳(湖北科技(医药部分),1972,1:13)。此外,有用椿皮治疗宫颈癌的报道。
       鸡冠花 Jiguanhua
       《滇南本草》
       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 的干燥花序。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野生或栽培。 夏秋季采摘,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次之。 拣净杂质,除去茎及种子,剪成小块,晒干,生用。
       【性能】 甘、涩,凉。归肝、大肠。
       【功效】 收敛止带,止血,止痢。
       【应用】
       1.带下。本品味涩性凉,善能收敛止带,为治疗带下证之常用药物。治脾虚带下,常与白术茯苓芡实等药同用。治湿热带下,常与黄柏车前子苍术等药同用。
       2.崩漏,便血痔血。本品甘涩性凉,具收敛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崩漏,常与丹皮、赤芍药、苎麻根、茜草等药同用;若配伍党参黄芪山茱萸、炮姜等药同用,则可用于冲任虚寒之崩漏。治血热便血、痔血,常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
       3.赤白下痢,久痢不止。本品有凉血涩肠止痢之功。治赤白下痢可单用酒煎服,或与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等药同用;治久痢不止者,常与椿皮、石榴皮罂粟壳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瘀血阻滞崩漏及湿热下痢初起兼有寒热表证者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 。
       2.《本草纲目》:“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分赤白用”。
       3.《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花含山柰苷、苋菜红苷、松醇及多量硝酸钾。黄色花序中含微量苋菜红苷,红色花序中主要含苋菜红苷。
       2.药理作用:10%鸡冠花注射液对已孕小鼠、家兔等宫腔内给药有明显中期引产作用。试管法证明,鸡冠花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
       3.临床研究:用10%鸡冠花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ml,肌内注射。共冶疗妇科慢性炎症60例,其病种包括输卵管、卵巢、子宫体及子宫颈等慢性炎症。均获良效(新医药学杂志,197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