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水煎服。重者每日2剂。 |
【辨证加减】 抽痛剧烈,遇冷即发,喜热善熨等寒重证,加炙附子20-30克、荜拨10-13克;痛如火燎,或胀痛如裂遇热痛甚,得凉痛减的热重证,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便干者加大黄15克;痛如锥刺,日久不愈,手握揉痛处稍得舒适的瘀重证,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抽搐疼痛,颧红烦热,急躁易怒的阴虚证,加生地、天麻、龟版各15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 |
【临床疗效】 治疗86例,首次发病者49例,反复2次以上者37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36剂。缓解44例,占51.2%:显效32例,占37.2%;有效6例,占7.0%;无效4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
【处方来源】 蒋森。 |
【按 语】 本方以川芎为主药,取其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佐荆芥、防风、细辛以助祛风止痛之力;伍全蝎、地龙以成搜风通络之功。以此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基本方,颇为合拍。三叉神经痛虽以风瘀为主,然患者差异尚多,故蒋氏又针对四种不同类型,提出了加减原则,一方多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胡国庆) |
【功能主治】 功能滋阴清热,温经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玄参3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杭白芍24克、羌活6克、没药15克、细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痛甚者加川芎,偏下颌部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钩藤、蜈蚣;目赤流泪者加菊花、黄芩。 |
【临床疗效】 治疗31例,显效24例,好转7例。 |
【处方来源】 山东省陵县人民医院王道庆等。 |
【按 语】 无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蔓荆子9克、菊花12克、地龙12克、白芍12克、细辛6克,制成片剂,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从每次8片、每日3次开始,依病情而增量,最大量为每次16~20片,每日3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疼痛消失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
【处方来源】 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方都。 |
【按 语】 方氏曾用本方汤剂治疗15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消失占20%,总有效率为60%。但片剂服用较汤药方便,副作用较西药少。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熊)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主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七叶莲,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10克。每日l次,每次2毫升。 3一5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65例,随访61例,显效25例,占41%;有效23例,占37.7%,无效13例,占21.3%。总有效率为78.7%。 |
【处方来源】 北京市宣武医院夏国道。 |
【按 语】 七叶莲有明显止痛效果,并可缓解或控制发作,一般3天后产生疗效,反复应用仍有效,未见副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能) |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止痛,活血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川芎30克、当归9克、桃仁9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钩藤12克、全蝎10克、蜈蚣3条、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地龙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偏于风寒者加防风、细辛;偏于风热者加菊花、白蒺藜、石决明;痛止面部口唇发麻者加黄芪。 |
【临床疗效】 治疗43例,痊愈(服药癌止,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26例,占60.5%;显效(服药痛止,随访半年以上,有复发,但疼痛较前轻,经治疗痛又止)11例,占25.5%;有效(服药痛止,停止2一3月复发,再治疗痛止者)5例,占11.6%;无效(服药后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l例,占2.3%。总有效率为97%。病人一般服药5~10剂疼痛止,治愈病例多收功于3个月之内。 |
【处方来源】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邓玉玲。 |
【按 语】 本方治疗三叉神经痛机理可能是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与其他药物相结合,通过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流量,以解除颅底动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从而解除疼痛。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清肝熄风;主治肝火化风型三叉神经痛。(2)方功能清胃熄风;主治胃火生风型三叉神经痛。(3)方功能滋阴潜阳;主治阴虚阳各型三叉神经痛。(4)方功能温散祛风;主治风寒阻络型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1)黄芩10克、黄连12克、大黄6一12克、夏枯草15克、青桔叶12克、连翘15克,板蓝根12克、大青叶15克、石膏45克、白芷12克、蜈蚣5条、全蝎3克,水煎服。 (2)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8克、枳壳6克、僵蚕6克、全蝎3克,水煎服。 (3)杞子12克、菊花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萸肉或女贞子12克、丹皮或丹参12克、花神12克、泽泻12克、青桔叶12克、白芷12克,水煎服。 (4)细辛3~10克、生石膏15一6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对偏寒证者可用外治法,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十姜3克、白酒15一30毫升,加水适量。煎沸后用一嗽叭形纸筒,一端置在药锅上,另一端接通患者鼻孔,吸入药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治愈11例,l例无效,8例未作随访。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王占玺。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解表散寒,祛风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荆芥炭9克、白蒺藜9克、白僵蚕9克、炒蔓荆子9克、炒玄胡12克、嫩钩藤12克、生石决(先煎)30克、白芷4.5克、陈皮4.5克、全蝎粉(另吞)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2例,显效(疼痛发作停止)20例,好转(疼痛减轻或发作减少、时间缩短)12例. |
【处方来源】 马瑞宣 |
【按 语】 本方用于病程短者,疗效较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能) |
【功能主治】 功能滋阴熄风,活血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如有风热加荆芥、防风各6克;肝阳上亢加钩藤、全蝎、蔓荆子各10克;寒凝经脉加细辛4克、赤芍、红花各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或火麻仁12克;心慌失眠加枣仁10克、远志6克或夜交藤15克;痛剧加珍珠母2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25例,近期痊愈(疼痛消失半年以上未复发)15例,近期显效(剧痛明显缓解或疼痛基本消失达3个月)8例,无效(剧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虽有所减轻,但仍发作频繁)2例。 |
【处方来源】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王全元 |
【按 语】 本方从滋阴活血、熄风通络的原则治之,用药也颇有独到之处。(夏翔) |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熄风,温经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
【处方组成】 当归12克、夏枯草12克、白芷10克、细辛3克、钩藤15克、升麻6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伴高血压者可重用夏枯草、钩藤;失眠者可钩藤加倍;症状减轻者上方加黄芪、党参。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32例,有效(疼痛减轻)17例,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l例。 |
【处方来源】 山东省兖州县人民医院孔荣。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复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