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失眠病症精选的药方

6.不寐证:若心烦心悸较甚,男子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心神可安。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酸枣仁48克(包)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6克  川芎6克 ...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治失眠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失眠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个14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安。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

1.朱砂安神丸

朱砂0.5克(冲服) 黄连15克 生地黄9克 当归6克 甘草4克 黄芩9克 栀子9克 连翘9克   

加减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龙骨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不寐证:若胸中懊 ,脘闷泛恶可加豆豉、竹茹,以宣胸中之郁火;若便秘溲赤,火迫于腑,可加入大黄,以釜底抽薪,引火下行。

二.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若、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不寐证加减:

1.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解郁。

2. 若大便秘结不解者,可加大黄、芒硝之类通便泻热;

3. 如心烦甚者,加朱砂安神丸。

若肝郁化火,肝郁较甚者可与柴胡疏肝散合用。

3.柴胡疏肝散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头晕目眩,甚至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可用

4.当归龙荟丸;

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45克 麝香0.15克(煎剂则冲服) 

三.痰热内扰证: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喛气吞酸。苔腻而黄,脉象滑数。

5温胆汤加味。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或用(黄连6克、栀子6克 陈皮15克、半夏6克、茯苓4.5、竹茹6克、枳壳6克、琥珀粉3克、丹参6克、远志6克、神曲6克、甘草3克、大枣1枚 )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不寐证加减:

1. 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入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

2. 痰热较甚者,加黄芩、瓜蒌、胆南星、贝母;

3. 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或礞石滚痰丸并用;

4. 若食积重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等。

注意本证:以清热化痰为主,一般不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之类养心安神药物,因为这类药具有酸收敛邪之功,不利于化痰清热。

实热老痰内扰,经久不寐,甚至彻夜不眠,大便秘结,可用礞石滚痰丸,以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6.礞石滚痰丸

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四.胃气失和证:胸闷喛气,脘腹不适、不寐。大便不爽,脘腹胀满。苔腻、脉滑。

7.半夏秫米汤。

半夏9克 秫米10克

若睡卧不安,胃脘不适,纳呆嗳气,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

8.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

神曲10克 焦山楂18克 麦牙15克(包) 莱菔子3克 香附10克 苍术10克 陈皮3克 半夏9克 栀子10克 连翘3克 茯神9克 远志3克 合欢花10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食滞较甚者,加焦麦芽

2.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壳槟榔

3.腹胀便秘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合用,亦右用枳实导滞丸。

9.调胃承气汤

大黄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12克

10.枳实导滞丸

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五.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痠。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11.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黄连12克 黄芩3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包) 阿胶9克(包) 六味地黄丸每次一丸  

加减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6.不寐证:若心烦心悸较甚,男子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心神可安。

六.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质淡。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脉细弱。

12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不寐证加减:

1. 若血虚较甚,加熟地、白芍、阿胶以补血。

2. 若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等以助养心安神。

3. 若脘闷纳呆,舌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加减2:

1. 心悸,倦怠,脉沉无力,气虚甚者,应重用参、芪;

2. 纳呆,便溏,苔厚腻,脾虚有湿者,重用白术苍术茯苓燥湿健脾;

3. 心悸,头昏,面色少华,此为心血不足,重用黄芪当归,加阿胶以补血养心。

若气血亏虚较甚者,可与八珍汤、人参养营汤等。

13.八珍汤、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加减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14.人参养营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本证注意:若见药不效时,则是脾虚健运能力差,运用补药时不要碍脾,应在处方中佐少量醒脾运脾药,如归脾汤中的木香之类。煎药时改用文火久煎的方法。

七.心胆气虚证: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或用方

13.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酸枣仁48克(包)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6克  川芎6克 朱砂0.5克(冲)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参6克(焗服) 远志3克 龙齿3克 

加减

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

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

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

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不寐证:

1. 若见惊惕不安,心悸较甚,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2.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

3. 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八.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睡梦纷云,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或梦遗滑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14.天王补心丹合黄连阿胶汤。

生地黄12克、黄连12克、阿胶9克(包)、白芍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玄参3克、丹参3克 、当归3克、茯神木6克、五味子6克、远志3克、柏子仁6克、酸枣仁6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加减

   心火甚者,加连翘、竹叶

   便秘口干阴伤较甚者,加知母、何首乌、夜交藤

   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证参考本病重者水亏火炽,心肾不交,应合交泰丸滋阴清热为重点,佐以养心安神,其引火归元的肉桂用量宜轻,一般3~6g,且该用上肉桂,可以为末冲服。用重镇之朱砂安神,只可暂用,不宜久服。本类方药宜文火久煎。

不寐其他治法 .

  针灸及气功对不寐均有较好的疗效。如针刺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涌泉等穴,肝火旺加肝俞、胆俞、太冲。宜在睡前二小时行针,效果较好.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阴不足,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不宜久服。适用于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3)柏子养心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心脾两虚失眠。

2.单验方

(1)酸枣仁15g,炒香,捣为末,每晚临睡前服,温开水或竹叶煎汤调服。

(2)炒酸枣仁lo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

(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日1剂。

3.针灸

(1)体针: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1日1次。

(2)耳针:取心、神门、脑、交感、肝、脾、肾、皮质下等,交替使用

4.按摩

每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揉双侧涌泉穴各36次。

 不 寐现代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失眠普遍增多,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用中医药防治失眠,尤其对于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如下。

一、辨证论治研究

龙功宏辨证分型治疗神经衰弱107例,

 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远志lOg,白术lOg,枣仁lOg,龙眼肉15g,夜交藤15g,甘草6g

 阴虚火旺型用生地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泽泻15g,知母15g,淮山药15g,丹皮lOg,枣仁lOg,参须10g,黄柏8g,麦冬12g,远志6g;

  脾胃不和型用法半夏lOg,枳实10g,川厚朴10g,枣仁log,太子参10g,陈皮6g,茯苓12g,竹茹5g,水煎送服保和丸或五积散。

治愈8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52%(湖南中医杂志,1994,(5):38~39)。

二、专方专药研究

  董长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柴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壳12g,甘草6g,血瘀加赤芍丹参

     肝火盛加菊花、栀子

    痰湿重加胆南星石菖蒲

    心神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茯神

       日一剂,水煎服,10日1疗程,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6.7%(国医论坛,1993,(6):27)。

      李荣享等用复方酸枣仁安神胶囊治疗失眠症134例报告。治疗组7l例,用本品1~2粒,对照I组31例,用朱砂安神丸lOg,对照Ⅱ组32例,用安眠酮1~2片,均于睡前半小时服。结果3组分别显效32例、6例、11例,有效26例、8例、14例,总有效率83%、45.2%、7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I。(P<o.01),与对照组Ⅱ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服2粒疗效优于1粒(P<o.05),病程较长者疗效差,无明显毒副作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