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原文】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

轻身耐老。

【产地】山野自生之宿根草,其叶经霜雪不凋,根茎黑暗褐色入药。

【性味】味甘涩,性大寒,无毒。

【主治】龙胆草为涤邪火除湿热要药,功能健胃清热,治痢杀虫,主治肝火胆火胃火,下焦湿热。

【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甄权】治小儿壮热骨蒸,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干。

【大明】客忤痞气,热狂,明目止渴治疥疮。

【元素】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东垣】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之火。

【容川】味苦而坚涩,兼水火之性,故能泻肝胆之火。且龙胆草根多而深细,故泻火并兼降 利,能清热以利少阳三焦与胆之火。

【倪注】去中焦肝胆脾胃之湿热。

【灵胎】泻肝胆火。

【用量】普通五分至钱半。

【禁忌】胃虚血少,脾胃两虚作泻,病虚有热均忌。

龙胆草大苦大寒,所治多湿热之病,洁古曰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目疾必用之药。因性大寒故不可久服,恐伤胃气。

【炮制】拣去杂质,洗淨泥砂,捞出,沥干,稍闷,除去残茎,切0.5-1 厘米,晒干或烘焙, 去灰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