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点穴与体位
施灸时,取穴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灸法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施灸前必须选好体位,再进行取穴。《千金方》:“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毋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明堂灸经》:“须得身体平直,勿令蜷缩,坐点勿令俯仰,立点勿令倾侧。”说明施灸时不但要取穴准确,还须嘱咐患者不可移动体位。因为体位的变换,可以使腧穴因骨骼、肌肉的牵拉而改变位置,必然会影响取穴的准确性。此外,还须注意的是体位必须平直,将拟施灸的腧穴暴露出来并使腧穴面朝上,以防艾炷安放不平正,燃烧时火力不能集中,热力不能深透肌肤,而致减低疗效;同时也可防止施灸时艾炷滚下,烫伤皮肤,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二、施灸的程序
施灸的程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明堂灸经》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灸的顺序虽说如此,但还须结合病情来考虑,因病制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
三、施炎剂量的大小
直接灸,是以小艾炷或中艾炷为主;间接灸,是以中艾炷或大艾炷为主。而且要依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来考虑灸量的大小。《医宗金鉴》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腰以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千金方》说: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须小熟,亦不宜多; 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外台秘要》说:“凡灸有生熟,侯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所谓“生”是指少灸;"熟”是指多灸。上述记载是说明施灸的标准。一般的说,凡是新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从部位来说,胸部不宜用大艾炷;四肢末端,皮肉浅薄处不可多灸;腹背部及肌肉丰厚处则可多灸。妇女儿童,艾炷宜小,壮年则可大。古代文献中有灸百壮 者,都是指多次灸治的累积数。其它灸法的施灸量,可参考艾炷灸法。艾条法、温灸器灸一般以时间计算。太乙针、雷火针则以熨灸的次数计算。
四、灸疮的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放出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 一个月内勿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为了保护痂皮, 要防止摩擦,疮面宜保持清洁,以防感染,可敷贴淡水膏,根据脓汁分泌的多少,毎日换药1〜2次,用消毒敷料复盖。
五、灸法的禁忌
1.病情的禁忌:由于灸法属于温热刺激,而热能伤阴,故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的病症皆不可灸。如阴虚痨瘵,咯血吐血, 心悸怔忡,多梦遗尿,中风闭证,高热神昏等。如热病而误用灸法,致损阴血,助益有余之阳;甚则火毒内攻而成坏病。
2.部位禁忌:凡颜面、眼区、重要脏器、血管浅在部位、筋腱所在部位,以及妇女妊娠期的少腹部、腰尻部、乳头、阴部事、 均不宜施灸。
3.穴位的禁忌:头维、人迎、哑门、睛明、攒竹等穴,均不宜灸。但据《针灸大成》记载有45穴、《针灸集成》试载有53穴禁 灸。古人所记,仅供参考。
六、灸法的补泻
灸法同刺法一样,也有补泻的区分。《灵枢•背俞》:“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朱丹溪解释说:“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灭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针灸大成》也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说明补法的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故能补虚扶羸,温阳起陷;泻法的施灸,须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力促而短,目的在于起消散作用。
〔临床应用〕
在施灸时一定要熟悉施灸的注意事项,才能提高灸治的疗效, 防止灸疮的发生(化脓灸除外)。因此,施灸的体位要舒适、持久,操作时的穴位要平稳,这样就能达到取穴准确、平稳,防止艾炷脱落。施灸程序是使施炎埘不遗漏灸点。施灸剂量的大小,是灸法治疗中很重要的环节,如果灸量不够,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 旅灸量过大,又会发生灸疮或坏病。所以要根据病情、体质、年 龄、部位给以拾当的施灸量,中病即止。灸法的禁忌.,古代文献记载颇多,有些有一定道理,有些是不必要的。应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可拘泥。
复习思考题
1.施灸的程序是什么?
2.灸法的禁忌证是什么?
3.灸疮如何处理?
4.《灵枢•背俞》篇中是怎样谈灸法的补泻的?
5.灸法能否用于治疗实证、热证?为什么?试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