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皮肤针
〔自学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皮肤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皮肤针又名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或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用它在一定部位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而治疗疾病。《灵枢•官针》:“半刺者, 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毛刺者,剌浮痹皮肤也。”皮肤针是半剌、扬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
一、操作方法
针具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针具可在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用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一般针柄末端露出手掌后2~3厘米,以拇、中二指夹持针 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图243)。用腕力进行弹刺,使针尖 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弹起,反复进行。
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激法三种:
轻刺激:叩刺时用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越短越好,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即可。
重刺激:叩刺时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使叩刺的部位皮肤微出血为度。
中等刺激:叩刺时用力介于轻刺激,重刺激之间,使叩剌部位皮肤呈潮红,有丘疹,但不出血为度。
二、刺激部位
皮肤针的刺激部位比较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
1.常规刺激部位:一般均以背部脊柱侧为主,并按不同疾病配用其他相应部位。
2.局部刺激部位:在病区及四周有关炎位进行叩刺,或环形叩刺。
3.重点刺激部位:在脊柱两侧异常反应点(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进行反复重点叩刺。
三、适应范围
一般疾病均可应用。在临床多用于不寐,头痛,胸胁痛,班秃,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近视,口眼㖞斜等。
1.不寐:重点叩刺脊柱两侧,心俞、肝俞及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失眠,多梦,心悸加风池、三阴交穴或其附近的 敏感部位。
2.头痛、偏头痛:重点叩刺后项部、头部。头痛可取后头、 项部以及疼痛部位和远端有关经脉循行线上的敏感部位;偏头痛可取后项部,痛侧头部和有关经脉循行的敏感部位。
3 .胸痛、胁痛:重点叩刺第1~12胸椎两侧,特别是膈俞、 肝俞处。胸痛可按疼痛部位及其上下沿肋骨走行叩刺;胁痛除上述重点部位外,可配合支沟、太冲穴。
4.斑秃:重点叩刺后项、脱发区、腰、骶部、太渊、内关, 阳性物处。兼头痛、口干,心烦加刺胸椎8〜10两侧及风池。心悸多梦,失眠加刺胸椎5〜7两侧及神门、大椎。
5.高血压:重点叩刺后项部、腰骶部,以及阳性物处、风池、曲池、足三里。
6.神经性皮炎:重点叩刺后项部,骶部和患部、阳性物处。
7.近视:重点叩刺后项部、眼区、颞部。在叩打时可在太阳、攒竹、四白、风池多叩刺几针。
8.口眼㖞斜:重点叩刺颜面局部,以攒竹、瞳子髎 、地仓、颊车部为主,并配合合谷或敏感点。
9.痛经:重点叩刺腰骶两侧和任脉、肾经循行位。重点叩刺气海、关元,配合用肝俞、三阴交。
10.瘰疬:重点叩刺部位为第5〜10胸椎两侧,并配合在瘰疬周围重刺。
四、注意事项
1.针尖要平齐、无钩,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以减少疼痛。针柄与针头联结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2.针具及叩刺部位的皮肤应消毒,叩刺后的局部皮肤,如有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及消毒,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外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皮肤针叩刺。
4.应用皮肤针治疗时,出现晕针现象,处理同体针。
〔临床应用〕
皮肤针治疗疾病,虽然不限于腧穴,也不是单纯“以痛为腧”。 而是祖国医学整体观作为理论依据的。《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十二皮部同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有密切关系。应用皮肤针叩击皮部,可疏通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机体的作用。
皮肤针在操作时,持针不要过紧或过松,如果握针太紧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操作;如果握针太松,会使针身左右摆动, 造成疼痛或出血。叩打皮肤针时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垂真,即将针垂直刺下,垂直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针刺部位要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针与针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一般针距在1~1.5厘米左右。
叩刺的部位:脊柱两侧,由上而下,左右各打三行,椎体叩剌棘突间;头部呈网状叩刺;胸部沿肋缘叩刺;腹部按“井”字叩刺;四肢按三阴三阳经脉进行叩刺;各关节、口、眼、耳按耳环形叩刺。
叩刺的强度,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以及叩击部位的不同,而分为轻刺激、中刺激、重刺激三种强度,临床时选择应用。
复匀思考题
1.皮肤针如何操作?能治疗哪些疾病?
2.使用皮肤针治病时应注意什么?
3.皮肤针为什么能治病?
4.皮肤针的刺激部位大体可分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