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皮内针

〔自学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皮内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腧穴的皮下或皮内,进行时间较长埋藏,达到防治疾病一种方法。

一、皮内针具

皮内针是用30~32号不锈钢丝制成图钉型和麦粒型两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图224)。由于较长时间留针,所以又称埋针。

第三节皮内针 - 图1

1.图钉型皮内针:又称掀针型皮内针。针身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2.麦粒型皮内针:又称颗粒型皮内针。一般针身长约1〜1.5厘米,针柄形似麦粒,针身与针柄呈一直线。

二、操作方法

1.图钉型皮内针:多用于面部和耳部腧穴埋针。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小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选定的腧穴,轻轻垂直刺入,使环状的针柄平整的留在皮肤上,然后以小方形胶布贴敷固定。

2.麦粒型皮内针:可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用左手拇、食二指按压腧穴的上下皮肤,固定穴位,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 对准穴位沿皮刺入0.5〜1.0厘米左右,针柄留于皮肤外,用胶布将留于皮肤外的针身和针柄固定,再用较大的方形胶布把埋入皮肤内的针身和皮肤外部分覆盖上,以防止针具因活动而退出和汗水浸入针孔,发生感染。

埋针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以2〜3天为宜,秋冬季节可埋6〜7天,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2天,以防止感染。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剌激,增强疗效。

三、适应范围

埋针多用于顽固性疼痛疾病,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症。如头痛胃脘痛,胆结石,胆绞痛,哮喘,不寐,高血压,面肌痉挛,遗尿,月经不调,痛经,痹症等。

四、注意事项

1.不要在关节处埋针,以免活动时产生疼痛或折针。

2.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或破溃处,不宜埋针。

3.埋针期间,注意清洁,避免针孔处着水。暑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感染。

4.埋针后,患者感觉疼痛,或防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重新埋置。

〔临床应用〕

皮内针是从九针中的毫针演变而成,本于《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的刺法。选穴时,一定要选择易固定而又不妨碍肢体活动的部位,更不应该在关节部位埋针。用胶布固定时,一定要用小块胶布固定针柄,再用适当的大块胶布固定埋针部位,以防针具因活动而退出。若进针时,皮下出血,该处就不宜留针,防止因针继续刺激该处,造成出血不止或血肿。埋针时或埋针后患者出现疼痛,或防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改变针刺方向重埋或另选其它腧穴再埋。

复习思考题

1.皮内针有几种?如何操作?

2.皮内针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3.应用皮内针时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