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舌 歪
张口或伸舌时,舌向一侧偏斜,名舌歪。常与“口眼喁斜”或“偏瘫”并见。舌歪又名“舌偏”、“舌偏斜”、“偏歪舌”等。<望诊遵经.诊
舌形容条目):“舌偏语涩,口眼喁斜,手足不遂者,偏风也。舌偏斜者,左瘫舌向左,右瘫舌向右也”。
常见证候
中外风舌歪:轻者仅于伸舌时见舌体偏向一侧,而无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全身症状;重者舌歪与口眼喁斜并见,弛侧面肌麻木不适,言语、
饮食均觉不利,或有寒热、舌苔白或带腻。脉浮弦或浮滑等。
中内风舌歪:主要可分成风痰中经络与阴虚风动二型。风痰中经络者,卒然而发,眩晕,舌歪,口眼喁斜,一侧肢体瘫痪,舌苔白腻,脉滑有
力;阴虚风动者,眩晕耳鸣,舌歪,口眼喁斜,舌歪而强,言謇,半身不遂,舌色红或干燥少津,脉弦滑而数。
中外风舌歪与中内风舌歪:外风舌歪是因汗出当风或坐卧失所,冒冷冲寒,致风寒之邪乘腠理之开或卫气之虚而入侵,闭阻经络,滞涩气血。
由于病侧肌肉失于濡养而弛缓无力,与健侧失去平衡,故舌头歪向一侧。其人平素无病,骤然而得,<医学三字经)云:“人百病,首中风,骤
然得,八方通”,即指外风所中。内风舌歪则是平素失于调摄,阴液暗耗,里热渐炽,或灼津为痰,遇大怒气逆挟痰上壅,或火邪太盛迫痰上
扰,致闭阻舌络,滞涩舌机而成舌歪。故内风患者常有如下特点:风痰者平素多体丰痰盛,眩晕头胀,发病后舌歪并兼舌苔厚腻、舌强不利,
脉常弦滑而数;阴虚风动者系阴伤火炽生风,故多屑形瘦多火之人,风阳上扰,而日常每有眩晕耳鸣、口苦肢麻,发病可急可缓,急者卒然而
致,亦常为舌歪与口眼喁斜、偏瘫同见,如卒然倒仆,醒后瘫痪、舌歪。
治疗时,中外风者宜散风通络,大秦艽汤加减;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异名] 秦艽汤(《校注妇人良方》卷3)。
[组成] 秦艽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川芎二两(60g) 当归二两(60g) 白芍
药二两(60g) 细辛半两(15g)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各30g) 石膏二两(60g)
吴白芷一两(30g) 白术一两(30g) 生地黄一两(30g) 熟地黄一两(30g) 白茯苓一两
(30g) 川独活二两(60g)
[用法] 上锉。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所治中风,乃外风人中经络之证。以口眼喁斜,舌强不语,手
足不能运动,神志清醒,病程较短,并兼有外风证者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谓如遇天阴,加生姜;心下痞,加枳实。天阴加生姜,可祛风温
阳散寒;心下痞加枳实,可行气消痞。此外,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若表
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3.本方现代可用于颜面神经麻痹、缺血性脑卒中等属于风邪人中经络者。对于部
分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亦可使用本方,有祛风除湿,养血清热,通络止痛之效。
[使用注意] 凡中风属于内风引起者,不宜使用本方。
中内风舌歪,属风痰者,宜祛风化痰,用牵正散;
牵 正 散
(《杨氏家藏方》卷1)
[异名] 祛风散(《鲁府禁方》卷1)、三神散(《仙拈集》卷1)。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 各等分并生用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 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2.加减法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
品,以增强疗效。
3.本方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
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燥,故对于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口眼喁
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使用。另外,方中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且方中药物均生
用,药性更为骠悍,故使用时药量不宜过大。
[临床报道]
1.面瘫 采用牵正散加味并改散剂为汤剂,药用白附子、全蝎各lOg,白僵蚕
12g,牛蒡子20g,蜈蚣、川芎、天麻各lOg,当归、芍药各12g为基本方,水煎,日1
剂,日服3次,治疗面瘫24例。结合随证加减,其风寒重者加防风、白芷;血虚明显
者加鸡血藤;痰阻加陈皮。结果:经14—40天治疗,痊愈(面部两侧对称,眼睑完全
闭合,嘴无歪斜)23例,显效(眼睑闭合差lmm,1:21角斜向健侧2mm)1例,随访10
年,无1例复发。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60例面神经麻痹也取得较为满意的
疗效。60例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岁,病程2天一1年。治疗方药:
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天麻、防风各等分。用法:上药共研细面,1日2
次,每次lOg,黄酒冲服,不能饮酒者,用水酒各半送服,小儿酌减。服药后盖被取汗。
药后将出汗时,微觉烦躁,嗣后自觉患处肌肉跳动,为将愈之兆,并配合电针治疗。结
果:治愈(口角歪斜消失,眼睑闭合,面肌活动、表情等均恢复正常)50例,显效2
例。最少服药半料,最多服2料L2j。近有报道,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工例,
亦获佳效,31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0—50岁,病程2—10天。药用:白
附子lOg、白僵蚕12g、全蝎6g,并作如下随证加味:风痰痹阻经络者加蜈蚣、白芷、
川芎、羌活、防风、当归;肝郁化火者加柴胡、丹皮、赤芍、栀子、当归、郁金;气血
虚弱者加黄芪、当归、赤芍、生地、川芎;经治2周后未能治愈者,属痰浊瘀血阻滞经
络,宜加水蛭、穿山甲、制南星、白芥子。结果:临床痊愈(诸症消失,鼓气不漏,谈
话吐字清楚,随访1年未复发)18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加重)10
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出现反复)3例。
2.三叉神经痛 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药用: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lOg。热重苔黄者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
痛剧烈者加蜈蚣。以上诸药共研末,分工O包,每日1次,每次l包。重症每日早晚各
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7例,均获痊愈。其中1疗程即愈者
19例,2—3疗程治愈者8例。追访27例中,仅1例1年后复发,再服药1疗程而
愈L4j。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32例,亦获佳效。本组32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24例,年龄52~69岁,病程3—8年,患者均主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
剧痛,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可诱发,重者进食亦发。全部患者均有专科确诊,曾长期
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西药无效或西药副作用较大而停药。基本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
全蝎3g(研粉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心烦易怒,H苦苔黄者加蒲公英;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舌暗有瘀斑加赤芍。结果:经治疗工5—30天后,临床治愈(面
部疼痛完全消失,日常活动无诱发)17例,好转(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程度轻
微,不影响日常生活)14例,无效(治后疼痛不减或加重)1例,总有效率为
96.9%[5)。
3.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一证是由于肝风内扰,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血液不能濡
养肌肉筋脉,以致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用,应用牵正散加川蜈蚣为基本方,再随证加
减进行治疗。经治3例,均获愈L6j
中经者由于大经受阻,气血不畅,故常一侧肢体不遂,舌强难言,吐字含混不清,饮食可有咳呛现象,但神志清楚,所谓“外无六经表证,内
无便尿阻隔”,治宜养血散风,可选用大秦艽汤,或平肝熄风,选用羚羊钩藤汤;
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
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沦》)
[组成] 羚角片钱半(4.5g)先煎 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四钱(12g)去心 鲜生
地五钱(15g) 双钩藤三钱(9g)后人 滁菊花三钱(9g) 茯神木三钱(9g) 生白芍三钱
(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钱(15g)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兼腑实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
凉开止痉;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喉间痰壅者,加鲜竹
沥、生姜汁、天竺黄等以清热涤痰;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
滋补津液。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
外、妊娠子痫等属肝热生风或肝阳化风者;对风湿性脑膜脑炎、急性菌痢合并脑病、重
症肺炎伴中毒性脑病、面肌痉挛、癔病等引起的抽搐或痉厥辨证为热盛或阳亢风动者,
亦有良好疗效。
[使用注意] 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使用本方。
中脏腑者因正气失守,邪踞要位,神明失主,故现昏迷、喉中痰鸣,牙关紧闭,若撬开其口,则见舌多强硬回缩,必要时可以箝挟出以免窒息
。先宜开窍豁痰,选用苏合香丸、涤痰汤,待险期一过,可用资寿解语汤,补阳还五汤等。
涤痰汤
(《奇效良方》卷1)
[异名] 涤痰散(《兰台轨范》卷2)。
[组成] 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二钱
(各6g) 橘红一钱半(4.5g)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半钱(2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 涤痰开窍。
‘[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
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
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癫痫、眩晕病等属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 凡风邪直中经络或虚风内动等所致之舌强不能言,均非本方所宜。
资寿解语汤
羌活1.5克 防风3克 附子3克 羚羊角3克(另包) 酸枣仁3克 天麻3克 肉桂2.4克 炙甘草1.5克 竹沥15克(后下) 生姜汁6克(后下)
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
钱(3g) 川芎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红花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尿遗不
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气虚血瘀之证的常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
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脾虚者,可
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语言不利者,加菖蒲、
远志以开窍化痰;口眼喁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偏瘫日久,疗
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头昏头
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及其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
遗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之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辨证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于
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的各种神经痛、神经衰弱、癫痫等;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
肺心病、闭塞陆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
病、前列腺增生等属气虚血瘀者。
[使用注意]
1.本方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者为宜。
2.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3.高血压者用之无妨,但阴虚血热者忌服。
属阴虚风动者,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汤。
羚羊角汤
处方羚羊角1两半(镑),防己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半,侧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加皮2两,磁石(生杵碎)8两,干
姜1两半(炮),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薏苡仁2两,防风半两(去叉),芎?半两,秦艽半两(去苗土),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
功能主治风亸曳,及瘫缓不随。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文献别录]
<辨舌指南。辨舌之形容):“歪者斜偏一边也,痉痱与偏枯常见,当再辨其色,若色紫红势急者,由肝风发痉,宜熄风镇痉;色淡红势缓者,
由中风偏枯;若舌偏歪语塞,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者,偏风也。舌偏向左者左瘫,舌偏向右者右痪,宜补气舒筋,通络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