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后者称为单收缩;根据收缩时肌肉所处的负荷条件不同,单收缩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等张的。前面叙述的肌肉收缩时各种力学表现,就是以单收缩为观察对象而进行分析的。但在正常体内,当骨骼肌在运动神经的支配下进行自然收缩时,几乎是无例外地接受来自神经的连续刺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肌肉有受到不同频率的连续刺激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为了便于分析,先观察一下肌肉单收缩时电变化和机械变化在时间上的关系。图2-27是猫胫前有一次等长单收缩时张力变化的全过程,同时记录了肌肉的动作电位。注意图中电反应的开始要较张力增加的开始为早,而且电变化在张力达到顶点以前早已结束;以张力最高点为界,收缩全过程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前者持续时间较后者为短。整个单收缩的时间因肌肉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如人的眼外肌的一次单收缩不超过10ms,而腓肠肌可达100ms以上。

猫胫前肌的等长单收缩曲线

图2-27 猫胫前肌的等长单收缩曲线

M: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曲线

E:肌肉的双相动作电位记录时标每 格相当于0.01s

如果给肌肉以连续的脉刺激,肌肉的收缩情况将随刺激的频率而有不同。如图2-28所示,在刺激的频率较低时,因每一个新的刺激到来时由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单收缩过程(包括舒张期)已经结束,于是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独立的单收缩;当刺激频率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后来的刺激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结束前即到达肌肉,于是肌肉在自身尚处于一定程度的缩短或张力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收缩,发生了所谓收缩过程的复合,这样连续进行下去,肌肉就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其特点是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形;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那么肌肉就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以前或在收缩期的顶点开始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强直收缩。

不同频率的连续刺激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图2-28 不同频率的连续刺激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每组曲线中,上方曲线是肌肉等长收缩的记录,下方曲线是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

注意由上而下当刺激频率依次增加时,机械收缩可出现逐渐融合,

表现不完全和完全强直收缩,但动作电位始终彼此分离,不发生融合和叠加

由于正常体内由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体内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只不过强直收缩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强直收缩显然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果,例如,强直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可达单收缩的4倍左右。这是因为肌肉在只接受一次刺激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很快被肌浆网上的Ca2+泵回收入肌浆网,而连续刺激可使肌浆中的Ca2+维持在一个饱和的高浓度水平。不同肌肉单收缩的持续时间不同,因而能引起肌肉出现完全强直收缩的最低临界频率在不同肌肉也不同,例如,单收缩快速的眼球内直肌需要每秒约350次的高频刺激才能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收缩缓慢的比目鱼肌只需每秒约30次的频率就够了。但不论在不完全强直收缩或完全强直收缩,伴随每次刺激出现的肌肉动作电位只出现频率加快,却始终各自分离而不会发生融合或总和;这是由于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当刺激频率加速到下一次刺激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进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期间时,组织又正好处于兴奋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无效,既不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产生,也不引起新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