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疝,任脉病也。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者,狐、冲、㿗、厥、瘕、癃、㿉是也。凡内外邪所感,皆能使阴阳不和,阴偏胜则寒气冲击,阳偏胜则热气内壅,皆致任脉为疝。而肝则佐任脉以生化者,故疝病原于任,必及于肝。若专主肝而不及任,背《内经》矣,非也。专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矣,亦非也。盖疝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之会,而上于关元,无不由任脉为之,以任总诸阴之所聚也。乃其证或由于热,或由于寒,或由于劳,或由于虚,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其伤皆在筋,其动为风,其聚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经又曰:少阴脉滑,病肺风疝。太阴脉滑,病脾风疝。阳明脉滑,病心风疝。太阳脉滑,病肾风疝。少阳脉滑,病肝风疝。历观经旨,虽各经皆病,非俱从任脉起,然各经所受之邪,必与任脉相犯,故心肝脾肺肾五经,皆统系之曰疝。言风者,肝之阳气为风,任之阴气为疝,肝既佐任以生化,故病必相及,而以风与疝并称也。惟肝佐任,故其病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肝风疝者,此少阳之相火,犯阴伤筋,而动肝木之风,因聚肝而为疝也。太阳与肾,风寒合邪,伤阴而聚于肾,故肾亦有疝。又厥阴位下焦,总诸筋,其气壅而不升,则亦病疝。故经有厥阴有余,病阴痹,滑则病狐风疝之语。总之,内外邪所感,攻于脏腑则为腹中之疝,会于阴器则为睾丸之疝,正自有辨。士材云:疝之为病,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腹内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累垂,虚亦肿坠,血分不移,气分多动。睾丸有两,左属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统纳左之血者,肝也。右属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气,统纳右之气者,肺也。是故诸寒收引,则泣而归肝,下注于左丸,诸气愤郁,则湿聚而归肺,下注于右丸。且睾丸所络之筋,非尽为厥阴、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肿少,患右丸者,痛少肿多,其论甚确,可据而依也。

试详七疝之证。经曰: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盖既上冲心,又二便不通,能上而不能下也(宜木香散)。经又曰:肝所生病为狐疝。盖上抵少腹,下环阴器,皆肝部分,受疝之处。一切疝病,非肝木受邪,即肝自病,狐疝乃其自病,曰狐者,以出入不常也(宜二香丸、蜘蛛散)。经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㿗疝。盖三阳者,小肠、膀胱、胆也。小肠、膀胱皆在下体,胆与肝为表里,故皆能致疝。曰㿗者,丸肿大如升如斗,顽㿗不仁也(宜蠲痛元、杨氏麝香丸、茱萸内消丸、金铃散)。若木肾则不痛,另详前阴条。《内经》又曰:黄脉之至也,大而虚,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盖肝木乘脾,故大而虚,肝木主上升,怒则气上逆。曰厥者,脾受肝邪,气逆有积也(宜蟠葱散、乌头桂枝汤、四神丸)。经又曰: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盖脾受肝邪,又传于肾,则脾失运化之常,入遇寒水之脏,则留而成形。曰瘕者,状如黄瓜是也,气不得申曰冤(宜二香丸、加味通心饮)。丹溪云: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发热恶寒,小腹闷痛,此亦疝瘕之属(宜沈氏散瘕汤)。经又曰:足阳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又曰:肝脉滑甚为㿉疝。盖以肝木乘胃,故既曰阳明之病,又曰肝之病也。曰㿉者,以必裹脓血,甚则下脓血也(宜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汤)。经又曰: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㿉癃。又曰:肾脉滑甚为㿉癃。盖以内裹脓血,外小便秘,由脾邪传肾之故也(宜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饮)。此《内经》七疝,有可考而得之者也。后张氏又立寒、筋、血、气、狐、水、㿉七名。内惟狐疝一名与《内经》同,然其言证,则主寒湿下注囊中(宜丁香楝实丸、四炒川楝丸),亦或由于痰饮下注(宜二陈汤加青皮、香附、苍术),名虽同,而实与《内经》肝自为病之旨有异。至其曰寒疝,则囊冷结硬如石,阴jing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盖得之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风冷也(宜青木香丸、当归四逆汤)。其曰水疝,则囊肿痛,或肿如水晶,或湿痒出黄水,或按小腹有水声,此盖得之于饮水醉酒入内,适遇风寒之气,聚于囊中也(宜腰子散、秘传茱萸内消散)。其曰筋疝,则阴jing肿胀,或下脓,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随溲下白物如精,此盖得之于房劳及邪术所使也(宜加减柴苓汤、龙胆泻肝汤)。其曰血疝,则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纹中,俗名便痈者,此盖得之盛暑入房,气血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或情欲太浓,当泄不泄所致也(宜复元通气散、神圣代针散)。其曰气疝,则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偏坠而痛,或不痛,此盖得之忿怒号哭,气郁而胀,号怒罢,气即散者是也(宜气疝饮,聚香饮子)。其曰㿉疝,则阴囊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此盖得之地气卑湿,故江淮间多有之。女人阴hu凸出,亦名㿉疝。小儿亦有生成如此者,乃胎中宿疾。然而㿉疝不一,有玉jing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名曰卵㿉,出水不止者死。有素多湿热,因怒激火,昏眩,手搐,面黑,睾丸能左右相过,名曰气㿉者。而膀胱气名曰水㿉。小肠气名曰肠㿉。此四者皆㿉疝也,治之之法同(宜橘核丸、橘核散、天台乌药散)。总之,后世之人,嗜欲纷而病日多,即疝气一证,有不止于《内经》名目者,故张氏增立七疝,实足补《内经》之未备,兹因按其名而详参证治,庶医者不至临时束手。若巢氏强分厥、癥、寒、气、盘、胕、狼,自附《内经》之七疝,则适见其支离矣,曾何益于经旨乎?

且经以疝证属肝任,理固然已。而犹有未尽者,必其人肾虚寒,湿邪乘虚客之,遂成疝病。丹溪谓与肾经绝无相干者,误也。设使精气充实,安得有疝?故有此病者,必宜补气,通肾气,除湿(宜人参、黄芪、橘核、合欢子、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若阴虚有热,兼宜清热(宜生地、石斛)。虚寒而痛,必温肾(宜小茴、仙茅、补骨脂)。虚热而痛,必清火(宜黄柏、车前子)。湿盛,必除湿(宜茯苓、苍术)。若夫先因湿邪为病,后成湿热者,用药亦宜分寒热先后二途。此疝由于肾,又所宜知也。丹溪又云:睾丸连小腹急痛,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人皆以为经络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其始于湿热壅遏,又因此外,湿热被郁,故作痛也,宜枳实、桃仁、山栀、吴萸、山楂、生姜以治之,湿胜成㿗疝加荔枝,痛甚加盐炒大茴香,痛处可按,加桂枝。丹溪此言,更足备前人未备之旨。此外又有奔豚疝气,少腹控睾而痛,上冲心腹者,夫奔豚,本肾之积也,今曰奔豚疝气,乃其人素有肾积,复因伤寒之邪,冲突下焦,致其发动,如江豚之奔冲,皆由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之搏,故发奔豚,虽有当表当攻之证,然切不可汗下。丹溪谓宜用理中汤加肉桂、赤茯苓,去白术主之。又谓桂能泄奔豚,茯苓能伐肾邪。若白术助土克水,燥肾闭气,是以去之,言诚是也(宜夺命丹、胡芦巴元、一捏金散)。有受寒重,腹痛里急者(宜当归羊肉汤)。有因虚而成疝痛,按之少减者(宜乌头栀子汤加桂枝,姜糊丸,以川乌治外束之寒,山栀子治内郁之热也)。有疝气久不愈者(宜木香楝子散)。种种诸疝病,其由来既各不同,而其为证,亦自有异,能依法治之,曷弗瘳欤?

〔脉法〕 《内经》曰: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肾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肝脉滑甚为㿉疝,心脉微滑为心疝,肾肝滑甚为癃㿉。又曰:脉急者曰疝瘕,小腹痛。又曰:三阳结为癃,三阴急为疝。注云:太阳受寒,血聚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脉诀》曰: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正传》曰:寸口脉弦而紧,弦紧相搏,则为寒疝。《入门》曰:《内经》皆以滑脉为疝。《脉经》曰: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弦小者死。

〔疝病原由证治〕 《灵枢》曰: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内经》曰:病在小腹,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又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甚出清水,及为哕噫,邪在小肠也。丹溪曰:疝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自《素问》以下,皆谓之寒,予思之,此病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感寒气外束,故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人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故也。盖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火积久,母能生子虚,湿气便盛。厥阴肝木,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乌头栀子汤服之,其效亦敏。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治,湿甚肿多,㿉病是也。又曰:疝痛属湿热痰积注下作病,因寒郁而发也。又曰:疝痛之证,或因风寒外袭,或因怒气上冲,小腹作痛,上连胁肋,甚则搐搦反张,咬牙战掉,冷汗交流,须臾不救。《纲目》曰:疝名虽七,寒疝即疝之总名也,水疝即㿉疝之属,气疝即狐疝之属,血疝即痈疖之属,惟筋疝罕见之,亦下恶疮之属也。又曰:小腹痛有三,肝病小腹引胁痛,小肠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膀胱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直指》曰:疝之为病,外肾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胁,或走游背膂,或冷气抢心,或手足厥冷,有壮热恶寒者,有洒淅寒热者,有不得大小便者,有下泄者,有自汗者,有积聚如杯、如臂、如盘、如桃李。其于阴间,则卵有大小,而上下不常,囊有肿胀,而痛止无定。挟冷触怒,则块物上冲心胸,心平气和,则块物归入囊中。又曰:治法大要,以流行疏利为先,毋曰肾虚得病,不敢疏泄。盖肾为邪气所干,若不逐去病根,病何由愈?倘或姑息补住,使大小便秘而不通,邪气入腹冲心,危殆必矣。又曰:甚或挟虚而发,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当以参术为君,疏导药佐之。疏导即桃仁、山楂、枳实、栀子、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类是也。又曰:诸疝以手按之,大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又曰:惟是逆气长嘘,中脘停酸,躁闷烦扰,甚至呕吐,最为恶候。盖脾土不济肾水上乘,必为酸汁,或为痰涎,遂成暴吐,大小二便关格闭塞,而肾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方广曰:疝证,古方用辛温以散之,是治其标也。丹溪以为痰饮食积死血流注,归于肝经,用辛平以豁痰,消积去瘀,是治其本也。夫疝痛有定处,是有形之积也,非痰食血相聚而何?若无形之气,则走注满腹,流散遍体矣。《本事》曰:此疾虽因虚而得,不可以虚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即实。故必先涤去所蓄之邪,然后补之,诸药多借巴豆气者,盖谓此也。《入门》曰:四气七情疝,通用五苓散。盖猪苓、泽泻,分阴阳以和心、小肠,白术利腰脐间湿与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则枯,用以伐肝木。又曰:通治宜胡芦巴元。又曰:疝病虚甚,上为呕吐,下有遗精者危。《正传》曰:劫疝痛药,乌头、栀子并炒,研细,顺流水入姜汁调服。栀子以降湿热,乌头以破寒郁,皆下焦之药,而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方,桂枝、山栀炒、川乌姜炒,姜汁糊丸,姜汤下三四十丸,大能劫痛。《三因》曰:凡疝病,非痛断房事与厚味,不可用药。

〔疝痛导引法〕 《类聚》曰: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指,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

〔又导引〕 《保生秘要》曰:用手紧鼎幽阙,纳气数口,而紧紧顶闭纳之,立效。

〔运功〕 《保生秘要》曰:因欲火积滞,外肾复感冷气,故作胀痛,不可胜言,注意从外肾提气至内肾,右运二七遍,即从内肾想一火提至顶门外,略凝,而后行吹吸之法。

【治七疝方三十七】

木香散 〈冲疝〉

木香  陈皮  干姜  良姜  诃子  枳实  川芎  草蔻仁  黑牵牛

蜘蛛散 〈狐疝〉

蜘蛛(十四枚,微炒)  肉桂(五分)

每服用末一钱。

二香丸 〈又〉

木香  香附(各三两)  楂肉(二两)  三棱(醋炒)  蓬术(醋炒)  姜黄  南星(各一两)  黄连(与吴萸同炒)  萝卜子  橘核桃仁  山栀(各五钱)

姜汁糊丸。

蠲痛丸 〈□疝〉

元胡索(一两)  川楝肉  茴香(各五钱)  白丑(头末)  当归  良姜  青皮  木香  乌药(各二钱半)  全蝎(七个)

姜汁糊丸,烧棉灰调酒,送下三五十丸。

此方兼治小肠气,膀胱气,一切疝痛。

杨氏麝香丸 〈又〉

木香  胡椒(各一两)  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熟水下五七丸。

此方无麝香即神保元。

此方能寻诸处痛。凡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此药主之。

茱萸内消丸 〈又〉

山萸  吴萸  川楝子  马兰花  大茴香  青皮  陈皮  山药  肉桂(各二两)  木香(一两)

酒糊丸,酒下五十丸。

此方治肾虚寒疝,偏坠引痛,奔豚痃癖等证。

金铃散 〈又〉

川楝肉三十枚切片,巴豆肉三十枚切片,同炒色焦,去巴豆,茴香炒等分,再入木香一钱半,每末二钱,水酒各半煎,葱白汤冲服。

此方兼治膀胱小肠气肿痛。

蟠葱散 〈厥疝〉

苍术  甘草(各一钱)  三棱  蓬术  茯苓  青皮(各七分)  丁香皮  砂仁  槟榔(各五分)  延胡索  肉桂  干姜(各三分)

共为粗末,加葱白一茎煎。

此方专治脾胃虚冷,心腹攻刺,连胸胁膀胱小腹,肾气作痛。

乌头桂枝汤 〈又〉

大川乌一个,蜜一盏,同煎减半,取出,炒肉桂、白芍各三钱三分,甘草二钱半,分作二帖,入姜三片、枣二枚及前蜜煎。去乌头代附子名蜜附汤。

此方专治风寒疝气,入腹刺痛,阴缩,手足逆冷。

四神丸 〈又〉

吴萸(醋酒各半分,浸焙)  荜澄茄  青木香(各五钱)  香附(一两)

糊丸,盐汤下。

加味通心饮 〈疝瘕〉

瞿麦  木通  栀子  黄芩  连翘  枳壳  甘草  川楝子(各一钱)  灯心(二十长茎)  车前草(五叶)

此方兼治小肠疝气热痛,小便不通。

沈氏散瘕汤 〈又〉

桃仁  枳实  山栀  山楂  泽泻  木通  赤苓

此余自制方也,用治疝瘕及小肠膀胱气痛,不得小便者,无不效。

荔枝橘核汤 〈㿉疝〉

荔枝  橘核  桃仁  甘草  茯苓  白术  枳壳  山楂  延胡索

橘核丸 〈又〉

炒橘核  盐酒炒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  炒川楝子(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酒或盐汤下六七十丸。久不消,加醋炒硼砂二钱。

此方专治四种㿉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少腹绞痛,甚则囊肿,溃烂出黄水。

此方治四种㿉疝之久者。

橘核散 〈又〉

橘核(一钱半)  桃仁(十五枚)  山栀子(一钱)  川乌  吴萸(各五分)

各炒为粗末煎。橘核单止痛。乌头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乌头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此方亦治四种㿉疝肿痛。

此方治四种㿉疝之新者,二方各别。

加味通心散 〈㿉癃〉

木通  山栀  连翘  黄芩  甘草  瞿麦  枳壳  归尾  桃仁  山楂  川楝  灯心  车前草

丁香楝实丸 〈狐疝〉

当归  附子  川楝肉  茴香(各一两)

上锉,好酒三升,煮干焙为末。每药末一两,入丁香、木香各二钱,全蝎十三个,延胡索一两。上并为末,与前末拌匀,酒糊丸,空心酒下百丸。凡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皆属于风。全蝎治风圣药,川楝、茴香皆入小肠经,当归、延胡和血止痛。疝气带下,皆积寒邪在小肠之间,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为引导也。

四炒川楝丸 〈又〉

川楝肉一斤,作四分,一用麸皮一合、班猫四十九枚炒黄,一用麸皮一合、巴戟一两炒,一用麸皮一合、巴豆四十九粒炒,一用盐一两、茴香一合炒,并以麸皮黄色为度。只取川楝肉,再加木香、破故纸各一两。酒糊丸,每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此方兼治一切疝气肿痛、缩小,久服断根。

二陈汤 〈又〉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青木香丸 〈寒疝〉

黑丑(头末,三两)  补骨脂  荜澄茄  槟榔(各二两)  青木香(一两)

水丸,盐汤下。

当归四逆汤 〈又〉

当归(一钱二分)  附子  肉桂  茴香(各一钱)  白芍  柴胡(各九分)  延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七分)  泽泻(五分)

腰子散 〈水疝〉

黑丑、白丑并炒,等分,取头末,猪腰子批开,入药末三钱,川椒五十粒,小茴香百粒,以牵牛末遍掺之,湿纸包扎好,煨令香熟,空心,温酒嚼下,取下恶物便愈。

秘传茱萸内消散 〈又〉

吴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  山萸  马兰花(醋浸,焙)  川楝肉  肉桂  黑丑(头末)  盐炒茴香  延胡索  去白青皮  去白陈皮  海藻  白蒺藜  桃仁  木香(各五钱)

酒糊丸,盐汤或酒下。

此方专治阴㿉偏大,或生疮出黄水。

加减柴苓汤 〈筋疝〉

柴胡  泽泻(各一钱)  半夏  赤苓  猪苓  白术  山楂  山栀  荔枝核(各七分)

无荔枝核,以橘核代之。

此方兼治诸疝因湿热,肿痛出水。

龙胆泻肝汤 〈又〉

龙胆草  柴胡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  木通  赤苓  酒洗生地  酒拌当归  山栀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复元通气散 〈血疝〉

白丑(头末,二两)  茴香  穿山甲(各两半)  去白陈皮  延胡索  炙甘草(各一两)  木香(五钱)

每末二钱,酒或姜汤下。

神圣代针散 〈又〉

乳香  没药  当归  白芷  川芎  制芫青(各一钱)

共为末,每服一分,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糁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

此方兼治诸疝刺痛。

气疝饮 〈气疝〉

黄连(以吴萸煎水浸炒,二钱)  人参  白术(各一钱)  白芍  陈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聚香饮子 〈又〉

乳香  沉香  檀香  木香  藿香  丁香(各八分)  姜黄  乌药  桔梗  肉桂  甘草  延胡索(各四分)  姜(三)  枣(二)

此方专治七情所伤,结成疝气。

天台乌药散 〈㿉疝〉

川楝子(十个,将巴豆十四粒同麸炒黑色,去麸、豆)  乌药  木香  茴香  良姜  青皮(各五钱)  槟榔(三钱)

每末一钱,酒下。痛甚,炒姜、热酒下。

理中汤 〈奔豚〉

夺命丹 〈又〉

吴萸一斤,作四分,一酒浸,一醋浸,一白汤浸,一童便浸,并焙干。泽泻二两。酒糊丸,盐汤,空心下。一名四制茱萸丸。

胡芦巴丸 〈又〉

白丑(头末)  茴香(各二两)  川乌  巴戟肉  吴萸(各两半)  川楝子  胡芦巴(各一两)

酒糊丸,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 〈又〉

延胡索  川楝肉  全蝎  茴香

每末二钱,热酒下神效。

此方兼治小肠气脐腹痛。

当归羊肉汤 〈寒痛〉

羊肉(一斤)  生姜(五两)  当归(二两)

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乌头栀子汤 〈因虚〉

川乌(头末)  山栀子

木香楝子散 〈久疝〉

石菖蒲  青木香  荔枝核  萆薢  川楝子

每末二钱,入麝少许,茴香炒盐,用热酒冲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