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赤芍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党参25克、坤草25克、麦冬25克、附子10-15克、五加皮10-15克、泽兰1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阴两虚者重用党参、麦冬或加沙参;脾虚型加白术;肾阳虚型重用附子或加肉桂。 |
【临床疗效】 治疗Ⅰ度心力衰竭6例,全部显效;Ⅱ度心力衰竭竭23例,显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Ⅲ度心力衰竭13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 |
【处方来源】 周德魁。 |
【按 语】 坤草即益母草,有活血调经之功,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用之颇多。本方重在活血化瘀。(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泻肺利水,益气养心,活血通脉。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葶苈子30克、桑白皮30克、车前子(包)30克、泽泻15克、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紫丹参30克、全当归10克。以上为1日剂量。每剂浓煎成200毫升,病重时每日2剂,分4次服。病情转轻后,每日1剂,分2次服。心力衰竭缓解后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21例原服西药而心力衰竭不能控制者,加服本方后全部有效(服后当日或次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包括尿量增加,心率快有所减慢,憋气好转;治疗1-2周,心衰基本缓解,包括憋气消失,肺部罗音基本消失,肝肿大明显缩小,水肿消失,尿量正常,能够平躺。心率降到90次/分钟以下);9例未用西药单用本方者,有效7例,无效2例。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许心如等。 |
【按 语】 许氏等认为,心力衰竭的病机主要是脾肾亏虚,心气不足,血脉瘀阻,气血俱伤,水饮停聚,肺气壅塞。然针对肺气壅塞、宗气受阻之证,又应宗“急则治其标”之法。故方中重用葶苈以泻肺行水,祛痰定喘(方中常用30-60克,分4次服,未不见良反应),合诸药以共奏其利水肃肿,畅通宗气,通利脉道之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强心,利水消肿。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葶苈子5-10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30克、猪苓10克、泽泻30克、白术12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虚自汗加黄芪30克;阳虚加川附片10克、桂枝10克;水肿较重者加郁李仁30克;大腹肿胀加石菖蒲15-30克;阴虚水肿原方去白术,加女贞子15-30克、白茅根30克、西瓜皮30克;下焦湿热加苦参12克;血瘀加丹参15-3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血虚加当归15克、熟地15克、阿胶10克;合并一般感染加银花30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黄芩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和死亡各1例。一般连服本方3-7剂即见效,连服2-3周即可控制心力衰竭。如复发时可续服本方加减。 |
【处方来源】 邢月明。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利水化饮,活血消瘀。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葶苈子15克、桑白皮15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阴(血)虚选加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五味子、柏子仁、枣仁、珍珠母、阿胶、龟版胶等;阳(气)虚选熟附子、桂枝、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党参、枸杞子等;浮肿选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等;肾虚喘甚选加五味子、坎炁、紫河车、蛤蚧等;脉结代选加苦参、炙甘草、磁石、珍珠母、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 |
【临床疗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例,显效3例,有效3例。 |
【处方来源】 龚传鼎。 |
【按 语】 本方以利水化饮消肿的葶苈子、桑白皮和活血化痰的丹参、桃仁、红花、赤芍两类药物组成,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故为效灵。(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活血祛痰。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 |
【处方组成】 附片15克、干姜9克、桂枝9克、葶苈子15克、茯苓30克、防己30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煅龙齿3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瓜蒌1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如心力衰竭缓解属气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脉结代者加炙甘草、大枣、生姜、阿胶、生地、麻仁、麦冬、白酒;胸闷、憋气者加枳实、薤白、白酒;血瘀甚者重用丹参,加赤芍、鸡血藤。 |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一般3-5剂即可奏效,8-13剂可完全缓解。待基本缓解后,本方才能视病情略作增减。 |
【处方来源】 徐龙云。 |
【按 语】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是本症症结,本方按“温则行”的理论论治立方。(何立人)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益气养阴;主治气阴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2)方功能温阳行水;主治阳虚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3)方功能温补肺肾;主治肺肾二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4)方功能益气温阳;主治气阳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5)方功能补益心气;主治气虚型充血性力心衰竭。 |
【处方组成】 (1)黄芪18克、玉竹18克、太子参30克(或沙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2克、丹参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2)熟附子10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木香9克、大腹皮15克,水煎服。 (3)熟附片10克、葶苈子9克、茯苓30克、熟地12克、肉桂4.5克,水煎服。 (4)熟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地10克、仙灵脾10克、肉苁蓉24克、丹参18克,水煎服。 (5)黄芪20克、党参l5克、太子参30克、玉竹18克、丹参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应用(1)方,心慌不宁加炒枣仁12克、紫石英24克;食少便溏加白术12克、茯苓18克;阳虚怕冷加桂枝9克、鹿角10克。应用(2)方,气虚甚加黄芪24克、红参6克;恶心厌食加砂仁6克、陈皮9克:喘甚加葶苈子20克;尿少加车前子30克、泽泻15克、椒目12克;腹水加黑白丑末(分冲)4.5克、沉香末(分冲)3克。应用(3)方,咳嗽甚者加旋覆花10克、贝母10克;痰多加海浮石12克、橘络12克、白芥子10克;喘甚加五味子9克、人参6克、蛤蚧尾1对、山萸肉12克。应用(4)方,心率慢加麻黄6-9克、细辛3-6克;血瘀加桃仁10-12克、红花10克、血竭末3克(分吞)。 |
【临床疗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心慌消失6例;减轻12例;气短均减轻;咳喘11例,5例消失,6例减轻;尿少15例,尿量均增加。 |
【处方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按 语】 选用本系列方时,当技病机分型选用。治疗过程中,病机有所变化,方药也当随时更换。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黄芪lO-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
【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一般3-5剂后,心力衰竭诸症状基本缓解。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赵绍琴等。 |
【按 语】 五加皮的用量宜由小到大;泽兰一味,活血行水除肿,其入脾行水,入肝治血。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拥。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主治心力衰竭垂危期(应用强心剂、利尿剂无效时)。(2)方功能补心脾,益气血,平喘悸;主治心力衰竭缓解期。 |
【处方组成】 (1)炙黄芪15-30克、黑附块9-12克、丹参15克、桂枝6-9克、麦冬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葶苈子(包)30克、五味子4.5克、益母草30克、生晒参3克(另煎),水煎服。(2)炙黄芪12克、党参12克、阿胶9克(另烊)、麦冬9克、丹参15克、川桂枝6克、炒枣仁15克、朱远志4.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应用(1)、(2)方时,强心剂、利尿剂维持用药。 |
【辨证加减】 应用(1)方,小便不利加滋肾通关散(分吞)12克,或将军粉(分吞)3-4.5克;胸闷痛加旋覆花12克、降香3克;心悸不寐加紫石英(先煎)30克、琥珀粉(吞)1.5克;便溏纳呆加淮山药12克、炒扁豆12克;多汗加龙骨牡蛎(先煎)各30克。应用(2)方,惊悸多梦、耳鸣、眩晕,加磁朱丸(包,先煎)12克、女贞子12克;易汗出、寐不熟加五味子、淮小麦、绿豆衣;便秘改枣仁为柏子仁(打),再加蜂蜜适量,分次冲服;凛凛恶寒、小便清长去桂枝,加黑附块、肉桂;舌淡食少或少食即呕吐者加砂仁、谷芽等。 |
【临床疗效】 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26例,心悸气短完全消失者10例,好转9例,无效或死亡7例;浮肿完全消失者8例,好转12例,无变化6例。 |
【处方来源】 上海市龙华医院屠伯言。 |
【按 语】 屠氏认为本病是五脏气衰、化失其正所致,治疗着重温养心脾。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回阳救逆。主治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
【处方组成】 红参0.45克、附子0.15克、川芎0.9克、大黄0.3克制成2毫升静脉注射液。用时本方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每日静滴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04例:男性72例,女性32例;年龄19-82岁;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结果,PEP/LVET均在0.37以上,其中冠心病43例,病毒性心肌炎27例,慢性肺心病1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经治疗后PEP/LVET均值下降至0.364;10例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均值由治疗前99毫升汞柱下降至84毫米汞柱;5例血液流变性异常积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全血粘度P<0.01,血浆粘度P<0.05,红细胞电泳P<0.01),而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疗效与中医分型无关。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的有效率分别为9l%、85%和86%。除4例女性患者在本方治疗过程中出现月经增多外,余无不良反应。 |
【处方来源】 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洪立中等。 |
【按 语】 洪氏等认为本方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血压高或低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适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能调节整体代谢。方中大黄能增加心血输出量,提高人体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养心强心,益气理气,利水化瘀消肿。主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车前子10克、瓜蒌皮30克、北五加皮3-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心肾阳衰加附子6-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心肾阴虚加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心脾阳虚加黄芪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咳嗽甚加桑白皮12克、桔梗10克、枇杷叶10克;血瘀甚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 |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服药3剂后,50%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服药6剂后,75%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服药9剂后,80%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心力衰竭症状,服药6-9剂后,80%患者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浮肿消失,肝缩小2厘米。 |
【处方来源】 陆国康。 |
【按 语】 本病之本在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乃标,故治以补通兼施。北五加皮性温,有祛湿消肿、温阳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具有类似洋地黄类药物——毒毛旋花甙G样的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强心。主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黄芪4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阴虚血燥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者加车前子;亡阳欲脱者加人参、附子;心功能改善后,夜寐不宁者去赤芍、地龙,加熟枣仁、知母。 |
【临床疗效】 治疗l5例,其中伴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9例,联合瓣膜病6例。服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级。服药最少15剂,最多25剂。 |
【处方来源】 吴燊荣。 |
【按 语】 本病病机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气血虚则宜补,心血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虚,故取补消兼施的治则,重用黄茂,又及时加入人参、附子,为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通脉。主治虚实相杂、血气瘀滞型风心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桂枝6-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黄芪15-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收效甚快。 |
【处方来源】 上海市岳阳医院朱锡祺。 |
【按 语】 本方由陶御风整理发表。桂枝为活血通脉之要药;黄芪峻补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逐水利痰,清肺平喘降逆。主治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葶苈子40克、桑白皮15克、冬瓜皮15克、黑丑10克、白丑10克、苏子15克、鱼腥草25克、大腹皮15克、车前子25克、防己15克、莱菔子2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肺心心衰12例,好转10例。 |
【处方来源】 宋哈军。 |
【按 语】 本方以重剂量葶苈子为方中主药,取其泻肺利水以护心阳;辅以桑白皮、冬瓜皮、大腹皮、莱菔子、苏子健脾行气利水以制生湿之本;车前子、防己涤痰,共奏泻肺利水、宣肺健脾之功。本方着重以治标,不同于一般温阳利水强心方剂以治本。(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鸡血藤30克、郁金18克、红花9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附片24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生姜9克、桂心9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木通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显效71.43%,有效21.43%,无效7.14%。 |
【处方来源】 曹兴亚。 |
【按 语】 中医认为肺心病心力衰竭与心、肺、脾、肾四脏阳气滞衰微、气滞血瘀、血脉瘀阻、气虚血瘀有关。方中鸡血藤系强壮性活血药,能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风血痹症。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
【功能主治】 功能化饮行水降逆。主治慢性肺心并发心力衰竭。 |
【处方组成】 北葶苈子,研末,每日3-6克,分3次食后服用。同时采取对症处理,控制感染。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肺心并发心力衰竭10例,服药后多在第4天开始见尿量增加,浮肿渐退;2-3周时,心力衰竭显著减轻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未见任何副作用。 |
【处方来源】 郑豁然等。 |
【按 语】 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葶苈子有苦甜之分,功能主治相似,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当量病虚实用之。本品味辛苦,性大寒,辛散苦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治肺塞喘急,痰多咳嗽、水肿胀满。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目前心力衰竭病中用之甚多。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主人)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宣肺行水。主治肺心病心力衷竭。 |
【处方组成】 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5克、苇茎15克、苡仁30克、冬瓜仁29克、桃仁10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9克、桑白皮12克、泽泻30克,水煎服。10天为l疗程。服药同时配合抗菌素,低流量持续给氧,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措施。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肺心心力衰竭50例,浮肿完全消火者40例。减轻4例,无效6例,心力衰竭改善达2级者18例,达l级者24例,无变化8例。 |
【处方来源】 杨明均。 |
【按 语】 《明医杂著》云:“喘与胀二证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必生胀,胀必生喘,但要识得标本先后,喘而后胀者主于肺,胀而后喘者主于脾……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本,而行水次之。”本方应用以病机为痰热壅肺、肺气不宣、热瘀水停者为宜。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