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任不是单纯的两条经络,以冲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独特的一套。对中医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疾病的预报方面,其意义更为深远……
一、冲任先兆的理论基础
冲任理论是指以冲任为核心的理论系统,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冲任不独指冲脉、任脉,而是以冲任脉为主体,包括胞宫、血海、血室、精室、宗筋及肝肾等功能的整体综合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等皆有着重要意义。冲任内容的整体属性,构成了冲任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独特意义。
冲脉,是冲任体系中的主宰,为奇经八脉之一,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因导源于肾间动气,故又秉有动的活力。冲脉的循行甚广,上行于头咽,下底于足跗,前行于腹内,后走于脊里,三个分支遍及人体上下左右、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无所不涉,故古人又谓之曰太冲。
任脉,亦为冲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冲脉并列为冲任体系的核心。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身之前,为阴脉之海。任,妊养也,即言任脉有承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是奇经八脉中的重要经脉,和冲脉一齐共同担任着人体的妊养作用。
任脉和冲脉、督脉三者同出一源而三岐,皆共源胞中,任脉又与督脉交会于天突和天枢穴,三者在生理、病理上皆互为因果关系。尤其冲、任更为相关,首先,冲任皆起于胞中秉受于肾间动气,故最具鼓动之性,肾间动气实为命门之气,冲脉得命门之性而阳气充盛,冲脉又隶属肝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悍而喜条达,冲脉得肝之性而流动急畅,故又有直冲之说。冲脉隶于肾又与肾相通,兼秉了督脉之阳气,因此冲脉虽为十二经之海,实则性属阳经,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性征等至为关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灵枢·五音五味》亦曰:“伤其冲脉……故须不生,有天宦者……不脱于血,……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冲脉内通于肾间动气,外连于诸经,上与阳明出于气街,下直行于足跗,前并肾经行于腹,后与督脉抵身后之脊膂,因广连诸经,四通八达,饱盈众脉之气血,故《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又隶于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既秉先天之气,又汇后天之血,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之说。所谓“海”,即言对精、血、气有汇聚、蓄积及贮泻的作用,冲脉之所以称为“海”,因其经气旺盛,对经络气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冲脉随着经络气血的有余和不足而蓄溢,以此起到“十二经之海”的作用,故冲脉又为诸经之要冲。
冲脉本于肾,源于肝,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故冲脉又与“血室”、“精室”的溢泻密切相关,冲脉盛则血室满盈而月事按时而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血室为“精室”,同样受冲脉所主,冲脉盛则精气溢泻,冲脉损则精少无精。
上述说明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对人体的精、气、血皆有着重要的蓄溢调节作用,对人体生殖生长功能起着平衡和促进作用。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阴脉之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对血海的满溢蓄泻有着重要作用,任脉又为三阴经脉之总汇,故主一身之阴,又称“阴脉之海”。内涵精血津液,具有妊养、担任之意,尤其为妊养胞胎,因此又有“任主胞胎”之说,故《奇经八脉考》曰:“任脉……为阴脉之承任”。
任脉与冲、督同出一源,与冲脉并行于腹,和督脉交会于天突、天枢,同足太阴经交会于下脘、关元、中极,跟足少阴经交会于关元,又与阴维交于天突、廉泉、还和冲脉交会于阴交。说明任脉与诸阴经皆有联系,故有“总任诸经”之说。
总之,任脉为人体生养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皆密切相关,任脉虚衰则必然导致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生殖不能及衰老早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综上所述,冲脉与任脉,一属阳,一属阴,共同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主宰着人体的性功能及生殖功能,而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都密切相关,是经脏一体共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
二、冲任先兆的临床意义
(一)冲任腹部病理先兆
1.小腹发凉,腹壁薄而松弛,腹部少泽暗滞无光,为冲任虚寒的征兆。如腹部凹陷,腹形瘪塌,脐部发凉畏风,脐小轮薄,脐廓窄瘦,脐色发暗亦为冲任虚寒的标志。
2.小腹粗裂、干皱,重则腹皮甲错、龟裂,为冲任瘀滞的信号。如环脐而痛应考虑冲任瘀滞所致的伏梁,脐下绞痛可为冲任积聚产生的疝瘕。
3.逆气里急为冲任气逆的标志。所谓逆气指腹有冲气上逆,所谓里急谓腹内拘急紧迫,皆为冲任气逆的征兆,如《素问·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脉经》曰:“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若冲逆兼头弦肉瞤为冲气引动肝气的象征,如冲逆涉及心下惴惴跳动,心烦汗出为冲气上逆触犯心气的信号。又如冲气上逆挟喘促动悸,为肾虚冲气不敛的先兆。此外,大小便不通,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为冲疝的征兆。其他,停经、呕逆为血盛胞脉,冲气旺盛挟胃气上逆所致,又为早孕先兆。
(二)冲脉动气先兆意义
冲脉动气多位于脐周,正常冲脉动气是含蓄不外露的,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可触及。冲脉动气出现于脐周上下左右,在脐周出现动气常为脏气内虚冲任不敛的先兆。如动气出现于脐下为真气失守,原气外泄之兆;动气发生于脐上又为肾虚摄纳无权、冲气上越触犯心气之征;当脐筑之而动则提示脾胃气虚,因脾正当中州,内应脾胃,脾中动气为脾虚中气不敛的外露。
此外,如腹部出现惴动应手是寒客冲脉的标志,《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即可说明。其他,如气从少腹夹脐上行至胸中为冲脉上冲的征兆,俗称奔豚气。其中,“脐下悸”“烧针核起而赤”,又为奔豚气欲发先兆。如《伤寒论》第65条:“脐下悸,欲作奔豚”,121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所言即是。
(三)伏冲动气之先兆意义
伏冲脉为冲脉的腹行支,位于腹之深部,行脊柱之前,如《灵枢·岁露》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正常情况下,伏冲脉搏动应手和缓均匀,不徐不疾。病理情况下则搏动异常,如搏动无力,缓滞不前为冲任虚损之征兆,而搏动疾数、浮空又为冲气不敛之征象。
(四)肾间动气先兆意义
肾间动气为位于脐至脐下三寸之间的动气,此乃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下三寸的动气又称丹田之气,为肾间动气蓄藏之所,肾间动气为原气之蓄于腹部者,如《奇经八脉考》曰:“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正常情况下是含蓄不露的,如原气虚对气的摄纳固冲失权,则除表现为此动气有欲奔之势外,还会引动冲气上逆,故曰人森中虚说:“观病人之腹,切肾间动气之所在,识死生之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