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医学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
对于疾病的预防问题,中医学是高度重视的,早在《内经》中就巳经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内经》以下,至后世各家均有论述,对于这些认识,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人体正气,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所在
所谓人体正气,即人体所具有的正常之气,也就是人体正常所具有的生理调节代偿及卫外防御能力,正气强则人体卫外的作用也强,即使感受外邪,也不一定就会发生疾病,反之则否,这也就是《内经》中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如何保持人体正气?一般说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顺四时”。所谓“顺四时”,即人体在生活起居方面,要与四时相应,“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了顺四时在保持人体正气与预防疾病方面的决定意义;其二是“调七情”所谓“七情”就是喜怒悲思忧恐惊等精神情志变化,《内经》明确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说明了精神情志方面的重大变化,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正气被损害,其卫外的作用也就必然随之减弱,这就说明了“调七情”在保持人体正气,预防疾病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三是“节饮食”,所谓“节饮食”,即节制饮食。饮食失节可以损害人体正气,因而节制饮食也是保持人体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顺四时”、“调七情”、“节饮食”必须高度重视,绝对不能认为是一般泛泛之谈而等闲视之。
二、爱清洁、讲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前已述及,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医学认为多属“秽浊”,因此,爱清洁、讲卫生是预防急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早在唐代,孙思逊在《千金要方》中就指出:“常习不唾地”。亦即不要随地吐痰。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天行时疫传染 凡感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这也就是现在的煮沸消毒。清代余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论》中指出:“避之之法,庭堂房室,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净,房内窗户,通风透气”。这些记述,说明了中医对于清洁卫生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药物预防
关于药物预防时疫,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素问•刺法论》谓,“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炼白砂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下,服十粒,无疫干也”。明•吴又可在《瘟疫论》中也提出,“凡遇天行时期,须迟出早入,房中常烧苍术,鼻孔唇吻涂雄黄末。口中嚼大蒜最良”。“闻邻里染疫,宜用贯仲置水缸内浸,用此水造饮食,亦能避瘟不染”。这些记述,说明了在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方面,也十分重视药物预防。
四、重视隔离
前已述及,时疫的流行,与接触病人、尸体等有关,因此,中医学也提出了隔离的问题。《素问•刺法论》中明确指出,“避其毒气,天牝从来”。所谓:“避其毒气”,即避免接触毒气;“天牝”即鼻道,意即避免呼吸道接触毒气。《晋书•王彪之传》也有:“永和末,多疫疾。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的记载。说明在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方面也十分重视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