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 伏暑
〔讲解〕
暑温和伏暑,在性质上均为暑兼湿热,其发病在夏季者谓之暑温,过夏而发者谓之伏暑。吴鞠通谓:“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所以中下焦不再分列,合在一起讨论。
三八、脉洪滑(1),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2),舌上黄滑苔(3),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4),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5)。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讲解〕
本条述阳明温病水结在胸的证治。
(1)脉洪滑 脉洪,说明里热已盛,温病进入阳明阶段。脉洪而滑,说明热盛而兼有痰饮湿邪。
(2)面赤身热头晕,……但恶热 面赤,头晕,说明热邪上攻头面。身热,不恶寒,但恶热,说明由表入里,热入阳明。
(3)舌上黄滑苔 黄苔说明里热。滑腻苔主湿主痰。黄滑苔说明湿热内蕴。
(4)渴欲凉饮,……水结在胸也 由于阳明热盛耗伤胃中津液,所以口渴而喜饮,以引水自调。“得水则呕”,是因为水湿停聚中焦,故得水则上逆呕出。湿困脾土,气化不行,故小便短,大便闭。
阳明暑温,即暑温进入阳明阶段。阳明暑温,标示着热邪与湿邪兼而有之,临床多见有面赤、但热不寒、口渴欲饮、得水则呕水、苔黄不燥或滑、脉洪滑等证。除此而外,本证还见“按之胸下痛”,是因为“水结在胸也”,出现了水与热结于胸,故出现按之胸下痛的结胸证。
综上所述,本条为阳明暑温兼结胸证。
(5)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方中用辛燥的半夏配合苦寒的黄连,辛苦通降,开胸中痰热。再加甘寒的瓜蒌清化痰热。吴氏在原方基础上加一味枳实,意在行气开郁,导水湿下行,煎药用水取“急流水”,取其性急速而能下达之意。
小陷胸加枳实汤,从药物性味分析,属于苦辛寒合用,即辛温药和苦寒药合用,如半夏配黄连、干姜配黄连、黄连配厚朴等等。辛温药可宣气化湿,苦寒药可以清热燥湿,辛可开,苦可降。凡湿热阻于中焦、如暑温、湿温等,吴氏均大量使用了苦辛寒法。
〔临证意义〕
小陷胸加枳实汤虽为阳明暑温而设,但是临床运用此方并不限于暑温,只要符合舌黄滑、脉洪滑、身热、按之胸下痛,辨证水结在胸或湿热停聚者,都可运用此方。
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1),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2)。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共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讲解〕
本条述阳明暑温痰湿中阻心下痞的证治。
(1)阳明暑温,……心下痞者“阳明暑湿”,说明里热盛于中焦而挟湿“脉滑数”,为热盛挟痰。“心下痞”,指心窝部胀满而不痛。心下胀满而又无饥饿感、不欲食、不大便,说明湿热痰浊停聚中焦而气化不行。
(2)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方,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甘草组成。该方寒热平调、清补兼施、辛开苦降甘补,是治疗误下所致心下痞的方剂,阳明暑温属热盛挟湿,又无误下伤脾之虑,所以去了健脾和胃的参、姜、枣、草一类甘温药,加用枳实、杏仁以行气开痞、宣肺降气。方中重用半夏一两以开痰结,故本方具有清暑热、化暑湿、苦辛通降、开结除痞的功效。
〔临证意义〕
本条与上条同属阳明暑温痰热互结中焦。辨证时,如结在胸下,按之痛,则用小陷胸加枳实汤;如结在心下,按之不痛而胀满,则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汤。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小承气汤(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讲解〕
本条述阳明暑温湿化热结的证治。
阳明暑温本为热重挟湿之证,如果湿邪已化, 里热成实结于大肠,出现脉沉实、舌黄而燥阳明里实证表现时,就要从温热论治,用承气汤通下热结。但此系由暑温变化而来,热结不甚,攻下宜轻,可选用小承气汤通下,并减大黄份量,改为大黄、枳实、厚朴各等分。
〔临证意义〕
暑温以暑热兼湿、热重湿轻为特点,性质上介于温热与湿温之间。或由于体质因素,或由于治疗因素,往往会出现从热化和从湿化的转化问题。如果湿去热存,谓之热化,治疗上应从温热治疗,如本条所述;如果热去湿存,谓之湿化,治疗上应从湿温治疗,要清化湿热。临床上如何鉴别从热化、从湿化?一定要重视舌、脉的诊察。从热化看,舌苔由黄而滑腻转化为黄而干燥,脉由洪滑转为洪数或沉实。从湿化者,舌苔由滑转厚腻,脉由洪滑转为濡缓。对现代医学的某种急性传染病,中医辩证为挟湿者时,也要注意湿热的转化问题,不要简单地,一成不变地对号入座。1954年,河北石家庄地区出现乙脑流行,因热象偏重,中医按暑温诊治,以白虎、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治疗,取得了100%的治愈率。1957年北京地区乙脑流行,重复运用石家庄经验,结果疗效不高。后来,蒲辅周老中医根据当年气候雨湿胜,患者湿象偏重的特点,改从湿温治疗,重用通阳利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证时,不但要辨析疾病的性质、部位,而且要从天时气候变化中注意把握疾病的本质。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1);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2);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3)。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虽然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炒)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 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 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讲解〕
本条述暑温㳽漫三焦热重于湿的证治。
(1)暑温蔓延三焦,……三石汤主之 “暑温蔓延三焦”,指既有暑热在上焦肺或心包的证候,又有中焦脾胃证候,还见有下焦肝、肾、膀胱证候。在辨证方面,应注意辨析在气还是在血。若舌质无改变,而见舌苔滑微黄,是为三焦气分热湿,治以清三焦暑热,兼利暑湿。对湿热的治疗,吴鞠通提出“气化则暑湿俱化”的重要原则。湿为有形阴邪,最易阻塞三焦气机。肺主一身之气,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因此,宣通三焦气机,首先要清宣肺气,肺气得清,一身之气就能够宣通,虽然暑热之邪猕漫三焦,也随之而宣通,方用三石汤。该方以滑石、生石膏、寒水石三石为君,大清热气;以杏仁、通草宣通肺气,竹茹清肺胃痰热,银花解毒清热。金汁,即粪清,又称金汁露,黄龙汤、还原水,是取人粪或过滤粪汁入缸封好,埋于土中,一至三年后取出,取汁冲服。金汁性味苦寒无毒,据历代本草书所载,认为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三石汤是一首大清暑热蔓延三焦气分的代表方剂。
(2)邪气久留,……加味清宫汤主之 暑热不清,暑热由气分而深入营血,最易耗伤心阴。阴液被耗,舌质降而苔少。如气分热邪未退,还可以出现黄苔。热入营血,要急清心包,用加味清宫汤,即清宫汤(见上焦篇第十六条)加知母、银花、竹沥水。
(3)神识不清,……再与清宫汤 暑热易犯心包,如果出现神识障碍,如神昏、谵语等,是热邪闭塞心窍。先用紫雷丹芳香清热开窍,再用清宫汤清包络之热。这里首选紫雪丹是困为紫雪丹不但可以芳香开窍,而且具有通利大小便而导热下泄的功效。
〔临证意义〕
三石汤对热盛挟湿的一些病证均可采用。笔者曾用三石汤减味合疏肝药物治疗急性肝炎里热盛而挟湿者,疗效满意。辨证时要掌握舌苔黄腻方可应用,如舌转黄燥或苔厚腻而灰、白属湿多热少者,均不宜应用。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讲解〕
本条述暑温伏暑三焦俱受,湿热并重的证治。
“三焦均受”,指三焦证均见,上焦证如潮热、汗出、烦渴等,中焦证如痞闷、呕噁等,下焦证如自利、溺短等。本条与上条比较均属湿热合邪、三焦俱受。但上条热重湿轻,本条湿热并重。在证候方面,湿重则舌不黄而灰白滑腻。湿重则困脾,阻塞中焦气机,如痞闷、呕噁等。在治疗上,上条热重而伤阴,所以用甘寒的三石清热为主。本条暑湿困脾,所以用杏仁滑石汤化湿清热。方中以苦寒的芩、连清热燥湿,以杏仁、郁金宣畅气机,以半夏、厚朴、橘红等除湿消痞,行气散满,加滑石、通草清利湿热而利小便。
〔临证意义〕
杏仁滑石汤是分消上下、湿热两清的代表方剂。凡三焦俱受、湿热并重者,均可应用。由于湿邪阻塞气机,所以祛湿邪必须疏通气机。在上焦,宜宣通肺气以宣散湿邪,多用辛散、芳香类药物,如杏仁、藿香等;在中焦宜辛开苦泄以运脾化湿除满,多选用苦温、苦寒类药物同用,如厚朴、半夏、枳实与黄连、黄芩、栀子等;在下焦,宜淡渗通阳以利湿,多选用淡渗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猪苓等。这是祛除湿邪最常用的三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湿热为患,患者常有身热,舌黄等证反而还要应用温燥药物如上述厚朴、半夏之类呢?这是因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早在《内经》中对湿邪的治疗就指出:“湿淫于内,治以苦温”。所以湿邪越盛,越不避温燥。如果湿中挟热,或湿热并重,常常采取苦温与苦寒合用的方法,既可清热,又能燥湿。至于湿热的多少进退,已如前条所述,常根据舌苔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证,分别选用苦辛温、苦辛寒、苦辛淡法来选方用药。三石汤、杏仁滑石汤即属于苦辛寒法的代表方剂;上焦四十三条三仁汤,即属于苦辛淡法的代表方剂;苦辛温法多用于寒湿证的治疗,见寒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