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咽喉的归经属脏

中医精髓所在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归经属脏,就是使机体本身统一的手段也是整体观念中一个部门的体现。

所谓整体观念,对内是机体本身的统一,和对外的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后者也是所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这里暂不讨论。

对内机体本身统一性,就是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息息相关。它把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肤发皮毛,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所以说这两个学说是把人体起到“整体”统一起来的,有联系才有统一,有统一才有整体。

徐大椿认为:“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而入者,必由于经络。”所以必需“必先分经络脏腑所在,……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见《医学源流论•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说明归经属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任何一个器官,在直接的、间接的,甚至在五行生克、十二经循环之下,差不多可以与任何一脏一腑都能发生关系,仅仅是近亲与远亲之分。所以在临床运用之际,一定要选择性引用,不能刻舟求剑,故而徐氏又认为:“有不必求经络藏腑者,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祇)入某经之理”。所以不能“拘泥附会”,否则“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谈到咽喉的归经属脏:《素问•太阴阳明篇》:“喉主天气”。张志聪注:“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太平圣惠方•咽喉论》:“喉咙者,空虚也。主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故为肺之系”(以上是肺)。《素问•太阴阳明篇》:“咽主地气”。张志聪注:“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而主地气”。《太平圣惠方•咽喉论》:“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谓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道路,故为胃之系”(以上是胃)。《素问•缪刺篇》:“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及痛”(以上是肾)。《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濇甚为喑”(以上是心)。《素问•阴阳类论篇》:“咽喉干燥,病在土脾”(以上是脾)。《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以上是肝)。

根据以上论点,咽喉的属脏,基本上五脏俱全。我们更要知道,这种脏腑、经络学说,正是为辨证而设,现在这样广泛无边,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处境。所以应该在几个有关脏腑中排列出主、次和一般关系三级。因之,咽喉的归经是:

(主)肺与胃:理由是《内经》强调指出。

(次)脾:理由是“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一般)肾:慢性咽炎,常考虑于肾。

​ 肝:癔性咽喉异感症,也常考虑于肝。

至于归经方面,可引用《针灸甲乙经》精神,则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下络喉咙”(以上是足阳明经)。“脾足太阴之脉,……上鬲挟咽”(以上是足太阴经)。“心手少阴之脉,……上挟咽喉”(以上是手少阴经)。“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鬲”(以上是手太阳经)。“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以上是足少阴经)。“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以上是足厥阴经)。“冲脉,……会于咽喉”(以上是冲脉)。“任脉者,……至咽喉”(以上是任脉)。

经脉与咽喉的关系,更形繁琐,诚如《韩氏医通•绪论章第一》所谓:“言愈多而理愈晦也”。所以在临床上运用“归经”,也像“属脏”一样,牢记八个字,是“固定安排,灵活运用”。